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抗美援朝战略价值
随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与今天的人们渐行渐远,抗美援朝战争的开始距今已过去了整整60年。在1950年夏秋远东格局突变的复杂形势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冒着极大风险,做出了“以志愿军名义”入朝抗击美国侵略的决策,从而开始了两年9个月的抗是援朝战争。后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国际化的朝鲜战争是以平局结束的,然而新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却取得了伟大的肚利。正如毛泽东在出兵前所判断的那样—“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应当参战,必须参战”
若想辨清浊,必先正其名。如今一些人对“朝鲜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这两个既有联系却有区别的概念搞不清楚,就此对战争是否该打、是否胜利以及是否值得产生了歧义。回顾这段历史,首先应明确这两个战争概念的区别,即朝鲜战争开始于1950年6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却开始于同年10月25月,相差了整整4个月。多年来中国人民纪念的,不是朝鲜战争而是抗美援朝战争。
朝鲜战争本不应该打(不过此战发生不在中国的控制能力之内),抗美援朝战争却不能不打。1950年6月25日开始的朝鲜战争,原是北南双方的内战,两天后因美国参战而变成国际战争。尤其令中国人不能容忍的侵略行为,是同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出兵朝鲜的同时,还派第七舰队控制台湾海峡,使中国的统一大业就此受阻。与此同时,美国还大力援助侵越法军,从而从朝鲜、台湾、越南3个战略方向对新中国形成威胁。刚刚宣布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对此怎能没有反应呢?当时中国出兵朝鲜,绝不仅仅是为了援助邻邦,同时也是为了反击美国对中国领土台湾的侵略。
选择在朝鲜对美国的侵略实行反击,又体现了毛泽东所强调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原则。当时中国因没有可使用的海空军,难以在台海同美军作战,出兵越南后勤供应又极其困难,只有在朝鲜战场同侵略者较量才最便于发挥自身的陆军优势,最有利于后勤供应,最有利于得到苏联援助。
当年,中美两国实力相差极为悬殊,中国虽有苏联结盟,所得帮助仍有限,出兵同美军作战要冒极大风险。时此,毛泽东本人在1950年国庆节过后至10月19日出兵前这“艰难的十八个日日夜夜”里,曾有过些苦苦思考,许多天睡不着觉。据胡耀邦回忆说:“考虑出兵不出兵朝鲜的问题,他不做声,一个星期不刮胡子,留那么长。”中共中央领导人经过反复讨论后都认识到,如果让敌军压到鸭绿江边,国际国内反动气焰增高,大量军队将被牵制,当时中国的工业中心东北不仅会受到威胁且将丧失电力供应,国内的建设也将成为不可能。因此,中共中央在研讨中几经曲折反复,最后还是决心参战。
毛泽东敢于出兵同美国进行较量,既体现了非凡的胆略,在战场范围、出兵时机和参战方式上,又表现出极其谨慎、量力而行的科学态度。中国出兵选择在美军逼近鸭绿江时,并且以非官方的“志愿军名义”出兵,为在局部战争条件下保持国内和平创造了重要条件。这些策略体现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达列了“朝鲜战争地方化”,即未扩大到半岛之外,使新中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还能在国内保持和平建设。
朝鲜战争是平局,抗美援朝却是大捷
经过3年1个月的朝鲜战争,以及两年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朝军队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三八”线附近达成了停战。由于参战国的目标和参战时间、位置不同,对战争的成败结局也有不同角度的解读。
朝鲜战争从“三八”线开始,最终又基本回来原地,确是以平局结束。抗美援朝战争却是从鸭绿江边开始,最后取得将世界上技术水平最强的对手击败500公里的辉煌胜利。抗美援朝战争实现了打击美国侵略气焰和援救邻邦的目的,所打出的国威军威保障了战后几十年的和平环境,还使我国在多年间获得了重要的战略缓冲区,这是一个无可争辫的伟大胜利!
朝鲜停战时,中国国内一片欢腾。据毛泽东的卫士回忆,这位领袖还破例在中南海的园子里清唱了一曲京剧。当时美国高层却充满了沮丧,联合国总司令克拉克上将自称是‘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军司令官”。自命为全球霸主的美国人有此心情,其实也很自然。因为若是一个体大无双的世界拳王与一个刚刚康复奋起的病夫比赛,就算打成平局,人们肯定会嘲笑拳王是失败者。战时任过国防部长的马歇尔也叹息说:“神话已经破灭了,美国并不是像入们所想象的那样一个强国”。
以朝鲜战争中物资和军人的损失相比,也可看出中国军队作战技巧的高超。战时中方消耗了560万吨物资(包括对朝方的供应支援),美国则消耗了7500万吨物资。中方消耗了25万吨弹药,美军则消耗了330万吨弹药。敌方在装备和技术上虽占绝对优势,双方人员伤亡却基本相当。志愿军战时统计牺牲14.8万人(近年来加上民工、归国伤病人员的死亡总统计为18.3万人),朝鲜人民军死亡约8万。美军战时死亡统计数为3.3万人,战后统计为5.4万人(添加了战场外的死亡数),韩国战后统计其军人死亡达22万人,“联合国军’死亡总量还略多于中朝方面。双方被俘人员数量也相差不多,只是因俘虏政策不同造成拘押数相差悬殊。这些都充分说明,中朝军队在战斗技巧和意志上远远优于敌人。
志愿军入朝后出手即胜,造成了美国官方和舆论也承认的“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回想1900年时,2万八国联军能长驱直入北京,到1950年时几十万“十六国联军”在靠近中国边境时便被打得丢盔弃甲而逃。中国在世界上军事强国的地位,正是由抗美援朝战争奠定,鸦片战争后百年间丧失的民族自尊心就此得到恢复,从而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心理支撑点。记得1992年我在美国战略机构做访问学者和讲学时,所遇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美国老军人都赞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其史学界也承认自此美国政府才把中国看成一个平等的对手。
“边打边建”,经济发展创纪录
战争是吞噬财力的机器,在“一穷二白”基础上的新中国同世界头号富国交战,却能在战时“边打边建”,越战越强,军事和经济实力都得到快速增长,这又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之初,全军部队的武器大多数还属战争中激获的“万国牌,且自身又没有零配件及弹药保障能力,因而在战争中全面更换了苏制式器。从1950-1954年,中国用苏制武器和仿制品装备了106个步兵师、18个地面炮兵师、8个高炮师、3个坦克师,在近代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全军装备标准化、序列化,又由几乎是单一的步兵发展为诸军兵种的合成军。彭德怀对这一装备进步曾总结说,短短几年超过了旧中国几十年的建设。
旧中国进行战争的规律是越打越穷,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初,由于建立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廉洁政府,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便有了最强的动员能力。尤其令后人赞叹的是,国家通过“边打边建”,在境外进行战争的情况下还能在国内有效地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其成果便能充分显示出来。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国顺利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并取得了空前的快速发展。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随即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名副其实是“越战越强”。取得这一骄人成就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共产党充分动员人民进行经济建设,二是广大群众踊跃支前,三是得到了苏联援助。
当庆祝新中国诞生的礼花正准备点燃之际,毛泽东在新政协会上曾庄严地宣布:“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军民在前方和后方的出色表现,终于把这种“站起来”的口号变成了现实,中华民族终于能骄傲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战争虽有耗费,所得回报更大
新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是在当时的国际大背景下以联盟战略进行的。这场战争对中国经济所产生的长远影响,也成为后来倍受议论的问题。不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若以科学的定量分析来看待这场战争,便能澄清一些不实说法并得出正确结论。
抗美援朝战争自然付出了一些代价,直接战费为62亿元人民币,不过这一花费在当时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并不算很高。若将损失与收益相比,确如毛泽东在参战前所预见的,“参战利益极大”。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的国民收入共达1700亿元人民币,国家财政支出为500亿元人民币,战费只占同期国民产值的3.6%和国家财政支出的12%。由于开展了增产节约和人民捐献飞机、大炮运动,国内仍能有比战费更多的财力保障经济恢复,战争期间每年的经济平均增长率高达15%,真正做到了“打仗建设两不误”。
由于新中国刚建立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抗美援朝战争前期所用的装备主要是利用过去国内战场的缴获品,后期主要从苏联引进。苏方对华提供的武器只有少量属于无偿,多数在“援朝共同负担”原则下按成本半价计账,就此中国欠下苏联军火债30亿元人民币(当时折合13亿美元)。从1954-1959年,中国对苏联还债33亿元,即将杭美援朝战争时的军火债还完,其数额只占同期国家财政总支出的1.5%。至于1960-1965年中国又归还了对苏其他欠债23亿元,乎均每年还债4亿多元,也仅占国家年财政支出的1.2%,而且主要是以矿物而非农产品还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对苏联还债额对经济生活影响很小,更不是造成后来三年困难的原因。
新中国站在“第一线”出兵朝鲜,让苏联站在“第二线”,这使斯大林改变了过去援华不大慷慨并有怀疑的态度.同意向中国提供141个大型工程项目,加上赫鲁晓夫所增加的15个硕目,形成了有名的“156项’(最后落实分154项),其中44项是军工企业。这些援华项目的设备还算成本费,技术转让却全属无偿。在不到10年时间,中国能用百亿元人民币就建立起配套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基础,这又在世界现代历史上创造了成本最低和规模速度空前的纪录。如果新中国不进行抗美援朝这一战,取得这样的经济回报也是不可想象的。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开始,虽已有整整一个甲子过去,回顾当年的历史,人们仍然可以看到这场战争在新中国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东邻半岛那片“三千里江山”(作者注:以南北长度计,一朝里相当于0.3公里),以及长眠在那里的十几尤志愿军烈士,也一直牵动着亿万人的梦里情怀。深入研究抗美援朝的辉煌业绩和战争经验,能使我们更好地面对变幻的国际风云,为进一步推动新军事变革提供借鉴,并能在漫漫征程中耳聪目明,为正确地选择实现国防现代化的最优途径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