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科学—综合门户网
教材 放眼全球 国际常识 古往今来 天下兴亡 中外秘史 社会万象 无声激战 中外典故 防止陷阱 少儿天地 声明
公益 贤明首脑 科学巨匠 历史巨人 教育名师 清官贤能 民族英雄 百业之星 能工巧匠 慈善天使 俊男美女 公敌
范文 百科知识 科学大观 天下风情 看看世界 百家争鸣 知识问答 优秀读物 高效政府 富美城乡 社会文明 咨询
会员 国际网页 国际联盟 本网业务 各地标志 优服行业 良心食品 医疗保健 生存秘笈 友情天下 联系我们 投稿
kesioncms

栏目中心

您当前位置:能力科学网 >> 国际纵横 >> 古往今来 >> 文化 >> 浏览文章

当文化化为人生气质

2012/4/17 10:48:28 《学习时报》 王宏甲 【字体:

朱熹曾有一首被后世一再引用的《活水亭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人称之为哲理诗,因其于形象中寓深刻的道理。我想,在朱熹心中,这是一首倡学诗。用今天的话说,这首小诗意在启迪人们要善于读书学习,源源不断地了解新生事物,才能保持思维的活跃,充实自己,与时俱进。

古希腊时期有人赞扬苏格拉底为智者,苏格拉底却纠正说:我不是智者,我是爱智者。我以为苏格拉底并不是自谦,他也是要告诉人们,爱智比智者重要。这爱智和爱学习,才是根本,是源头,是活水。有这源头活水,才有学识的枝繁叶茂,才可能有事业的发达和人生的自我完善。
 
中国文化从孔子到朱熹,有过重要的传承。宋人熊禾撰《考亭书院记》说:“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开篇就道出了朱熹与孔子的关系。朱熹一生注释撰写的著作多达几十部,其中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编在一起并加注释。为什么要“注释”?凝聚着孔孟智识的古文字,到朱熹的时代已过去了一千多年,宋人要读懂春秋文字有困难了,更何况要理解孔孟思想殊不容易。朱熹不仅为“四书集注”,还需要倡学,才可能进行有效的传播。朱熹后半生学问最成熟的时期,定居福建建阳创办考亭书院并倡学。在这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倡学,影响是非常大的。受朱熹影响最大的是建阳人蔡元定,竟使蔡氏一门四代出了九位贤儒,史称“四世九儒,五经三注”,后句讲的是蔡氏子孙在五经中注释了三部经典。四书五经共九部经典,其中有七部是在建阳注释并在此刻印成书,成为直到近代中国每个读书人必读的教科书。请想一想,这地方当时有怎样的文化氛围?
 
朱熹倡学,建阳曾“书院林立,讲帷相望”,来此读书的非止建阳子弟,而是“四方学子负笈来学”。朱熹及其弟子注释的古代文献就成为教本,这促进了建阳境内麻沙、书坊两镇雕版刻书业的繁荣。其中书坊一镇,雕坊比屋连檐,人口会集约三万,私家出版业前店后厂,蔚为壮观。中国印刷术起于唐盛于宋,宋代是把前此千秋竹简上的中华文化刻印到书本的重要时期。建阳成为宋代三大出版中心之一,四方书商贩者“往来如织”,建阳因之享有天下“图书之府”的盛名,这对于中国文化承前启后的影响,算得清吗!
 
今天常听人说,喜读文学、文史作品,或者也动笔写写散文诗歌,是一种“业余爱好”。朱熹也写小诗,那也是他的业余爱好吗?他的《活水亭观书有感》诗,活生生讲的就是读书学习乃人生素质之“源头活水”。对一个领导者、执政者而言,“文化熏陶”造化文化素质,更不应是其“业余爱好”,而是从政参政最重要的基础素质。
 
 中国“政”字,从“正”从“文”,讲的就是要用尽可能渊博的正大光明的文化来治理社会。当今学者们强调的“法治”,也是需要高尚的人文基础的。否则,再好的法律也会被用来徇私枉法。一个从政者缺文化素养,不只是个人的缺欠,更大的损失是辖下的百姓要付出沉重代价。我由此以为,政治是涉及最广大人群利益的大学问,一切社会都需要这样的学问,不能因为具体的从政者缺文化而蔑视政治。
 
我们今天读一些文件,甚至读知识界的论文,都可能感叹于文中套话废话不少,以致正确的声音也不幸为之拖累。或觉得读之硬邦邦的,缺乏情感。教导有余,打动人、感染人和启发人的力量均不足。不少人以为“公文”或“政论”只能是这样的。其实,读一读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晁错的《论贵粟疏》,或司马相如的《上书谏猎》,就会看到——这都是政府高官写的论国家大事的文书——或写得文词绮丽、格局阔大、气势磅礴,或辞锋凌厉、慷慨激昂、气势逼人,或质朴简练、深刻严谨、情辞恳切。虽论政事,都以文采照人而著称。以声声情真意切、语语睿智深刻而打动君王,感动万民。再如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苏东坡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从题目看够沉重的,却是文采灿然而传千古的散文名篇。文采,在我看来,并非文辞华丽才叫文采,文采是因内蓄着博大的人文情怀才壮丽而温暖人心。
 
其实,文化之于每个人都是极重要的。今年是共和国建国60周年,回首共和国初建,扫盲班,夫妻上夜校,曾那么有效地造化了我们父母那一辈人腾跃般的人生。直到今天还能看到,退休的一代人可能仍是当今读书、习书学画比率甚高的一大群体。不少中年人甚至青年不读书则相当普遍,以为读书只是孩子的事。若见别人爱好阅读、喜听音乐,或爱好文学、绘画、摄影之类,便说那是“业余爱好”,我不爱好又有什么关系。何谓“专业”?官员读文件就是“专业”,读其他书便是“业余爱好”?
 
文化,实在是沐浴人生的阳光雨露。植物缺了阳光会枯萎,人生缺少文化照耀也会枯萎。君不见身边不少人在中年时已是枯萎状态吗?他们可能不是缺少钱财,而是缺少文化,那是一种内在的枯萎。一个女子的文化气质,是比耳环项链美容霜更动人更可靠的东西。当文化化为人生气质,即使到了白发皤然的年华,也会有如白云在蓝天飘逸,高雅澄静与人美质令人敬慕。如果领导者像苏格拉底所在意的“爱智者”那样热爱读书学习,像朱熹那样倡学注重源头活水,则辖下的民众都会因此而分享到智慧的人文的阳光。如果世人能普遍重视文化阳光对自己的滋养,社会就会更好看一些,人间也会有更为可靠的安全、人生尊严和欣慰。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图片文章
刘皓明谈荷尔德林
二十世纪初,埋没了一个世纪的荷尔……
冯象:福哉,苦灵的人——《新约》前言
译经与古人为伴,迄今快九年了……
冯象:理想的大学 大学的理想,或推进学术探求真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价值观,便是寄寓于如此美丽的一个个故事而传承的  执掌着《纽约时报》与全美公公电台字谜节目的will•shortz,拥有我们这个星球上唯一的“谜语学”学位  一  理想的大学该是什么样子?星期天突然想到。  星期天早晨,有我最喜欢的 NPR(全美公共电
大学的理想,或推进学术探求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