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科学—综合门户网
教材 放眼全球 国际常识 古往今来 天下兴亡 中外秘史 社会万象 无声激战 中外典故 防止陷阱 少儿天地 声明
公益 贤明首脑 科学巨匠 历史巨人 教育名师 清官贤能 民族英雄 百业之星 能工巧匠 慈善天使 俊男美女 公敌
范文 百科知识 科学大观 天下风情 看看世界 百家争鸣 知识问答 优秀读物 高效政府 富美城乡 社会文明 咨询
会员 国际网页 国际联盟 本网业务 各地标志 优服行业 良心食品 医疗保健 生存秘笈 友情天下 联系我们 投稿
kesioncms

栏目中心

您当前位置:能力科学网 >> 能力学 >> 能力开发 >> 应用能力 >> 浏览文章

多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012/3/11 14:53:29 本站原创 严清先 【字体:

   指导学生掌握实验的科学方法。教师应指导学生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

   验原
理,掌握实验仪器性能,以及预测获得的实验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设

  计。
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养成细致观察、忠实记录、整理器材的习惯;要学会观察、

 

学会记录、学会处理数据、学会推理、学会误差分析等。实验完成后,教师要鼓励

 

学生上讲台做演示实验,对实验现象明显、效果好的实验过程,可以让全班学生对

 

比看;对实验效果不明显或较差的同学,不要急于指出毛病出在哪儿,而是帮助他

 

们分析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各种可能情况,让他们自己找出失败的原因,引导他们

 

改进实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回答“为什么”、“是什么原因”
 

  一类问题,学会表述事物的因果关系。教师的引导作用应体现在对学生研讨进程的把握

 

和做适时的引导和点拨上,引导学生通过对同类事物个别特征的大量观察中,进行

 

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共同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概念。例如,在研究空气成分的实

 

验中,虽然事物变化的过程明朗(玻璃罩内的烛焰由大到小到灭),但要学生从这

 

些观察感知中获得关于空气成分的知识,抽象思维的难度较大,教师必须充分发挥

 

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把各种观察感知依次加以分析、推理和综合

 

,才能逐步推导出关于空气成分及其性质异同的正确结论。否则,学生是无法独立

 

地和顺利地进行逻辑思维,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概念的迁移的。
 

    指导学生有意识的课外应用。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的结论,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掌握的

 

初步认识阶段,还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刚建立的概念去认识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自然

 

事物,以巩固所获得的知识。因此,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一些思考

 

性、研究性的课外实验,让学生去做,使学生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

 

认识”的认知规律。

 
          (
发布者:严清先)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