关于自理能力培养发展的体验感受
关于自理能力培养发展的体验感受
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许多家长认为学习是第一位的,自理能力则可有可无,或者认为等孩子长大了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可事实上,自理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如果不能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那么长大以后他也很难完全做到这一点。更为重要的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都做不好,这一方面可能会成为影响孩子自信心的一个隐患,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养成事事依靠别人、不愿承担责任的思维惯性,这无论是对于他们未来的事业还是生活,都是极为不利的。(《半月谈》编辑王秀真、苏娅)
自理能力差事出有因
现在的学生,自理能力普遍较差。作为一名高二的学生,我想阐述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
原因一,是每个学生都清楚的事实:学校对自理能力的培养流于形式,一般都是接到上级通知,或是一拍脑袋想到要搞一个“校园活动”,开一个校会,传达一下精神,只要在活动结束时,能够交上一篇感受,就算“实践”了。文章越精彩,对劳动的“体会”就越深刻。
原因二,学业负担太重。每天我们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不是在学校的课桌旁度过,就是在家里的书桌边度过。就算有一刻空闲,想帮助家长做点家务,家长也肯定会说:你学习好就行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干。然后,就把我们又赶回书桌前。
虽然这些都是客观事实,但我认为并不是自理能力差的挡箭牌,为了自己的将来,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去改变。同时,也应让家长明白,做一点家务换换脑子,对我们的学习有益无害。假如我们缺乏自理能力,那将来又如何自立呢?(江苏省南京市石鼓路 魏来)
如果我们不会洗衣服、煎鸡蛋……
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我都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真的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等到进了大学,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我才突然发现:以后所有事都要自己做了,而我却什么都不会。
记得第一次洗衣服时,我只洗了一件衬衫却倒了半袋洗衣粉。加水后,泡沫流得到处都是,反复冲洗了20多遍,可水里仍旧有好多泡沫,花了一个小时才漂干净。那时我在心里埋怨父母,为什么以前不教我做,害我在同学面前丢丑。
还有一次,我们班举行烹饪比赛。结果,许多人连打鸡蛋都不会,有人甚至将整个鸡蛋捏碎在碗里。煎蛋时,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煳味,出锅后的煎鸡蛋不仅黑乎乎的,而且咸得简直无法入口,勉强吃一口,里面还夹杂着蛋壳的碎屑。比赛完毕后,几乎没有一组的鸡蛋能吃,评委老师看着我们狼狈的样子,忍不住哈哈大笑。
后来我问了问这些同学,他们也和我一样,在家里家长没有教过,自己也偷懒不主动学,最后落得如此狼狈。所以,在此我奉劝各位家长,平时一定要让孩子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孩子也要多跟父母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免将来苦恼。(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王迪)
溺爱是危险的
住校后,我们宿舍里来了一个“怪人”:从不主动跟大家说话;用大帘子把床铺“包裹”起来,隔成“独立”的小空间,常常是一个人呆在里面学习、发愣、打电话;其他人稍微大声说笑,他就焦躁不安,摔这砸那。
起初大家以为他只是喜欢安静,但是渐渐地就发现他除了学习数一数二外,其他的事情几乎一窍不通。早晨打电话给妈妈,妈妈告诉他穿什么他就穿什么;吃饭时打电话问爸爸,爸爸让他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圆珠笔用完了,打电话让妈妈买一支送过来……总之,什么事都要给父母打电话。于是父母就常到学校来,有时一天要来两三趟。
听说因为家庭条件好,他从小到大都有父母和保姆悉心照料,上学也是车接车送,什么都不用操心,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也许是实在适应不了宿舍的环境,适应不了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他在宿舍里住了不到一个月,就又被接了回去。
这件事让我很是感慨。父母之爱是伟大的,但溺爱却是危险的。这个同学这样下去,将如何面对以后的生活?这样一个几乎没有什么自理能力的人,学习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北京市海淀区 余亚斌)
放手让我们去飞吧
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享受着爷爷奶奶的宠爱、爸爸他*的呵护、叔叔婶婶的关怀。想学着干点家务,每次都被长辈叫停。久而久之,便习惯了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干:衣服脏了,有人给洗;肚子饿了,马上有人给点火做饭……
所以我一直都很有优越感,以为生活可以永远这样无忧无虑下去。可是,等真的背着行囊离开了家,什么事情都得自己做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竟然像襁褓里的婴儿,面对外面的世界无所适从。譬如洗衣服,刚开始根本就不知道要放多少水、加多少洗衣粉,后来在同学的指点下才顺利完成;去买东西也不知道有讨价还价一说,常常买回质量不如室友的好、价钱却比室友的贵得多的物品。生活一度乱成一团,也惹出不少笑话,好在一群自理能力很强的同学帮了我的大忙。
遭遇过生活不能自理的尴尬后,我有时候就想:父母那种无微不至的呵护、那种只管读书不注重能力培养的教育是不是走进了一个误区?那点点滴滴的爱是不是在不经意间抹杀了孩子本该具备的能力?
所以,在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我真的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给孩子一点机会,让他们在长知识的同时,也学会生存的本领。(广西 唐喜凤)
培养“自理”从“自立”开始
上周,哥嫂因为加班,到幼儿园接侄子回家的任务交给了我。我准时把他接出来,还没走几步,他就站在我面前拦住了去路,我明白他的意思,是想让我抱呢!我好话说了一箩筐,他才同意自己走。侄子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忽然,他一不小心摔在地上。我没有急于走过去拉他,而是远远地站着看他有什么反应,可是他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三分钟过去了,他还是趴在那里。我想让他自己站起来,就吓唬他说:“你就趴着吧,我走了。”可他好像没有听见似的,仍旧没有要起来的意思。这时,一辆汽车朝这里开了过来,我没办法,跑过去把他拉了起来。后来我说起此事,哥哥说,平时他都是被抱着上幼儿园、抱着回家,摔倒了也是大人抱起来———原来如此。(河南省南阳农业学校 李建波)
做个有心的“懒”家长
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往往是因为他们的背后有父母在任劳任怨地侍候着。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就不可能自立,不可能应对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儿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享受,往往会成为成年后苦恼的根源。谁知道父母的一片好心却变成了坑害孩子的慢性毒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要想使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健康,为人父母者应当在孩子小时就做个有心的“懒”家长。
做个有心的“懒”家长,就是要让孩子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不让孩子产生“我不做的事情,父母都会替我做好”的想法。不要因为怕孩子会吃点苦就一味地迁就他们,一味地包办代替。小时吃点苦,长大了就能更多地尝到甜,父母不可能为孩子“服务”一生。
做个有心的“懒”家长,还要有意地给孩子的生活制造一点小麻烦,发掘孩子的潜能,让孩子想办法去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困难,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培养了应对挫折的能力。孩子将因此受益无穷。
做个有心的“懒”家长,还要让孩子在学会自理的同时学会感恩。在孩子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前后,家长进行适当的引导,就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从而培养孩子尊重父母、尊重劳动的善良、感恩之心。孩子的品格也会因此更加健全。
做个有心的“懒”家长,可以让孩子在自己劳动的过程中学会自立,学会待人,父母们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在孩子摔倒这类问题上,家长采取的都是抱起来的办法,那么孩子的独立性、自立能力、生存能力可能强吗?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应该从小开始,从让孩子自己走路、摔倒了自己站起来开始。如果事事包、时时陪,就会束缚了孩子的手脚,等他们长大了再想培养自理能力就难了。(湖北省黄石市大冶湖山高中 卢杰斌)
从事教孩子自理
孩子今年十四岁,读初三,是一个成绩优异、发展全面的孩子,2006年被评为云阳县“首届十佳共青团员”。在学校里,老师们总是夸他从不与别人争吵,即使别人惹他,他也都是宽容地一笑而过。在家里,他对长辈很有礼貌,除了学习,还时常主动帮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我们是这样教育他的:小学二、三年级时,教他洗小衣物,开始不会,我们就坐在旁边教他换水、漂洗。四、五年级了,让他拖地板。看着他将地板都拖干净,脸颊上挂着晶莹的汗珠,虽然心疼,却不能表现,只能说:你今天拖的地板,比妈妈拖的都干净。六年级了,我们让他洗自己的衣服。开始几次,他说累,说你帮爸爸洗,怎么不帮我洗?我说你这么大了,很快就要到中学里寄宿了,这是让你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怎么能和爸爸攀比!他一下子不说话了。慢慢地,儿子养成了衣服自己洗的好习惯。上初中了,我们利用双休日教他煮饭。一家人吃着他煮的面条,他很有成就感,兴奋地问我们好吃吗?我点点头,指出如果再少放点盐就更好了。饭后儿子还主动收拾碗筷。现在,即使他一个人在家,我们也不担心了。
我觉得,要教育孩子自理,必须从小事做起,需要家长的指点和表扬。当孩子有失误时,也不要泼冷水,那样会让孩子以后不敢再做。(重庆市云阳县凤鸣小学 佘本菊)
(编辑、推荐上传:魏叶琴)
能力学网 http:// www.ab88.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