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科学—综合门户网
教材 放眼全球 国际常识 古往今来 天下兴亡 中外秘史 社会万象 无声激战 中外典故 防止陷阱 少儿天地 声明
公益 贤明首脑 科学巨匠 历史巨人 教育名师 清官贤能 民族英雄 百业之星 能工巧匠 慈善天使 俊男美女 公敌
范文 百科知识 科学大观 天下风情 看看世界 百家争鸣 知识问答 优秀读物 高效政府 富美城乡 社会文明 咨询
会员 国际网页 国际联盟 本网业务 各地标志 优服行业 良心食品 医疗保健 生存秘笈 友情天下 联系我们 投稿
kesioncms

栏目中心

您当前位置:能力科学网 >> 人物史碑 >> 中外名人 >> 浏览文章

林散之的“失物通告”

2012/3/29 10:05:21 中国书画报 李乐源 【字体:

许多书画爱好者都像当今的“追星族”一样,对自己喜爱的书画家非常崇拜,千方百计地想得到他们的作品——有的买,有的求,有的巧取豪夺,有的干脆就当梁上君子。人们戏称最后一种人为“雅贼”。“雅贼”古已有之,当代也不乏其人,林散之就曾遭遇过。

“文革”期间,中国传统文化备受摧残,书法艺术更是首当其冲,整个书坛一片沉寂,日本人甚至认为中国的书法正逐渐消亡,书法艺术的中心已移至日本。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有关部门组织书法家创作了一批作品,准备在日文版的《人民中国》画报上刊出,同时也是对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祝贺。在这些作品中,林散之以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为内容创作的一幅草书受到了郭沫若、启功、赵朴初等名家的推崇。准备刊登时,编辑打算把郭沫若的书作排在首位,郭沫若谦让说:“不要选我的,我不是书法家,还是把林先生的字放在前面吧。”

1973年,这些书作在《人民中国》上刊出,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更震动了日本书坛。特别是林散之的作品,深得怀素神髓,糅碑入帖,刚柔相济,笔势多变,婀娜多姿,并以画入书,以水破墨,水墨交融。日本书法界人士惊呼他为“怀素再世”、“当代草圣”。不久,他们专门组织了一个书道代表团,准备来华与中国书法家交流,尤其要到南京拜访林散之。为了配合这次日本友人的来访,江苏省在省美术馆举办了一个大型书法展览,林散之应邀送作品参展。他把这次展览看成是为中国人争光的大事,决心写出自己的水平,更好地展示出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让日本人看了服气。他把书写内容选为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为了追求最佳的艺术效果,从章法布局到字与字的穿插、避让,从墨色的浓淡到每个字的笔画、结体,他都反复推敲、细细斟酌。最后,他集中精力,采用珍藏多年的古纸,一气挥毫写就两幅书作。两件作品潇洒飘逸,章法奇特,墨色多变,光彩照人,与毛泽东的咏梅词相得益彰,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展览时特别引人注目。不过,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展览开幕不久,工作人员突然发现放在玻璃橱里的林散之作品不翼而飞。美术馆负责人得知这个消息后,当即就出了一身冷汗——在那个特殊年代,这个书展也是一项政治任务,日本书道代表团来华在即,展览要是出了差错,自己不知道要承担多大责任。负责人马上组织人手四处查找,也没有结果,只好去找林散之,央求他再补写作品。

林散之判断,拿走这两张字的人,一定是平时非常喜爱他的书法而又无法得到的求书者,眼界甚高,能够看出这两幅书作是他的精心之作,否则不会冒此风险。他也很着急,因为这两件作品体现了他创作时的心境、激情,其神来之笔几乎无法重复,再写也很难达到同样的效果。不过,作品丢了,找又找不到,只能另寻他路。于是,林散之便对美术馆负责人说:“我先写个遗失通告看看吧,万一找不到再想办法。”他随即挥笔写下了内容为“鄙人参加省美展,书写《卜算子。咏梅》两件,不意失去,想系梁上君子所为,余不深究,唯是该纸乃旧藏名笺,字虽不佳,纸却名贵,深望诸君子急将拙书送还。若能送来,一张赔两张,两张赔四张,决不失(食)言……”的“失物通告”,负责人让人将其贴在了美术馆的门口。林散之以为,自己开出了这么优厚的条件,拿字的人看后一定会送回来的。没想到,不仅丢失的两张字没人送来,连通告也在当天晚上被人揭走了。其实,在不少人看来,这幅通告似乎比林散之送去参展的作品更为难得,因为它是用行书急就而成,不拘常法,洋洋洒洒,妙趣横生。

没有找回被偷走的展品,失物通告又被人揭走了,林散之感到又可气又好笑——气的是有人偷走了自己精心创作的参展作品,笑的是一张寻物告示揭去也没有什么用,不能悬挂,更不能让人见到。无奈,他只好重新又写了两幅交给美术馆。从那以后,更多人意识到林散之书法的珍贵,求书者络绎不绝,几乎踏破了林家的门槛。林散之无法应付,只得躲到老家安徽和县。刚住了两天,求字者又蜂拥而至,而且来得比在南京时还多,其中不乏亲朋故交,怠慢不得,不仅要写字,还要管吃喝,实在招架不住。“何处能寻避债台,江南江北费安排。无端学得龙蛇字,惹出人间罪孽来。”这首《债台》诗便是他当时心境的写照。想到这些烦恼都是自己丢字写通告惹来的,林散之感慨万端,前后写下了好几首诗,比如“奇事孤山可奈何,梅妻鹤子骗人多。无端错认林和靖,又窃梅花当老婆”,再比如“主席咏梅卜算词,为传消息报芳时。不知谁透春风信,夺取人间第一枝”。他对字的丢失既感无可奈何,又希望梁上君子能深明大义,将字送回,因而赋诗曰:“失去灵笺无处寻,几回惆怅旧时痕。愿君高义留千古,早把梅花送上门。”这些诗别有情趣,读之令人回味无穷。

后来,林散之把他的失物通告又重新写了一遍,再配上那几首诗,裱成了一件长卷(见上图),诗书俱佳,人见人爱,成为林散之书作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