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弱智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如何培养弱智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内容摘要]培养弱智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弱智教育的重要部分。培养弱智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但能减轻家庭的负担,还能减轻社会的负担。通过一定的强化训练,使弱智儿童在饮食、衣着、大小便、睡眠、个人卫生和安全方面掌握基本的知识,提高这些方面的自理能力。本文主要从小步子多循环,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等方法来论述培养弱智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弱智儿童;生活自理;
弱智学生由于自身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生活自理能力差,需要他人的照顾,给家庭、社会造成了负担。为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人,是我们特教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生活自理,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弱智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弱智学生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针对弱智学生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达到能够做简单的家务,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促进了他们的智力发展。
众所周知,刚入学的弱智生自理能力都比较差。有些弱智生吃饭困难;有的不会自己穿衣服、脱衣服;有的孩子大、小便不知道上厕所;更不要说按时上学;根据天气调换衣服对弱智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家长可怜自己的孩子,认为他们什么都不懂,就特别溺爱他们。养成了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其二,由于智力障碍,他们自身也存在着显著的依赖性、自卑感,没有自信心,独立意识差。
提高弱智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实现弱智学校的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对学生在饮食、衣着、大小便、睡眠、个人卫生和安全这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地自理能力的训练。
一、认真上好各门学科,提高对“自理”的认识。
弱智儿童往往伴有其他缺陷,因此需要系统地规划训练内容、流程。我们任课老师一起研究,一起制定训练计划,做到各科围绕训练项目密切配合,训练中坚持集体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课内训练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对困难大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例如:有些学生由于小脑发育不全、脑瘫而引起的手脚不灵活,牵制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此,我们在体育课上以补偿缺陷为原则,进行大小肌肉训练,通过抛接球、抛接沙包,伸屈腿、转头、行走、跑、跳等运动来增强他们的手臂力、腿力以及灵活性,为培养自理能力打下力的基础。
在生活课上,由教师强化技能指导,从洗手洗脸到洗餐具,从脱衣穿衣到系鞋带,都手把手地教,反反复复地练。常常是教师示范后,学生先动手练一练,然后一起操作,再个别指导,最后是一个一个过关,师生共同评议,并提出整改意见。
在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全面认识各种衣物及日常生活用品,不仅教会这些东西的品名及它们各部分的名称,还让学生知道这些东西的用处用法,包括穿戴的基本常识等,并在生活课学习技能的基础上再设计实践活动进行强化。
二、小步子,多循环,着眼于“动力定型”
由于重度弱智儿童的注意力极度分散的,思维不能像常人一样有的放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对重度弱智儿童的生活自理训练不能急于求成。教学时可以把一个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极其简单的操作动作,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操作动作学起,然后将分散的操作动作连贯成一个整体操作过程。例如:穿鞋子,我们把整个穿鞋过程分解成右脚穿鞋,左脚穿鞋。单脚穿鞋又分解出几个简单的步骤进行教学。1、一手拿起鞋子2、将同侧脚抬起放置于另一腿上3、双手握住鞋帮,让脚指头对准鞋口,并伸进鞋口4、用力将脚伸入鞋内,顶到鞋尖5、伸出食指插入鞋后跟,并用力将鞋后跟往上提,使脚后跟紧贴鞋底跟。当左脚(或右脚)基本学会以后,另一脚的学习就相对容易。最终才让学生完整进行双脚练习。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耐心地一步一步分解指导,学生跟着老师学,小步子,多循环。同时由于每一个分解步骤难易程度不同,在练习过程中必须从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出发,适时缩短或延长某一步骤的练习时间。例如:在穿鞋训练过程中,预定每一步骤四课时完成,1——4步完成较好,但第5步用了十课时的时间,可个别学生困难还是比较大。通过教师和学生循序渐进的努力,学生逐渐掌握了穿鞋的基本要领。通过反复的强化,逐步养成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技能等,让他们在基本的生活自理上形成动力定型的生理机制,这是提高训练效果的关键。
三、验收竞赛,反复练习,巩固提高。
学校组织的生活自理活动“我有一双能干的手”中 ,我们设置了几个竞赛项目,如擤鼻涕、洗脸、穿鞋子、叠被子等项目。通过比赛,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学生为了取得好的名次,就会自觉地强化练习。而验收合格后,也就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记录下来的情况,我们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一看这个内容中哪个学生需要补课,一目了然。再进行纵向比较,这个学生的哪一方面比较弱,也非常清楚。我们根据弱智儿童遗忘快的特点,不断地反复训练,这是巩固和提高的有效方法。反复训练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即对能力差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强化;渗透各科反复交叉练习;要求把学到的本领运用于日常生活。
在一次生活课上,我们进行了穿有拉链外套的比赛。比赛时同学们拿住衣服的领子,把两只手穿进袖子里,拉上拉链,拉好领子和袖子就算穿好了。评判时要让学生说说谁穿得最快,穿得最好,指出小朋友穿得不好的地方,让他们再穿一遍。我们分了几个小组和几次的比赛,先是男同学和男同学,女同学和女同学之间的比赛,再是差不多水平的同学之间的比赛。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进行了多次的比赛,练习了穿衣的方法,熟练了穿衣的过程。经过多次地比赛,有几个同学得了几次第一名,所以兴趣很高,表示还要和谁比一比。通过这样的竞赛,使学生得到了反复地练习,在反复中得到提高。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弱智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强化教育与训练,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可以提高的,而且效果是极显著的。现在吃饭时,大部分小朋友已不用老师的提醒,习惯性地在饭前饭后洗手,排队等待。
四、结合家庭教育,提高弱智生自理能力。
弱智儿童的父母往往因为子女的先天不足而凡事包办代替,使这些孩子失去了许多生活自理机会,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生活上的依赖习惯,使先天的缺陷逐渐转化为后天的“弱智”。我们认为,“勤能补拙”,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放弃这个特定的环境,就谈不上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的父母在训练孩子失败后,很容易失去信心,或是不知如何引导,激发孩子去实践。这时,学校的配合是关键。通过家校联系,指导家长利用日常生活指导学生参与劳动,加以指导与训练。根据学校教育训练计划,把学校学到的生活技能在家中加以实践、运用。同时,请家长做好记录,学校再根据家长反映的情况做到对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合力效应。
发挥家长的力量,使家校一致教育能使我们的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像有一个学生刚来时,起床需要穿衣服时,他都只会叫别人帮忙,自己却无从下手。刚开始时,老师和阿姨帮他穿,后来,老师想让他自己学会穿衣服,教给他穿衣服的方法后,就不帮他穿了,可他就让别的小朋友帮忙。在老师的鼓励和监督下,他自己动手穿衣服了。当然,初学时,衣服都穿的歪歪扭扭,尤其是穿有扣子的衣服时总是把扣子扣错。通过不断鼓励和表扬,让他坚持自己穿,后来,他的衣服穿得整整齐齐。他的妈妈还高兴地说:“以前,每次起床,就坐在床上等着我们帮忙。现在,我们帮他穿,他还很骄傲地不让我们系,说这个他也会,一点也不难。”
弱智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需要不断反复,不断强化。在训练过程中学生有反复性,需要教师有特别的爱心和耐心,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去引领学生,监督学生。
[参考文献]
1、高丽芷《感觉统合中篇全脑开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全国特殊教育研究会编《配置学校教学文萃》,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茅于燕《智力落后与早期干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 编辑、推荐:魏叶琴)
能力学网 http://www.ab88/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