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科学—综合门户网
教材 放眼全球 国际常识 古往今来 天下兴亡 中外秘史 社会万象 无声激战 中外典故 防止陷阱 少儿天地 声明
公益 贤明首脑 科学巨匠 历史巨人 教育名师 清官贤能 民族英雄 百业之星 能工巧匠 慈善天使 俊男美女 公敌
范文 百科知识 科学大观 天下风情 看看世界 百家争鸣 知识问答 优秀读物 高效政府 富美城乡 社会文明 咨询
会员 国际网页 国际联盟 本网业务 各地标志 优服行业 良心食品 医疗保健 生存秘笈 友情天下 联系我们 投稿
kesioncms

栏目中心

您当前位置:能力科学网 >> 国际纵横 >> 古往今来 >> 军事 >> 浏览文章

给战争取个老名字

2012/3/15 10:08:31 世界军事 晨枫 【字体:

几个月前,当西方盟军轰炸利比亚的作战行动甫一开始,美军的作战行动代号“奥德赛黎明”就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尽管美军一再解释,“奥德赛黎明”没有任何含义,只是五角大楼专门用于随机生成作战行动代号的计算机自动产生的,但美军作战行动的命名真的就那么随机吗?对此,美国陆军历史学家谢明斯基中校曾有专著研究这个问题,他的答案是否定的。

响亮的代号

  回顾美国百年军事风云不难发现,历史上,美国无论是进行一次军事演习,还是发动一场战争,都会冠之以一个行动代号。老布什时代,巴拿马强硬派头号人物诺列加在担任国防军司令后,要求美国提前归还运河,此举惹得美国大为不满。1989年12月20日,美国以诺列加实行军事独裁和毒品走私为由,出兵巴拿马。就在作战行动准备阶段,联合参谋部指挥官托马斯?凯利中将,突然接到特种作司令部总司令詹姆斯?林赛上将的电话,不过,当时林赛询问的不是行动细节而是行动代号:“你该不会希望你孙子提到你的时候,骄傲地说你曾指挥了‘蓝色调羹行动’吧?”凯利不得不承认很有道理,将行动代号最终改为“正义事业”,而这也成为近20年来美军作战行动使用响亮名字的开端。
  事实上,作战行动代号的使用是最近100年来的事。此前,历史上的大规模作战行动基本都是以地名命名,如中国的长平之战、汉尼拔的坎尼之战、拿破仑的奥斯特里茨之战等等。但到了一战后期,为了保密,也为了参谋人员更好地把握作战顺序并有效进行协调,德国总参谋部开始以宗教或神话中的圣人、战神为战役命名,总参谋部长路鲁登道夫希望能用这些响亮的名字激励前线官兵。这些圣人、战神虽未能挽救德国的命运,但这一传统逐渐影响到了美国人。
 二战中,基于保密的需要,美国也开始使用颜色作为假想作战方案的代号,如增援冰岛的“蓝色计划”,夺占大西洋中亚速尔群岛和西非达喀尔的“灰色计划”等。但随着美军作战行动急剧增多,使用颜色作为行动代号明显不够用了。1942年,美国战争部战争计划处模仿英国的做法,从词典里选出1万多个常用名词和形容词组成行动代表号,并分发给各个战区,以供随机抽取。对于行动代号,英国人要看重得多。面对报告中不时出现的不伦不类的行动代号,丘吉尔声称“要为英国历史留下一串响亮的名字”,要求所有作战计划代号须报他审批才可使用。但当手下将一份长得见不到头的清单呈交给他时,事事固执己见的丘吉尔只好悄悄放弃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不过,对于主要作战行动代号,丘吉尔还是会亲自选取。他甚至规定了几条原则:如可能存在大量伤亡的行动不得使用夸张或者过于自信的代号,也不要用丧气、轻浮的词,不要用太普通的词,或现任部长、军等人的名字,但神话英雄、战争英雄、星座或有名的赛马等可以使用。有记载,当美国轰炸机从英国起飞前往罗马尼亚轰炸普罗耶什蒂油田的行动被命名为“肥皂泡”时,丘吉尔认为这是对飞行员的轻慢,要求英军总参谋部与美军沟通,最终将这一行动改名为听起来更为响亮的“浪潮”。再如,军诺曼底登陆的行动代号原本为“圆锤”,这是由早先的“铁锤”计划和“包围”计划合并而成,对此丘吉尔再次干预,改名为“霸王”。尽管违反了丘吉尔自己制定的取名原则,但这一充满霸气和决心的命名,无疑是历史上最响亮的战役代号之一。

被寄托的寓意

  与如今行动代号的广而告之不同,二战时期战役代号大多都是保密的,只有等战争结束后,战役代号才会被公开。二战后,美军决定对作战行动代号使用双轨制,代号依然保密,用于机密计划和作战行动。别名则是非保密的,用于公关和鼓舞士气。
  1946年,美国海军布兰迪中将负责指挥比基尼岛原子弹试验,他将行动定名为“十字路口”,特原子弹将是海上力量、空中力量和人类未来发展的十字路口。新闻媒体不仅被这一响亮的名字吸引,也被名字背后的含义所吸引,“十字路口”行动一时间家喻户晓。
  朝鲜战争中,在为各大军事行动命名时,美军也很重视行动代号的寓意。如仁川登陆一开始命名为“蓝心”,最后改为“烙铁”,就是意指仁川登陆能如一把“烙铁”切断补给线,使朝鲜腹背受敌。而当战火蔓延到鸭绿江边,中国被迫出兵援朝,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朝鲜人民军通力配合下,战局被迅速扭转。当李奇微抵达朝鲜之时,美国第8军正在志愿军的猛攻下节节败退。为了恢复和鼓舞士气,1951年2-4月,李奇微启用了一连串威猛甚至血腥的战役代号,如“霹雳”“包围”“杀手”“开膛手”“勇敢”“大胆”“无畏”等,起到了一定的煽动作用。当然,其中一些行动代号也为李奇微带来了一些麻烦,如“杀手”战役(中国方面称为第四次战役第二阶段)的名字,就因为太过血腥而在美国国内引起一片反对。
  到了越战初期,作战行动的命名显得比较直白。海军陆战队在岘港扩大立脚点的作战,被直截了当地称之为“冲击”;而对北越的报复轰炸,也被直白地命名为“烈火标枪”,后来轰炸升级了就称为“滚雷”。越南战争是第一次直升机战争,美军把第一骑兵师整体改编为空中机动部队,全员乘坐直升机作战,一时间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但当第一骑兵师发动“捣碎机”行动,试图将游击队驱赶到战场的另一端以便一举“捣碎”时,舆论和政界再次对这样血淋淋的命名表示反感。尤其是约翰逊政府当时正在南越推行“和平战略”,而此前B-52地毯式轰炸造成的平民伤亡,也使美国政府在道义上十分被动。因此,“捣碎机”行动马上改名为“白翼”行动,而此后的作战行动则开始采用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或者战斗英雄命名,如“巴斯通”行动(得名于二战中的巴斯通保卫战)、“内森?黑尔”行动(得名于美国独立战争英雄内森?黑尔,他有一句名言:“我唯一的遗憾是,我只能为我的国家献身一次。”)当然,也有采用地名或城市名字来命名的。如6000美军士兵被围克山时,越战美军司令威斯特摩兰为鼓舞被围美军的士气,就将昼夜不停地轰炸和炮击的解围作战命名为“尼亚加”行动,寓意美军能像尼亚加拉瀑布一样如倾泻的铁流般横扫战场。

公关的利器

  越战后期,美国国防部首次发布了美军行动代号的命名规则。条令规定:作战命名不得使用与美国价值和外交政策不符合的好战词汇,不能低级趣味,不能对特定族群、盟国和其他自由世界国家带冒犯性,不得使用怪癖词,不得使用商标用语。条令还规定,用于保密的作战计划依然使用1个词命名,但对外公开的别名必须使用2个词,这也是美军作战行动以2个词语命名的开始。
  此后,参联会开始实施计算机化的自动化作战行动命名管理系统,但系统不自动生成作战行动命名,而是由各总部上部,系统只是集中管理,核对是否违规,避免命名冲突。每个总部都有特定的字组范围,可以在这范围内按照条令规定对作战行动自由命名,如非洲司令部的字母组是JF-JZ、NS-NZ和OA-OF。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美军并未刻意利用行动代号来提高士气或者改善国际国内关系,如1986年轰炸利比亚的“黄金峡谷”行动、1988年报复伊朗的“祈求螳螂”行动等,都采用没有意义的词汇组合。而有些名称,如1983年入侵格林纳达的“紧急狂暴”行动,甚至招到了广泛批评。人们指责军方与一个岛国作战会如此“狂暴”,实在有损大国形象。在经历了以上教训后,美军在军事行动代号的命名上严肃了许多。如为了给1989年入侵巴拿马取一个最佳的行动代号,美军苦思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也是朝鲜战争以来,美军第一次有意识地利用媒体为美军作战行动造势。
  越战后,美军上下把越战的公关失败归罪于媒体,而“紧急暴怒”行动受到广泛抨击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敌意。但凯利和洛佩兹把作战行动命名为“正义事业”行动,先声夺人地抢占了舆论高地,突出了美国惩办诺列加选举舞弊、贩毒、公然和运河区美军叫板等罪状的正当性,同时巧妙地掩盖了入侵主权国家和早年扶植诺列加的道德尴尬。在美国上下对越战进行反思的年代,公众心态从“反战”转向“可以对政府反战但必须支持作出牺牲的军人”,因此“正义事业”行动被广泛接受,而这也使得美军高层开始充分意识到正面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美军入侵巴拿马9个月后,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美军驰援沙特阿拉伯,阻止伊拉克从科威特继续南侵。由于“正义事业”行动的经验,中央司令部在命名作战行动上花了很大的精力。在作战行动筹划过程中,就设想了很多名字,整整罗列了3页纸,而斯瓦茨科普夫从中选定“半岛之盾”。事实上,“半岛”(Peninsula)的前两个字母PE并不在中央司令部规定的字母组内,斯瓦茨科普夫不惜打破条令规定,显示了对命名的高度重视。但参联会否决了“半岛之盾”,认为“半岛”对作战地域的限制太死,此后,中央司令部的另一个提名“新月之盾”也被否决。最后批准的代号是载入史册的“沙漠盾牌”,该命名既反映了战场的地貌特征,又反映了美军任务的性质,因为“盾牌”不仅反映了防御性质,还指出了对方剑已出鞘的事实。“沙漠盾牌”一经提出,立刻引起舆论的正面响应,对海湾战争从军事上到舆论上的全面胜利发挥了作用。
  “沙漠盾牌”的成功,使斯瓦茨科普夫对进攻阶段的作战行动命名更是倍加上心,最后定名为“沙漠风暴”,既体现了不可抗拒的强大,又符合沙漠的自然气象特征。斯瓦茨科普夫在出征动员中,也充分利用了风暴的象征性含义:“你们必须成为沙漠风暴中的雷鸣和闪电!”这样,“沙漠风暴”的名字不仅是公关的利器,也是激励将士的号角。无疑,“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堪称现代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战役代号。

取名的原则

  多年来的公关经验,使美军总结出几条命名军事行动的基本原则:
  一、要有意义:不能浪费公关机会,尤其是公众瞩目的重大军事行动,既要突出行动的正当性,反映决策目标,又不要宣传意味太浓,更不能自我标榜。“正义事业”这样的命名容易引起争议,“沙漠盾牌”“沙漠风暴”则是成功的范例。
  二、要有针对性:不仅要鼓舞士气,赢得国内公众的支持,也要考虑盟国甚至敌人的反应,疏离盟国的命名要避免,震慑敌人的命名则是可取的。“沙漠风暴”之前,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波斯湾举行登陆演习,行动代号“雷鸣即至”,对萨达姆就是很好的震慑。
  三、要避免俗套:不少美军行动采用“提供……”命名,像“提供慰藉”“提供自由”“提供希”“提供诺言”,很直观,但次数多了不仅容易混淆,也丧失了公关作用。
  四、要容易记住:琅琅上口、短促有力的命名容易记住,也容易营造出公关效果。冗长、拗口的命名应该避免,空洞、不知所云的官话更加要避免。1991年,孟加拉台风后,美国海军出动救援,行动代号一开始为“卓有成效的努力”,命名失败到时任参联会主席的鲍威尔都记不住这个名字。不过,美国海军的直升机向岸边飞来的时候,孟加拉灾民欢呼:“大海!天使!”于是,行动马上被重新命名为“海上天使”。尽管这是一次很小的行动,却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改名。
  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美军的军事行动代号既照顾了国际、国内情绪,又反映了军事行动的本身。而有意思的是,近年来,美军军事行动命名的成功与否,似乎与军事行动本身的成功与否密不可分,威猛的名字和成功的行动在一起,窝囊行动则和不知所云的名字作伴。从这个意义上说,谁又能武断地称:作战行动的代号就只是代号,没有任何意义呢?

      作者:晨枫    文章来源:《世界军事》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