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科学—综合门户网
教材 放眼全球 国际常识 古往今来 天下兴亡 中外秘史 社会万象 无声激战 中外典故 防止陷阱 少儿天地 声明
公益 贤明首脑 科学巨匠 历史巨人 教育名师 清官贤能 民族英雄 百业之星 能工巧匠 慈善天使 俊男美女 公敌
范文 百科知识 科学大观 天下风情 看看世界 百家争鸣 知识问答 优秀读物 高效政府 富美城乡 社会文明 咨询
会员 国际网页 国际联盟 本网业务 各地标志 优服行业 良心食品 医疗保健 生存秘笈 友情天下 联系我们 投稿
kesioncms

栏目中心

您当前位置:能力科学网 >> 国际纵横 >> 社会万象 >> 浏览文章

国际学术会议:人傻钱多速来

2011/9/19 23:46:25 中国青年报 严辉文 【字体:

      国际学术会议:人傻钱多速来

   发论文、拉关系、赚会费 部分国际会议隐藏利益链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来自中国科协及全国学会每年组织的学术交流会议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组

织的学术交流会议(包括国内会议和国际会议)逐年递增,由2004年的2962次,

2005年的3193次增加到2006年的3427次。参加会议人次也逐年攀升,2006年达

53.9万人次。学术会议何以越来越火?记者调查发现,发论文、拉关系、赚会费

,部分国际会议的背后,隐藏着丰厚的利益链条。(《中国青年报》5月10日)

    说起学问,前辈学术大师有太多名言。比如钱钟书先生说:大抵学问是荒江

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这无非要表明做学问

得耐得住寂寞,坐得起冷板凳。从学术和谋生的关系看,传统观念甚至认为,做

学问不足以谋生。陈寅恪先生有言:“我侪虽事学问,而决不可倚学问以谋生,道

德尤济饥寒。要当于学问道德之外,另谋求生之地,经商最妙。”

    
时代的前行,至少我们的社会已不会任凭潜心学问人衣食有忧。相反,学术

项目化、教授商人化甚至使一些学术圈中人,早已因学术经济而有变身学术老板

之势了。这算是一种潮流,也算是社会进步带给学术圈的报偿。

    如今,通过组织国际学术会议,交钱即可使学术论文找到跻身国际化的渠道

,相应的以捞钱为目的的会议公司应运而生,而一些真假莫辨的“洋专家”更是孜孜

不倦于“不在中国开会,就在到中国开会的路上”——免费坐头等舱,住星级宾馆,

吃中国美食,顺便游山玩水。如此国际学术会议不仅大大地变味了,而且有关方

面显然在大施学术吸金之法,学术项目经手人套国家的钱,会议组织方套学人的

钱,“洋专家”尽情挥洒中国的钱,也玩得太邪门了。

    想起一句话:此处人傻钱多,速来。向来寂寞且精明的中国学术圈,何以变

成了人傻钱多,让人大玩吸金大法的名利场呢?我看恐怕还是要厘清几个老问题



    一是学术要慕洋更要崇实。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介绍,在一些会议网站的留

言或高校相关的学术论坛中,关于一项学术会议是否被EI、SCI(科学引文索引)

等收录成为最热门的问题之一,而多如牛毛的会议,大多在其首页的显著位置上

打着能被EI、SCI一类检索的头衔招徕与会者,就连一些在校研究生都以“跑会”为

跻身EI、SCI之捷径。难道EI、SCI之类真的就是学术研究唯一的价值体现吗?

    二是学术经费要减少虚置的成分。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不是因为必要而举办,

有时简直就是项目经手人太有钱的缘故。比如众多课题或项目经费中,就有专门

对于举办学术会议的列支,圈中人一语道破天机:“这也是一笔不能不花的钱。”

    三是亟待建立独立的学术评价体系。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学术期刊,也

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学术会议,都要有公开透明的评价体系,以便让人分清

良莠,尤其可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

    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学术打假、揭假,支持真正的学术研究,合力在迷雾重重

的学术圈中剪除枝蔓,才有可能改变学术会议变成学术吸金大法的怪现状。(严

辉文)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图片文章
世界选美佳丽被逼卖淫 嫖客多数为各国政要
      ……
民政局长尽享“天上人间”
民政局长尽享“天上人间” 陈华梁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