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未必要做大
在意大利,15人以下的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8%。与意方专家交流,他们对小企业推崇备至,赞许之情,溢于言表。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不少企业,言必做大做强。其实,企业做强是对的,未必一定要做大,大不等于强,小不等于弱。
意大利位子中南欧,周边强手如林。英、法、德等国,企业规模庞大,实力雄厚,与它们相比,意大利的中小企业,只能委白求全,在夹缝中求生。
没有自己的大工业,成了意大利的一块心病。国家统一后,历届政府无一例外,都以发展大工业为己任。意大利政府曾经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法国银行投资,兴建一批大企业。没等开工,意法之间爆发关税大战,法国资金撤回,扔下一批半拉子工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请记住我们的地址:http://yinluze.bokee.net)
焦利蒂执政,大搞股份公司,电力、汽车、化工、钢铁等行业的大企业拔地而起,为意大利在一战中取胜,奠定了工业基础。墨索里尼当权后,颁布法令,鼓励资本集中,企业兼并,与军工相关的大企业成为国家全力扶植的对象。国家统一至二战结束,意大利的中小企业被政府晾到一边,自生自灭。
二战后的30年
意大利中小企业的境遇没有改观。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政府官员,他们大都认为,中小企业装备差,管理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政府利用“经济二重结构”,以“小”补“大”,对中小企业多收少投,大企业被另眼相看, 多吃多占,中小企业成了大工业的“起跳板”。在政府的扶植下,大企业逐渐身强力壮,产品打进国际市场,给政府赚了利润,挣了面子。中小企业并没有销声匿迹,像顽强的野草,枯了又绿。
无心插柳柳成荫
意大利政府对中小企业缺疼少爱,使中小企业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自强不息,改进技术,加强管理,调整结构,在逆境中杀出一条血路,数量越来越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增无减。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1973、1980年全球爆发两次能源危机
发达国家经济一落千丈,意大利在劫难逃,通货膨胀率高达21.2%,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上升到13.7%,失业率突破两位数。在经济危机中,大企业裁员歇业,风光顿失,中小企业优势尽显,脱颖而出。以前汽车、冶金、化工等大型行业,能耗大,油价暴涨,企业成本迅速增加,1970年意大利通过《劳动者权力宪章》,大企业迫于工会压力,实行“滑动工资制”工资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摊子铺大,船大掉头难。
而意大利中小企业,多数不在高能耗领域,石油提价的影响微乎其微。意大利的特色加工业享誉世界,在崇尚个性化的时代,产品备受青睐,供不应求。后来,意大利政府调整政策,实施“轻塑工业化”战略,对中小企业鼎力扶持。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的融资机构,通过各地的雇主协会,倾听中小企业的呼声,增强决策的针对性。
为提高中小企业技术水平,1982年意大利政府向小型电子企业拨款140亿里拉;1996年又投资5.96亿美元,作为中小企业技术革新基金。
有了政府做靠山,意大利中小企业如虎添翼,在托斯卡纳、威尼斯等地形成中小企业的“工业化走廊”。政府的投资点石成金,刺激中小企业加大投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的技巧投入,远远超过政府拨款,多数企业鸟枪换炮,实现祖传秘技和现代工艺的完美结合。 到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中小企业占到其全部企业的98%,员工占就业总人口的78.2%,在GDP增量中的比重超过60%,撑起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
评论(YINLUZE):
在中小企业充满活力的今天,在中国,我们仍然有绝对大部的中小企业在走着相同的路,只是我们的中小企业寻悟出什么道理来了吗?谁也不知道,即使身为企业老板的我们,也无法深刻明白!
中小企业的活力展现,需要大环境的支持,可也需要自身的努力展现,但事实呢?我们多半是在噙毛饮血,自伤其肉!有多少中小企业在真正的思考这个问题,走出一条中国式的企业之路呢,其实很少.每一个企业都在为自身的今天而拼死努力,而忽略了明天的长远,这不能不说是目前现下中国式的中小企业的现状!我们无力改变世界,但我们有能力改变每个人每个企业对待发展的思想态度!这就是我们-瓦房店企业策划公司-引路者!
(作者:于海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