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第一个“人民公社”
回望第一个“人民公社”
河南省遂平县的查岈山人民公社,是历史上的第一个人民公社。当年震惊全国并把浮夸风推向巅峰的小麦“卫星”,使得三个月就有30万人前来朝拜,它的“人民公社简章”。在为指导全国人民公社运动的文件,可谓“风光无限”。但其间,社员们却饱受其苦,深受其害。
查岈山公社已成“全国重点文物”
从遂平县城出发。颠簸20多公里,终于来到了查岈山乡。
从挂着查岈山公社牌子的大门进入,直来百米,就站到了当年公社办公楼的旧址前:一把生锈的大锁,生硬而冰冷:“毛主席万岁”的标语已与墙体模糊成片。
院西,几排旧时平房墙面上刷写的“学习三个代表思想,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与“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无论是中国的反动派,还是美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等标语相映成趣;;院东,是用围墙隔开的查岈山政府办公楼。
查岈山成立于1983年月10月,那年,查岈山公社走到了生命尽头。
作为纪念,公社的牌子和旧址被保留下来。23年后,旧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笔者试图进入公社的残壳一看究竟,被告知老宅已成危房,任何人不得入内。
最早的“浮夸风”发源地
1958年春,时任遂平县农业工作部副部长的陈丙寅向信阳地区提供了合并农业社的想法;;查岈山乡则发动村民,天天喊着“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游行请求成立大社。旋即,陈丙寅的想法被批准,变成了现实。
“4月20日傍晚,杨店街彩旗飘飘,一两万社员拥挤在主席台周围,天刚黑,信阳地区行署专员张树藩高声宣告:查岈山农业大社正式成立了,”钟宝华,这位仅剩两颗门牙现年81岁的老会计告诉笔者,“当时,大家疯了一样地喊口号敲锣鼓,脚下的地乱动啊。”
“中央有啥咱有哈“,第二天农业大会组建了农业部、公安部、甚至军事国防部等。
两个月后,查岈山公社成立,陈丙寅为第一任书记。
人民公社的第一声“啼哭就“一鸣惊人”。翻开早已泛黄的《人民日报》,可见“遂平县查岈山卫星公社韩楼大队2﹒9亩小麦试验田,亩产小麦3821斤”的惊人消息。
回忆“卫星”上天的过程,钟宝华多次笑出了声,“开始,亩产只报了1800斤,需要县委和地委逐级签字耽搁了时间,稿件还没有转走呢,许昌就报了亩产2400斤;;只好改报2800斤,还是没转走呢,《人民日报》就报了安徽亩产3200斤;产量只好接着涨啊,就报了3300斤,后来又改为3821斤!”
浮夸,给查岈山带来了虚名,也骟了国人。史载:“全国广大城乡,各省市、自治区(除台湾、西藏外)纷纷派团来参观交流经验。仅7、8、9三个月来参观的外地干群就达30万人之多。”
指导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简单”
1958年7月中旬,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和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等专程到查岈山公社,帮助研究制定了《查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草稿)》。章程规定:各农业社的一切生产资料和公共财产转为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分配实行工资制和口粮供给制相结合等。
“一大二公,有幼儿园,有敬老院,还吃大食堂,简章规定得可清楚哩!”当年查岈山公社的幼儿园园长兼敬老院院长赵长玉虽高龄98岁,却步履矫健、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她跟省委领导握过手,被敬过酒,还跟毛主席去过七里营。这些让她感动至今。
1958年8月下午,毛主席在河南省领导吴芝圃的陪同下视察新乡县七里营公社,赵长玉跟在队伍后边,她拼命跷脚,试图看一眼毛主席。
在公社大门前,毛主席仔细地看着“七里营人民公社”的牌子,并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
7日凌晨,史向生向毛主席汇报了查岈山公社的情况。当谈到“简章”时,毛主席无比兴奋:“就是这个好东西,给我!”
8月9日,毛主席在山东历城县视察时说:“还是人民公社好!”很快,各地掀起了人民公社化的高潮。
“不到1个月,河南省就合并建成了1242个人民公社,全部实现了人民公社化,”钟宝华长长地喷出了一口烟雾说,“那真是一阵风啊!”
永生难忘的大灾难
满怀豪情的查岈山公社社员们,在干部的率领下,开始了大跃进。
主要劳力上山砍树、炼焦炭、再炼钢铁,周边的群山,转眼变成了秃山,而地里的庄稼,却无劳力收割。
“1958年查岈山的庄稼长得本来很好,虽然丰产可没丰收啊,”钟宝华高起的声音里,满是愤怒,“浮夸之后,就要凑够虚报的数目,加上秋粮没有收回来,接着灾难就来了。”
没有了粮食,公共食堂的烟囱终于不冒烟了。曾经热闹非凡的查岈山公社变得冷泠清清。那时,社员们才恍然大悟:填饱肚子的只能是粮食,被吹得比鳖蛋还光的人民公社,原来什么事也不顶。
遂平县文化局调研员、前查岈山公社团委书记曹新志回忆说:“当时别说群众没吃的,干部也饿得发晕。”
于是,饿急了的查岈山社员们就挖空心思地寻找替代品;;喂猪的糠,吃了;树皮,吃了;连鸟粪,也吃了。
遂平县某局干部梁某回忆道:“队里的猪瘟死了,俺爹见一家老小饿得不行,就夜里去埋猪的地方,扒开黄土,扒出猪心肝来,用箩筐装回了家。谁知,村干部循着血迹追了上来了,罐子里的猪肉还没煮熟哩,村干部一脚踢翻了罐子,把血糊糊的猪肝往俺爹脖子上一搭,拉着就游街去了。”
1959年冬天的那场大雪,让本已饥肠辘辘的豫南百姓永生难忘。数十年难得一遇的大雪,把许多房子压塌了,也把整个豫南变成了孝服一样的颜色。
到了1960年夏天,信阳地区的大食堂普遍断炊,最严重的村子80天没有一粒粮食,浮肿病洪水般蔓延,农民大量逃生,而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还在吆喝:“不是没有粮食,而是粮食很多,90%的人是思想问题。”他下令公安部门“限期消灭外流人员”,终于酿成震惊全国的“信阳事件”,几万河南人民在这场灾难中非常死亡,“信阳事件”成为了“大跃进”悲剧的印证。
如今,第一个“人民公社”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记忆,但是对于历史的思考,永远不应该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