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科学—综合门户网
教材 放眼全球 国际常识 古往今来 天下兴亡 中外秘史 社会万象 无声激战 中外典故 防止陷阱 少儿天地 声明
公益 贤明首脑 科学巨匠 历史巨人 教育名师 清官贤能 民族英雄 百业之星 能工巧匠 慈善天使 俊男美女 公敌
范文 百科知识 科学大观 天下风情 看看世界 百家争鸣 知识问答 优秀读物 高效政府 富美城乡 社会文明 咨询
会员 国际网页 国际联盟 本网业务 各地标志 优服行业 良心食品 医疗保健 生存秘笈 友情天下 联系我们 投稿
kesioncms

栏目中心

您当前位置:能力科学网 >> 人物史碑 >> 中外名人 >> 浏览文章

赫鲁晓夫下台以后

2012/4/25 17:23:40 《文史参考》 佚名 【字体:

1959年7月24日,美国副总统尼克松(中)在莫斯科索科尔尼基公园为美国国家展览会揭幕,赫鲁晓夫(左)到场表示祝贺并品尝了百事可乐。当天,两人还就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些问题进行辩论,因辩论是在厨房用具展台前时行的,故称“厨房辩论”

呼拉圈曾一度流行,赫鲁晓夫也跃跃欲试,请人家给他讲怎么玩儿法,谁知出师不利:他拿起呼拉圈,刚套到腰上转了一下,呼拉圈就掉到地板上。他一步跨出来,说道:“这个我玩儿不了。”
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似乎总不按常规出牌:上台伊始便做秘密报告,全面否定斯大林;为了与美国争霸,直接把导弹部署在古巴,差点引爆核战争;在联合国开会时,脱下皮鞋敲打桌子以示抗议……尽管去世已40年,赫鲁晓夫的功过是非至今仍然争论不休。本文通过其贴身卫士阿列克谢·萨利尼科夫最新披露的内幕,世人或可窥见赫鲁晓夫贵为“国君”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有事没事找百姓拉家常
赫鲁晓夫不喜欢卫兵限制自己的行动。在克里米亚休养时,他吩咐撤掉别墅周边的岗哨,只留下住处附近的卫兵。每当卫士出于安全对其行动进行干预时,赫鲁晓夫总感到不爽。有一次在中亚,女服务员想把一封信递给他,让卫兵给截住了,这是照章办事。赫鲁晓夫却说:“给我吧!”一把将信夺了过去。
找百姓拉家常是赫鲁晓夫一大喜好。执政晚期,赫鲁晓夫在休假途中常常顺道回到家乡卡利诺夫卡村。他已是七十开外的人了,每次回村,他都在农庄主席家中用餐,与聚餐的农庄庄员交谈,甚至记住了每个人的相貌和出身。有一回,他走到两个约摸25岁的年轻女人面前,对其中一位说:“你是某某家的闺女吧?”一问果然准。
赫鲁晓夫也有朴实和民主的一面。在索契休假期间,有一次到山中狩猎场参加活动,不想天公不作美,突然大雨倾盆而下。赫鲁晓夫说:“咱们把餐具桌子都搬到屋里去吧!”赫鲁晓夫以身作则,于是,来宾、全体主席团委员甚至连已80多岁的伏罗希洛夫都动手搬桌椅,简直就是“共产主义义务星期六”,没有一个拿架子的。
喜爱狩猎,为战利品与属下争功
体育运动不是赫鲁晓夫的长项,但他经常游泳,休假期间,他每天的日程便从游泳池开始。呼拉圈曾一度流行,赫鲁晓夫也跃跃欲试,请人家给他讲怎么玩儿法,谁知出师不利:他拿起呼拉圈,刚套到腰上转了一下,呼拉圈就掉到地板上。他一步跨出来,说道:“这个我玩儿不了。”
1956年10月,赫鲁晓夫得知苏联体育代表团打算前往澳大利亚参加奥运会,勃然大怒:“什么比赛?埃及正在打仗(指第一次中东战争),澳大利亚是英国的盟国,他们到那儿去不是自投罗网吗?”他拿起电话向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大呼小叫。但第二天早上,苏联体育代表团仍启程前往澳大利亚。或许赫鲁晓夫自己想通了:如果苏联代表团不参加奥运会,可能给人造成苏方神经过敏、缺乏自信的印象。
赫鲁晓夫还是个狩猎迷。1959年冬的某一天,赫鲁晓夫和其他中央主席团委员一起前往扎维多沃狩猎场。狩猎开始后,赫鲁晓夫与基里琴科手持猎枪并排站着,两声枪响几乎同时发出。
众人迅速向击毙的大野猪旁边围成一圈。基里琴科说道:“瞧瞧,我的枪法多好,一枪致命,给它来了个嘴啃雪。”“你在胡扯些什么?是我最先把它撂倒的,你是在我后面开的枪,”赫鲁晓夫反驳说。“不对,这是我的战利品,我的猎物,我比你先把它撂倒,”基里琴科寸步不让。二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
饭桌上几杯酒下肚,两人又争论究竟是谁打死了野猪。基里琴科始终坚持己见。这时围猎人和助手一起来了,报告说野猪身上的确是两颗扎坎枪弹。第一颗打中耳朵飞入眼睛,野猪就倒毙了。这颗枪弹属于赫鲁晓夫。第二颗枪弹穿过肋骨,未触及心脏,受伤的野猪还可以跑动。
“让你的那些结论见鬼去吧,马屁精!”基里琴科喊开了。“别大声嚷嚷了!”赫鲁晓夫喊道。“谢谢两位伙计,分析很到位。过来,一人一杯白兰地,我也陪你们喝。至于基里琴科同志嘛,我是不会跟你去搞侦察的咯。”赫鲁晓夫站起身来,穿上衣服,钻进汽车,跟谁都没有告别,径直返回莫斯科了。这次倒霉的狩猎之后不久,基里琴科便不在苏共中央供职。他的职务由弗·罗·科兹洛夫担任。
1964年1月的一天,赫鲁晓夫同来访的菲德尔·卡斯特罗一起打猎。第一次狩猎在扎维多沃狩猎场,参加者还有勃列日涅夫、柯西金、马林诺夫斯基、米高扬等苏联政要及卡斯特罗的弟弟劳尔。
在狩猎场,他们竟然“打”起了群架。起初,中央委员波德戈尔内和勃列日涅夫把赫鲁晓夫撂倒在雪地里,然后放倒米高扬,并在卡斯特身上撒了一层雪。赫鲁晓夫甘拜下风,他摘下皮帽,装满了雪,戴到自己的头上。狩猎开始后,卡斯特罗用美国的M14步枪打野猪。赫鲁晓夫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军用水壶,先给卡斯特罗和劳尔哥儿俩斟酒,然后再给自己斟上。这一次,赫鲁晓夫狩猎快活多了。
一度听信谣言不吃西红柿
赫鲁晓夫身材敦实,个子不高,鉴于年龄已经六十开外,他必须在饮食上有所节制。根据卫士的回忆,赫鲁晓夫的食谱大致是:早餐,两片烤黑面包,小罐酸奶,有时则是酸奶生菜加奶渣。卫士让他养成每天喝两次新榨果汁、每次一杯的习惯。没有榨汁机,卫士就亲自制作。任何情况下,哪怕正在会见,果汁是必上的。如果有客人,就上两杯。果汁五花八门,有葡萄汁、橙子汁、黑茶藨子汁、樱桃汁等等。午餐时,赫鲁晓夫愿用偏素的菜肴,油腻食物基本不用。
如果去打猎,烤羊肉串也是必备的。赫鲁晓夫有段时间很喜欢西红柿,后来不知是谁散布流言,说吃西红柿有害:因为会使盐沉积在体内。赫鲁晓夫正好存在盐沉积的问题,从此他西红柿一口不吃。后来主管农业的波利亚科夫劝他说:“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别相信盐沉积是吃西红柿引起的!”他才又开始吃西红柿了。
赫鲁晓夫喜欢喝酒。有个与众不同的酒杯,外形与正式宴会上使用的酒杯毫无区别,容量却只有30毫升,普通酒杯为60毫升。这支专用酒杯是克格勃第九局特制的,之所以容量较小,因为杯子底部和杯壁都加厚了,且外侧有雕出的花纹,几乎以假乱真。这个酒杯专门用于较为丰盛、酒精饮料较多的宴会。卫士将这个酒杯作为必需物品随身携带,不敢马虎。
拒绝进口服装,常穿长衬裤
衣着方面,赫鲁晓夫相当保守。他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不穿普通衬衫,改穿乌克兰的绣花衬衫。赫鲁晓夫只穿苏联的衣服,甚至衣服面料也是国产的。后来工厂开始生产礼帽了,他就老说:“终于把外国玩意儿扔掉了!”每到一地,赫鲁晓夫都要夸夸孔策沃生产的衣料、花呢、厚呢子。他最不想穿燕尾服,以他的身材穿这样的衣服未免太滑稽。
赫鲁晓夫的西服、衬衫和领带倒还多少合乎时代潮流,至于内衣,别说时髦了,简直就是有失体面。据卫士透露,这些衣服都不好意思往洗衣店里送。赫鲁晓夫出国时,他的卫士什么都得干,甚至还负责洗内衣,而且不让旁人插手,一是为了安全起见,再是为了不给国家丢脸。要是送洗衣店,让人家看见带钮扣和细绳子的长衬裤,别提有多丢人了。直到赫鲁晓夫当上了国家首脑,妻子有时还给他补袜子。游泳时,赫鲁晓夫不换泳裤泳衣,穿着黑色或者深蓝色的缎纹内裤就下水了。
上世纪50年代末,国家领导人的衣服都在库图佐夫大街专设服装店缝制。苏联最高苏维埃和克格勃都有自己的服装店。克格勃的制鞋店名声在外,因为赫鲁晓夫和柯西金穿的鞋都在那儿定做。这里有皮鞋、便鞋、优质皮革鞋。赫鲁晓夫最喜欢那种微孔橡胶底鞋。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记得微孔橡胶这种材料了。
下台后遭软禁,葬礼消息被封锁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他的战友们搞下台。赫鲁晓夫下台后,米高扬代表当局向他宣布退休后的待遇:退休金每月500卢布,配专车;目前的别墅和列宁山上的宅邸均归他终生使用(实际上三周之后即让他迁出宅邸,三个月之后又让他迁出别墅);警卫和侍者不变,但人员全部换掉。
据卫士讲,赫鲁晓夫住在后来的彼得罗沃—达利涅耶别墅,实际上处于软禁状态。确实必要时方可获准外出,例如去格拉诺夫斯基大街医院或者中央临床医院。每当他表示想去某个地方,卫士当即向领导转达,通常都遭到拒绝。赫鲁晓夫也没有多少可去的地方。当局给他配了一辆吉姆车,另有一辆伏尔加备用。
直到去世前几年,赫鲁晓夫才被允许“远足”,例如参观花展之类。实际上没有人来拜访赫鲁晓夫,家庭成员的客人均需经过仔细的检查。勃列日涅夫很害怕赫鲁晓夫,没有人相信他会善罢甘休,无所作为。当局把每一个来访者都当成潜在的通讯员。
赫鲁晓夫临终前两三年,很少去剧院或者去马涅日看展览,时不时地有客人登门拜访。1970年,孙女尤丽娅把歌唱家维索茨基带来,在别墅呆了一整天。来拜访前国家首脑,如南斯拉夫大使米丘诺维奇、匈牙利共产党领导人亚诺什·卡达尔和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则均被当局拒之门外。尼克松甚至已经到达赫鲁晓夫在市内旧马厩胡同的住宅,却有人对他说赫鲁晓夫此时“突然”不在莫斯科。
1968年,当局把赫鲁晓夫叫到苏共中央去,逼迫他把正在写的回忆录交给中央,赫鲁晓夫对他们说:“你们可以把我抓进监狱,也可以没收我的笔记。这些你们今天都可以干,可是我坚决抗议。我受到软禁。你们的卫队监视我的一举一动:不是卫队,是看守。你们还违反宪法,整个别墅都安上了窃听器。连茅房也不放过。把人民的钱花在偷听放屁上头。”
1971年9月11日,赫鲁晓夫去世。苏联领导人想尽一切办法,让葬礼无声无息地悄悄举行。计划上午报纸登去世的消息,10点钟在中央临床医院举行告别仪式,12点在新圣母公墓安葬。公墓平常都对外开放,这天却以“打扫卫生”为名关门大吉。公墓附近地铁入口处的大厅也已关闭。整个地区都由民警和内卫部队包围起来。卫士阿列克谢·萨利尼科夫尽管供职于精锐的克格勃第九局,却无法靠近公墓,去向那个同他一起度过8年时光的人告别:“他们连已经过世的赫鲁晓夫也害怕……”
(本文原载于《文史参考》2011年第22期)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