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制度
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
文/谢宪
退休制度在中国是自古 有之,
而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官本位”之国,
各项政治制度的设置,基本上是围绕
各级官员进行,所以古代退休制度
主要也就是官员的退休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
雅的称谓:“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
当官,走仕途。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
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此外,还
有“致事”、“致政”等雅称。
到了唐代.开始出现“退休”一词,
如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中
说:“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也就
是说他的《复志赋》是退休回家后写
的。《宋史·韩贽传》也说宋仁宗时的御
史大夫韩贽“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
读书赋诗以自娱”。不过,“致仕”的说
法还是一直沿用下去了。
退休制度的核心是退休年龄的界
定,各朝代对此有不同的规定。据《礼
记》记载,周朝是“大夫七十而致仕”。
其后历代都基本上是沿袭了这一退休年
限,如唐朝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
力衰耗,例行致仕。”而古时候平均寿命
不长,70岁退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基本
上是等于终身制了。到了明清两代,才逐
步改为60岁退休。特别是到了清朝,低级
武官的退休年龄皆根据职务大大提前
了:“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
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官越小
退得越早。这与两宋时期文官年满70退
休,武官则可延长10年N80岁退休形成
了鲜明对比。
虽然对退休年龄有具体规定,但也
有很多例外,因为皇上就是苍天,圣旨就
是制度。比如元朝的大天文学家郭守敬,
年逾七十后屡次申请退休,但皇上就是
不准,结果86岁时,卒于知太史院事任
上。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退休制度的另一个要件就是退休
后的待遇,这关系到退休官员老有所
养、老有所尊的大问题。历朝历代对此
都比较重视。
首先是政治待遇上,据《札记》记
载:卿大夫致仕称“国老”。一般官吏致
仕称“庶老”,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对
老臣的尊重。到了唐朝,对致仕官员要
举行欢送仪式。与现在发一个“光荣退
休”的证书,虽然形式不同,但意思是一
样的。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后,仍恩准在
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明朝的致仕
官员在礼仪上依然受到尊重,在参加宴
会、祭祀等活动中,仍享有原有职级的
礼遇。
其次是经济待遇上,退休后会优
厚对待。汉代规定,年俸禄在两千石以
上的官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
之一作为养老金;魏、晋时期的退休官
吏,则干脆委任一个“顾问”之类的闲
职,供养起来;唐代是五品官以上致仕
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退休
后可保留全薪。如名相房玄龄、宰相宋
球致仕时,皇上特批均赐全禄。六品以
下官员退休,则赐给一定数量的田地
养老。
在中国古代,官员主动请辞,提前
告老还乡也是退休制度所允许的,但似
乎没有现在公务员提前退休那么复杂,
比如要“满30年工龄”等等。明弘治四年
(1491年),皇上就专门下诏:“自愿告
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也就是
说百分之百地批准,你尽管提前退休好
了,反正想当官的人有的是。
非正常退休,最好的理由莫过于
“告病”。告病退休称作“乞骸骨”、
“乞身”等,意思是求求您行行好,放
过我这把老骨头吧。听起来像是够可
怜的,这也不过是“哀兵必胜”的伎俩
罢了。如唐太宗时的官吏退休年龄是
70岁,对朝廷有大贡献者还可延缓退
休年龄。而开国元勋李靖,虽是在“功
德坊”凌烟阁上挂有画像的二十四功
臣之一,但因自感伤病碍身,所以在64
岁时“上表乞骸骨”,恳请准许退休
了。
但也有皇上不恩准的情况。如汉代
著名经学家张禹,也是《论语章句》一
书的整理者,还当过“太子师”,即汉成
帝刘骜做太子时的老师。官也做得很
大,太傅、丞相都做过。他曾多次上书请
求告病还乡,“数上疾乞身,帝遣人问疾
送药,强留。”亦即有病可以治病,皇帝
还给你送医送药,够意思了吧嫩n若想不
玩了则没门,谁叫你太有才了。
摘自《党支部工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