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科学—综合门户网
教材 放眼全球 国际常识 古往今来 天下兴亡 中外秘史 社会万象 无声激战 中外典故 防止陷阱 少儿天地 声明
公益 贤明首脑 科学巨匠 历史巨人 教育名师 清官贤能 民族英雄 百业之星 能工巧匠 慈善天使 俊男美女 公敌
范文 百科知识 科学大观 天下风情 看看世界 百家争鸣 知识问答 优秀读物 高效政府 富美城乡 社会文明 咨询
会员 国际网页 国际联盟 本网业务 各地标志 优服行业 良心食品 医疗保健 生存秘笈 友情天下 联系我们 投稿
kesioncms

栏目中心

您当前位置:能力科学网 >> 国际纵横 >> 古往今来 >> 军事 >> 浏览文章

淮海战役兵败自杀黄百韬墓为何能保存至今

2011/4/5 18:36:10 人民网 佚名 【字体:

 

淮海战役兵败自杀黄百韬墓为何能保存至今

 

                                                                       来源:人民网

 

淮海战役兵败自杀黄百韬墓为何能保存至今

                            黄百韬战死后,遗留的照片和胸章(中新社 图)

 

淮海战役兵败自杀黄百韬墓为何能保存至今

                                                      青天白日勋章

 

如果有人告诉你,在1948年11月淮海战役中毙命的国民党军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的墓,至今仍保存完好,你肯定会惊讶无比。如果再告诉你,他的墓并非在人们难以发现的深山老林中,而是在南京城边的玄武湖畔、紫金山脚下的蒋王庙6号院内,你肯定更加难以置信。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许多次政治运动,尤其是“横扫一切”的“文化大革命”,许多有价值的古迹都被当成“四旧”摧毁了,黄百韬这个当年解放军的对手,他的墓为何能躲过一次次劫难,完整地保存至今?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2008年在拍摄纪念淮海战役胜利60周年的纪录片《60万战胜80万大决战》时,笔者受中央电视台邀请,撰写解说词。在此期间,笔者同摄制组考证了黄百韬墓一事,这才弄清了原委。

黄百韬(1900~1948),字焕然,祖籍广东,生于天津,祖父及父亲两辈都十分贫困。由于出身卑微,营养不良,黄百韬身材瘦小,皮肤黝黑。18岁那

 

年,黄百韬经朋友介绍,投靠了北洋军阀李纯。李纯见黄百韬个子虽矮,却脑子灵活,聪明好学,办事快捷,便让他当了自己的传令兵。这以后,黄百韬的一大

 

半时间是用来伺候李纯的。黄百韬把这个上司伺候得十分满意,不久便被李纯提升为贴身副官。黄百韬当了副官后,在李纯的指点下,勤奋学习,只要有空余时

 

间,便捧着书本琢磨半天。李纯喜欢黄百韬的好学上进,有意栽培他,便送他到金陵军官教育团学习深造。1922年,黄百韬毕业,后返回天津,升任营长。

 

  在一次战斗中,黄百韬负伤后被另一军阀张宗昌所俘。张宗昌见黄百韬喜欢读兵书,做事特别认真,便任命他为团长。蒋介石北伐时,黄百韬又投靠了蒋介石。后任旅长、师长。


  1941年,黄百韬进入顾祝同的圈子,当了第三战区参谋长。在1941年的皖南事变中,黄百韬为顾祝同出谋划策,坚决反共,博得顾祝同的信任。后来,二十五军军长空缺,顾祝同就作了个顺水人情,让黄百韬出任该军军长。


  这以后,每逢急战,常常以黄百韬的二十五军为先锋。抗战后整军,二十五军改为整编二十五师,黄百韬又任师长。尽管黄百韬处处小心,事事留神,但孟良崮战役后,却差一点被送上军事法庭。


  孟良崮战役,张灵甫战死,黄埔系大哗,整编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蒋介石下令将李天霞交军事法庭会审。李天霞见状,急忙携带一皮箱金条到处送礼游说:“整编七十四师划归我指挥不假,但不知为什么张灵甫中途归黄百韬指挥,孟良崮之战二十五师就在七十四师身边,黄百韬始终不离蒙阴道,事情就坏在他身上。”经过一番手脚,会审李天霞变成了追究黄百韬。


  黄百韬听说南京方面开始整自己的材料,顿时慌了神,忙向顾祝同求救。顾祝同授黄百韬一计:“归咎死者,回护活人,表功汤司令(汤恩伯)。”

同时,顾祝同从中帮忙,与会审的几名法官打了招呼。会审那天,黄百韬依计行事,条理清晰地陈述了两个小时,给会审人员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鲁南会战中汤恩伯第一兵团转战月余,在临蒙公路和沂蒙公路间捕捉到极好战机,作了周密部署,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主动请战,甘当钓饵,忠勇可嘉,可惜实战经验不足,又刚愎自用,不听黄百韬劝告,引兵于绝地,参战各部在黄百韬指挥下,虽奋力援救,但为地形所限,无法接近,不但整编七十四师遭劫,更连累汤司令之歼敌计划功败垂成。


  汤恩伯听了黄百韬的陈述,既满意又有些内疚。鲁南败绩他是有责任的,经黄百韬这么一讲,他成了大功臣。于是,汤恩伯站出来为黄百韬说情。他对蒋介石说:“看不出来,黄百韬为人还很厚道,张灵甫不听劝阻的事,他过去一直没有讲,援救张灵甫的经过也不为人知,以致引起误会,送他上法庭倒有点冤枉了。”于是,对黄百韬的追究也就不了了之。

 

淮海兵败自杀


  1948年,解放军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实施的作战目标,就是歼灭地处碾庄的黄百韬兵团。11月22日,是黄百韬的大限之日。这天午后,黄百韬兵团十几万人几乎被打光了,黄百韬身边只有二十五军副军长杨廷宴。两人在一片追杀声中,跌跌撞撞跑到一片芦苇滩中。黄百韬见大势已去,遂拔枪自杀。


  天寒地冻,杨廷宴借来一把铁锹,挖了一个坑,将黄百韬的尸体埋进坑里,然后在一张烟盒纸上画了方位、地点。他刚想离开时,突然想起一件事,扒开土,从黄百韬的上衣口袋中摸出一个铜牌。据说,国民党军的兵团司令都持有这种铜牌,这是进出总统官邸、面见蒋介石的特别通行证。黄百韬的这个铜牌的一面是来宾证三个字,另一面是17号。随后,杨廷宴又将来宾证放回黄百韬的口袋,以便将来确认身份。


  杨廷宴草草掩埋了黄百韬后,换上了士兵服,一瘸一拐地离开了芦苇滩,但没走多远,就被解放军捉住。杨廷宴装出一副可怜相,对押送他的解放军说:“我是刚被抓来半年的新兵,刚学会稍息立正,连枪还不会打,我家人多,全靠我一人干活糊口,我上有80岁老母,下有3岁娃娃,现在我的腿又负伤走不动了,请你们开开恩,放我回家种地去吧。”


  押送杨廷宴的解放军战士并不理会他的话,押着他来到一个大村子里。这里俘虏很多,杨廷宴从一名俘虏口中了解到,对于国民党军伤兵,只要愿意回家的,解放军都放走了。于是,杨廷宴又开始缠着一位解放军干部,重复路上的话。那位干部经不住杨廷宴的纠缠,就放了他。


  杨廷宴趁着天黑,从老百姓那里弄来一套破衣服,换下了士兵服,辗转来到南京,向顾祝同讲述了黄百韬兵团被歼及黄百韬自杀的经过。顾祝同听后,一阵唏嘘。蒋介石知道后,也黯然神伤。


  随后,杨廷宴赶到黄百韬家中,又将黄百韬自杀的经过告诉了黄百韬的夫人柳碧云。柳碧云一阵痛哭后,苦苦哀求黄百韬的副官李文正,设法将黄百韬的尸体运回南京。

 

  偷运尸体回南京


  李文正答应了柳碧云的请求,又找到了黄百韬早年的朋友张进叶,两人一同前往碾庄。张进叶本是徐州人,对淮北地貌、风情十分熟悉。


  两人来到徐州后,又找到杨廷宴的干兄弟陈明远,请他帮忙。陈明远十分爽快地答应下来。他们以每人每天一块银元的代价,雇来了两个农民;又花了50块银元,买了一口棺材,按照烟盒纸上的方位、地点,在芦苇滩里将黄百韬的尸体挖了出来。验明上衣口袋里的来宾证后,慌慌张张地将尸体放进了棺材,抬上备好的独轮车。


  三天后,五人来到五河县的一条大河边。河南岸五河县城驻扎的是国民党军的一个团,北岸驻扎的是解放军的一个营,两边驻军的岗楼隔河相望。北岸的解放军坚持要开棺验尸。李文正说,死者是自己的一个外甥,两年前参军,这次是在碾庄牺牲的,他妈妈要见儿子最后一面才可安葬。棺材被打开后,一股尸臭味扑鼻而来。解放军朝里面看了几眼,果然是一具尸体,脸也变了形,无法认出是什么人,便扬扬手让他们过河。


  过河谈何容易?那摆渡的艄公在江湖上漂泊了几十年,什么人没见过。他从李文正的长相及说话口气中,判断此人是个军人,且是个不小的官。由此,他判断棺材中一定是个团长以上的军官,便有意敲竹杠。于是,艄公对李文正说:“我这个船从来不装运有死人的棺材,碰上这事会倒大霉的,你们还是趁早想想别的办法。”


  李文正明白对方的意思,二话没说,给了艄公10块银元和两条香烟后,将棺材抬上船。谁知艄公心太黑,仍旧不肯开船。无奈之下,李文正对艄公说,只要把他们运到对岸,就再送50块银元加10条香烟。条件是一定要运到对岸才给。


  艄公暗自窃喜,这才装出很不情愿的样子撑篙开船。船抵南岸,李文正指挥大家把棺材运上岸后,笑着对艄公说:“到了部队,我就叫团长拿50块银元和10条烟给你。”


  一行人抬着棺材到了国民党驻军指挥所。李文正与团长嘀咕了几句,团长让一个营长带人把棺材运到营房安置好。接着,营长命人对艄公一阵拳打脚踢,直打得艄公躺在地上无法动弹。营长又派人到船上将李文正给的银元及香烟拿了回来。不久,黄百韬的尸体被运回南京,停放在白下路殡仪馆。


  黄百韬的遗体运到南京后,国防部着实忙碌了好一阵,派参谋次长林蔚代表蒋介石公祭黄百韬,并决定追赠他为陆军上将,厚恤遗属。

 

明代开国功臣墓旁的黄焕然墓


  将黄百韬的遗体埋在哪里?蒋介石曾设想过,将他葬在紫金山边的紫霞湖山坡上,并在那里建造国民党军将军豪华墓区,从少将到上将,包括蒋介石身后,全部葬在那里。但是,1948年底,局势风云变幻,江河日下,蒋介石忧心忡忡。李宗仁在美国政府的扶持下,大有“以李代蒋”的趋势。蒋介石忙着下野后如何动作,大小官员忙着携家南逃,活人难保命,已顾不上黄百韬棺材的安置。


  蒋介石顾不了的事,黄百韬的妻子柳碧云不能不管。她和杨廷宴、李文正等为此伤透了脑筋,究竟将黄百韬埋在哪里最安全,且又便于后代寻墓祭奠呢?思来想去,李文正建议到城外勘察一下再定。柳碧云便与他们一起坐着吉普车,先到中华门外看了一天,没找到合适的地方。第二天到中山门,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


  第三天,他们来到了太平门,向栖霞山方向行驶。当行驶到蒋王庙时,柳碧云看到明代开国功臣李文忠的墓地,便要下车看看。三人下车后踏上台阶,经过李文忠墓,站在小山头上一眼望去,只见眼前一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一眼看不到头。


  这里松柏常青,柳碧云的心头一阵激动,觉得此处正是他们要找的地方。李文正望着东面那巍巍的紫金山,南边碧波清澈的玄武湖,脱口说:太美了,太美了!杨廷宴说:风景此处独好,将焕然的墓址选在李文忠的墓边,一方面黄家的后代容易寻找到,另一方面,多数人会误以为是明代大将的墓,这样也安全了许多。


  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决定将黄百韬的墓址定在这里,并在墓碑上刻上“黄焕然之墓”。为了不引起行人的注意,柳碧云又选择在一个没有月光的夜晚下葬。本来,解放前这一带就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黄百韬墓悄然出现在这里,除了个别知情者外,几乎无人知晓。


  2004年,黄百韬的儿子率子女从美国来到南京,很容易便找到了父亲的墓,并在此举行了祭奠仪式。


  如今,为了方便游客在观瞻李文忠墓时也能看到黄百韬的墓,在李文忠墓的后面插了一块牌子,牌子上简要介绍了黄百韬的身份及生卒年月。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