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女杰”李坚真
新中国成立后,李坚真历任山东省妇联主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妇委书记,广东省土改委员会副主任,中共粤中区党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省监委副书记、省委书记处书记兼监委书记,中共中央监委委员。“文革”中被停止工作,1973年恢复工作,任广东省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后,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省委纪检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1982年9月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是中共第八、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一至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2年3月30日,李坚真在广州逝世。
史海钩沉
毛泽东:“这个女同志不简单”
1930年1月,农历大年初一,李坚真到达闽西永定县负责妇女工作。闽西根据地在1929年就开始了土地革命,李坚真即在当地参加土地革命。同年6月的一天下午,李坚真接到通知,去汀州福音医院向张鼎丞汇报工作。在该医院后面北山老古井的一座楼房里,李坚真第一次见到了正在此养病的毛泽东。张鼎丞把李坚真带到毛泽东的房间,并向毛泽东作了介绍。毛泽东听说李坚真带工作组做群众工作,搞土地革命,就笑着说:“呵,你这个女同志不简单哪!”毛泽东平易近人的态度,很快消除了李坚真的拘束,她将工作一一作了汇报。毛泽东对她说:“县委书记要管好家,心里必须时刻想着群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向群众负责到底。”李坚真听了很受启发。
翌年夏,她参加闽西慰问团到瑞金慰问红军,在叶坪见到毛泽东,毛泽东向她问起闽西土地革命的情况,她提出:“分田时最好中间不动两头平”。毛泽东归纳起来说:“抽多补少,抽肥补瘦,中间不动两头平,即中农的土地不动,没收地主豪绅的土地和富农多余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分田地,一定要注意把肥田和瘦田搭配均匀来分,替贫苦农民想周到一些。”这些思想使得土地革命的政策逐步趋向完善。
专家点评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淼翔:“土地革命的专家”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淼翔告诉记者,纵观李坚真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矢志革命的她,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无愧“华夏女杰”的称号。
李淼翔认为,李坚真从参加农民运动开始走上革命之路,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她屡膺重任,不畏艰险,在妇女运动、土地革命和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展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
她参加了我党历史上的三次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被称为“土地革命的专家”。她了解现实,手段得当,方法灵活,立足现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早在闽西苏区时期的土地革命中,她就崭露头角。她从闽西农村的具体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提出的土地分配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中间不动两头平”的独到见解,曾经得到中共苏区中央局和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解放战争后期,李坚真在华中解放区苏北淮安和山东莱阳主持土改试点,在她领导下创造的“淮安鹅钱乡土改经验”,很快在华中解放区加以推广,为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提供了成功范例。
1950年9月,华南分局抽调了1000多名干部,组成了广东省土改工作团,李坚真任团长。李坚真从广东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央和华南分局关于土改的方针、政策和策略,特别对广东土改中的几个特殊问题,如华侨土地财产的处理、对工商业者的政策、民主人士和起义人员的问题等,都作了稳妥的处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全省的土改积累了经验,并被历史证明完全正确。
李淼翔认为,李坚真文化程度不高,早年间她在村塾陪读时只初通文墨,但在革命的工作实践中,她的文化水平一直在提高。她很有涵养,遇事冷静、果断,工作有魄力。尤其是她的沟通表达能力特别强,还擅长用唱客家山歌的形式,组织宣传和发动群众,是一位做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