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标准照
民间影像术的流行,与青年有关。当时潮流青年都在照片上题字,以互赠照片作为社交之礼。青年学生拍照成为一种时尚,互赠照片相当流行。年轻的蒋介石迅速融入潮流,他在龙津中学开始学习日语,准备留学日本。在振武学堂及留学日本之际,蒋都会到当地照相馆摄影留念。在日本联队入伍时,他自己在相片空白处写下“二十四岁入伍照相”。
标准像渐至流行,除了个人照之外,家庭合照、先祖遗照、国家元首的肖像也迅速地传布。1920年,众多公共场所的讲台都悬挂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肖像,两旁立着党旗与国旗。蒋介石在此时的历史场合上登场亮相,最为人熟知的当然是国民党史上广为宣传的蒋介石陪侍孙中山的合影。
据国民党官方记录,蒋介石首度见到孙中山,是在1910年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到日本,在陈其美引见下,二人见面。但那时两人位置悬殊,更无交集,因此并无影像存留,后来捧蒋之人画了诸多二人相见时的画像。及至孙中山蒙难永丰舰,蒋介石闻讯前往,两人关系至此深契,但无相片记录,遂以画像代替。两人真正第一次合影,当在黄埔军校建立后,孙中山坐于椅上,蒋介石直立于后,此张照片日后成为蒋大力宣扬自己为孙中山继承人的有力证据。蒋更曾多次让孙中山亲书“联句”赠送自己,日后此类笔墨均成为蒋介石继位的重要法宝。
孙中山与国民党元老都曾有过合影,如汪精卫、胡汉民、廖仲凯等,有人显然不止一张合影。而与蒋介石之单独合影,有据可查的不过两张。但这两张照片的作用甚是巨大,与蒋孙的电文、书信往来、题词等一起构成了蒋介石系孙中山继承人的“明证”。
真正让蒋得意的标准照,大概是在上海与宋美龄的结婚照。蒋介石发表《我们的今日》的文章,称他们的婚姻是“神圣的结合”。照片上的蒋介石,着深色西服,看上去文质彬彬,宋美龄身着白色婚纱,风姿绰约,光彩照人,令无数青年女子仰慕不已。影响所至,使白色婚纱在上海滩广泛流行起来。
蒋介石实施“围剿”红军时,又将此种方式运用到军队训练上。在蒋介石亲自组织的庐山训练团、峨眉训练团中,每期学员都要举行开班仪式,仪式在蒋介石标准像前举行,桌上放一本《三民主义》、一支手枪,誓词是先印好了的,宣誓前,在誓词上签名盖章,宣誓后缴出存档。庐山军官训练团共训练25041人,毕业时除了发给文凭,特別赠予蒋介石照片一张和刻有“成功成仁,蒋中正赠”字样的“军人魂”短剑一把。蒋介石标准像就此遍布军中。为了表示对蒋的尊重,陈诚更有一独到“发明”,凡提到“蒋委员长”,或面对蒋介石肖像,都要肃然起敬,并行军礼。此一幕在1949年后拍摄的电影中屡屡出现。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抗战统一战线达成,蒋介石之声望日隆,逐渐为其治下之报纸、民众呼为领袖。非蒋嫡系的抗战名将宋哲元在其进行操练的操场中挂像照片为报刊刊登,其中间是孔子,右边是孙中山,左边是蒋介石。中共采取联蒋抗日的方针后,也策略性地改变了以往做法。斯诺在1937年注意到:党和红军的全国代表大会5月和6月分别召开了。会上做出了决定,要采取实现同国民党合作的新政策。在这些大会上,列宁、马克思、斯大林、毛泽东、朱德和共产党其他领导人的画像同蒋介石和孙中山的画像挂在一起。
抗战胜利后,一张巨大无比的蒋介石肖像于1945年12月3日也被挂在了天安门上,这是蒋介石的标准像首次出现在天安门上,也是最后一次。蒋介石身着戎装,是其1944年当选国民政府主席后专门拍摄的标准照,其时蒋身兼中国战区总司令之职。这张标准像不同于后来的悬挂方式,直接竖立在城楼上,其顶端已经到达第二层,在城楼下则大书“天下为公”四个字。
蒋介石肖像上的“领袖”至此达到了其人生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