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两银子值现在多少钱
我们常常看到古装戏里用银两作钱的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成千上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成千上万两的银票。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是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1200多文(清初以前) 到3000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0﹒ 8公斤)猪肉只要20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有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
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如果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枚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但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下跌,一枚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轿车大约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是一个铜板。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银票。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金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千上万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