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科学—综合门户网
教材 放眼全球 国际常识 古往今来 天下兴亡 中外秘史 社会万象 无声激战 中外典故 防止陷阱 少儿天地 声明
公益 贤明首脑 科学巨匠 历史巨人 教育名师 清官贤能 民族英雄 百业之星 能工巧匠 慈善天使 俊男美女 公敌
范文 百科知识 科学大观 天下风情 看看世界 百家争鸣 知识问答 优秀读物 高效政府 富美城乡 社会文明 咨询
会员 国际网页 国际联盟 本网业务 各地标志 优服行业 良心食品 医疗保健 生存秘笈 友情天下 联系我们 投稿
kesioncms

栏目中心

您当前位置:能力科学网 >> 世界文化 >> 百科知识 >> 生活医保 >> 浏览文章

◎血型与疾病

2011/4/3 14:09:58 本站原创 佚名 【字体:

                                    血型与疾病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血型,血型是人与生俱来的遗传性状之一,就像是身体的一张“身份证”。而且这张“身份证”将伴随人的一生,不会改变。大家一般都知道血型在临床上的重大用途之一是输血时进行配血,其实血型的不同还可能造成人们罹患不同的病状。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血型的相关知识。

到目前为止,血型的分类系统已非常庞大,仅针对红细胞的分类系统就达26个,共有400多个不同的抗原。如ABO系统、Rh系统以及MNSs系统、P系统,Lewis系统等。再加上血小板和白细胞上的特异抗原,人类血型的多态性真可谓“不计其数”。在众多血型系统中,我们通常提到的都是ABO血型系统,这也是目前各国普遍采用和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一种血型分类系统。该系统是1900年由奥地利人兰茨泰纳发现并确定的,是人类第一个血型系统。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凝集原A与凝集原B的情况而将血液分为A、B、AB、O四型。所谓凝集原就是红细胞膜上特定的糖蛋白,A、B凝集原的主要结构相似,惟一不同的是抗原分子(也就是糖蛋白)糖链末端的分支糖分子不同,分别为N-乙酰半乳糖胺和半乳糖。红细胞膜上只有凝集原A的A型血,其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红细胞膜上只有凝集原B的为B型血,其血清中有抗A的凝集素;红细胞膜上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AB型,其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红细胞膜上A、B两种凝集原皆无者为O型,其血清中抗A、抗B、凝集素皆有。实际上O型血红细胞膜也存在糖蛋白,称为H抗原或O抗原。只是它不含有A、B抗原特有的糖链末端分支糖分子,因而抗原性很弱,不容易诱发免疫识别和排斥反应。

从目前人群分布上来看,O型血的人最多,A型、B型次之,AB型最少。你知道自己的血型么?如果你曾献过血或者输过血。都会得到一张配血单,上面就有你血型的详细记录。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的血型,可以去正规医院或血站检查,从而拿到这张“血型身份证”。

血型分类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己的一次革命,在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此,人类在认识和治疗相关冷疾病的时候有了更大的成功率。

我们通常知道输血时若血型不合会使输入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引起血管阻塞和血管内大量溶血,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在输血前必须作血型鉴定。正常情况下只有ABO血型相同者可以互相输血。在缺乏同型血源的紧急情况下,如战争或重大灾难中,因O型红细胞无凝集原,不会被凝集,可输给任何其他血型的人。AB型的人,血清中无凝集素,可接受任何型的红细胞。但是异型输血输入大量时输入血中的凝集素未能被高度稀释。有可能使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所以异型输血只是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大量输血时仍采用同型血。

与输血的道理相似,母婴血型不合,母亲体内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可引起新生儿溶血病(HDN)。当母亲为O型血,婴儿是A型或B型血(来自父亲一方的遗传)时,最容易发生新生儿溶血病。因此当夫妻双方中,妻子是O型而丈夫是O型以外其他血型时,应当注意加强产前和产后检查,发现新生儿溶血病时应及时治疗,保证婴儿健康。除ABO血型不合以外,还有Rh血型不合。尽管这种情况比较少见。然而一旦发生后果更为严重。Rh血型系统含有多种抗原,相对ABO血型系统更为复杂,是ABO血型以外临床意义最大的一个红细胞血型系统。这种血型发现于1937年,最初是将怛河猴红细胞输注到家兔和天竺鼠体内,产生的免疫血清可使大部分人的红细胞凝集,就称为Rh阳性。我国汉族人群中Rh阳性者占99%以上,Rh阴性者的比例仅为0﹒2%-0﹒5%。但在某些少数民族中,Rh阴性的人所占的比例显著增高。因此如果你本人或亲属中有少数民族同胞,那就应该提起注意了。与ABO血型不同,Rh阴性的人体内不成在天然抗体,只有预先接触过Rh阳性的红细胞后才会产生抗体。当Rh阴性的母亲孕育过Rh阳性的胎儿或Rh阴性孕妇曾输过Rh阳性血液后,再次孕育Rh阳性胎儿时就会发生新生儿Rh溶血病。因此Rh阴性的母亲怀孕时要特别小心,要注意及早诊断,发现新生儿溶血病后要果断采取措施。目前针对Rh阴性这一较为特殊的群体,国外已经提倡建立专门的血库并登记该型人群的详细资料以便随时联系,当医疗需要时,及时获得血源。在我国,这项工作也在逐渐开展起来。

血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遗传特征,不同血型的人在疾病发生上也有所不同。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O型血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的关系”研究。在世界各国对血型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的统计学分析中,许多报告中指出:O型的人较其他血型的人更容易罹患消化性溃疡,但原因一直不明确。上世纪90年代,美国《科学》杂志发表文章,提出了一种解释。这一解释建立的基础是医学界已经公认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对胃壁细胞的破坏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的重要原因。而研究发现O型红细胞膜表面糖蛋白的糖链相对其他血型红细胞的糖链更容易受到幽门螺杆菌的攻击。同时科学家已经证实,红细胞的ABO抗原分子也存在于其他血细胞和一般组织细胞,在胃壁细胞上也有分布。正是由于这种位于胃壁细胞表面的O型糖链使其在同等条件下更易被幽门螺杆菌感染,造成了O型血的人比其他血型的人易患消化性溃疡。而且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也有关系,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O型血的人更容易得胃癌了。

关于血型和疾病发生关系的其他统计学研究还提出如下观点,如:白血病患者中很少发现有A型血者,而在呼吸系统疾病中A型血患者较多,超出正常比例;B型血的人易患高血压,但抗癌能力较强,相对不容易得癌症;在乙肝患者中AB型血者所占比例高于正常分布;O型血者易患心血管疾病,等等。

相类似的统计结果还有很多,它们都出于对一定人群的数据比较。由于样本人数、取材人群、统计方法等方面的限制,许多结果并不一致,甚至还有相互矛盾的地方,要解决这些争论。需要各国之间相互协作的超大规模统计学调查来印证。同时。疾病的发生是多种致病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血型作为人类众多遗传特征中的一个,难以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深入和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临床医学等相关学科的不断进步‘血型与疾病间深层次的联系将被不断揭示而为人类所用。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