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
一个非常优秀的班干部,犯了错误后因为我没有收他的检讨书而在心里留下很深的对立情绪,并迅速在他的言行中表现出来。经了解,原来他认为班级因他值日不周而扣分,写检讨书天经地义,检讨越深刻表明他的认识越到位;而我,则认为这次扣分原因本来是不可预料的,加上他已向我主动认错,心里不仅原谅了他,且已为他的自责精神所感动。见到检讨书后,认为大可不必,因而安慰了他一通,叫他把检讨书带回去,今后继续大胆工作,不必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没想到他却因此以为我认为他虚伪,检讨停留在口头而没进心头,满腹委屈当然流露于言行。双方沟通后,前嫌尽释,由于我的信任,唤起了他更大的工作热情。这件事在班里传开后,学生哗然。我趁机说:“同学们,既然大家知道了这件事,那么请记住:若哪位同学不慎犯了错误,老师要的是行动,不要检讨书。在老师的心里,你的自责、懊悔已是千金难买了。当然,若你不写检讨心里觉得不平衡,你可以给自己写,但要用心写,而不是用笔写。”
检讨书事件过去了,但我的困惑却由此而起。学生犯错(况且责任不在他)写检讨,写到习惯成自然,且教师拒收还不舒服,这到底是教育的成功?抑或是教育的悲哀?
联想到相当一批学生见了老师象老鼠见猫,教师在与不在表现不一,教师的教导阳奉阴违,在校与走上社会判若两人。我们不仅要问,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培养标准件,伪道学,还是培养真实的大写的人?
我认为,在崇尚素质教育,强调人的终生发展的今天,一个人的教育,绝不仅仅局限于人生中的一个阶段,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是贯穿其一生的。要使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终身受益的东西,除了要让他们学到知识、遵守规矩外,最重要的莫过于让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学习,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学会自我教育——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育,做到自信、自制、自强、自立。
实施自我教育的理论依据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好的外部环境,再有效的学校教育,也只是促成学生进步的一种外力,要真正让其发挥作用,必须通过激发受教育者,即学生内在感情、意志等发生变化。外在的管理,教育必须要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所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他还说:“一个人直到十七、八岁,还只是感到自己是个受教育者……直到成年都被他人搀扶着走路,用过多的玩乐和满足去喂养他,这样做只能在他的精神里播种空虚和无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不会进行自我教育的人是尚未成熟的人,这种人步入社会,将难以独立应付复杂的工作和人际关系,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劳动和生活。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教育者越是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越是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的道德水平就越高,整体素质就越高,发展就越主动,越充分,越全面,后劲就越大。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成长一般取决于三个因素:遗传、环境、自我的实践活动。而正是人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遗传的潜能,把环境因素内在化,使环境影响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个人的自我教育能力越强,遗传中的优良品质就越容易自觉地被挖掘出来,发扬光大,并易于发现遗传中的不良品质而自觉地加以遏制;个人的自我教育能力越足,越能吸收、内化环境因素(包括教育者的教育信息)中有助于个人健康成长的内容,摈弃不利于健全人格形成的内容。
实施自我教育的现实依据
首先,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我们往往过多地强调教师的管理和纪律的约束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多地关注外在道德的灌输与强化,较少考虑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主观需要,造成教育的片面与偏颇。使相当部分学生缺乏自律意识和慎独的品质。
其次,即使学校教育本身是有效的,但校园本非净土,虽有围墙,也挡不住“八面来风”的影响。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多元的价值观念,现代信息传递方式,无一不在冲击着校园内的莘莘学子。尽管其中主流是好的,但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不成熟性,具有较强的模仿心理和流行心理,极易被社会生活中的消极因素所影响。所以,如果不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那么,“5(天学校教育)+2(天社会影响)=0”,学校教育在无所不在的社会影响下,最终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再次,学生不可能永远生活在学校这一象牙塔中。他们迟早要走出校门,走上社会,父母、教师不可能永远跟在他们身边,在社会这一大熔炉中能否经受住各种挫折,抵制住种种诱惑,坚定执着地走自己的路,这与他们在学校时尤其是在中学阶段获得的自我调适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是分不开的。我们往往可以看到,有些人在校时是循规蹈矩的好学生,但走上社会没几年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些人在校时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被老师硬管着才读完了中学,踏上社会后变本加厉;有些人在校时是一帆风顺,踏上社会遇到困难就一蹶不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人在校时主要依赖的是“他律”,而不是“自律”,或者有些人压根儿就管不住自己。
实施自我教育的措施
1.理论上引导,确立自我教育的理念,由重他律转向重自律
我们知道,小学生、初中生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育管理,高中学生是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开始形成。学生到学校是来受教育的,所以他们一开始往往显得被动、服从,对教师依赖性强,不知道自我教育为何物,更不知其重要性。所以我一带班就针对高中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不愿意人云亦云,喜欢表现,有主见这些特点,利用一切机会与学生讲清自我教育的意义与要求。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已经有能力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尤其是我校这样的重点中学,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基础好,完全能配合教师做好这方面工作。
2.实践中培养,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实现“不教而教”的目的。
当学生在理论上明确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以后,他们产生了自主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这为进行自我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具体怎样变成行动呢?笔者在实践中注意把握好三个主要环节:
(1)创设成功机会,恢复自信心。
我校学生基本上是来自全市各初中的佼佼者,他们原来自视甚高,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值,升入省重点中学,可谓豪情万丈,雄心勃勃。但往往高一进校后,几次考试下来,由于都是强者的竞争,考试成绩会不如人意;新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对每位学生都抱有希望,不再象初中老师那样对他(她)个人“情有独钟”。因而,挫折感顿生,情绪一落千丈,几经挣扎后,见起色不大,就会产生深深的自卑感。此时此刻,唯有自信是他不断奋进的动力。笔者一边帮助 学生制订长远的奋斗目标,如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人格目标)?你想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事业目标)?你想发展哪几种能力?你的学习将达到什么水平?等等。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制定具体的实施目标,付出自己的努力。一旦他们实现其中的某个具体目标时,教师及时的鼓励就会进一步坚定学生必胜的信念。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目标必须是多元的,单一的目标既不利于创造多种成功的机会,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利用集体力量,激发上进心。
“班集体的形成是教育的结果,同时又是强大的自我教育的工具。”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如是说。
优良的班风造就人。因此我特别注意班风建设。
要建设好的班风,必须增强每个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班级是一个充满温暖的大家庭,从而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向心力。我以主题班会的形式,明确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使每个同学深切地体验到有大我才能有小我,班级的荣誉就是个人的荣誉,增强了为班级争光的责任感,树立起主人翁意识。现在谁做了有损班级荣誉的事情,第一个想到的是我对不起班级,对不起老师,从内心生出一种负疚感,进而希望为班级做些什么,以弥补自己的过失。校运会、元旦联欢晚会、“星级、文明宿舍”评比、班级常规管理竞赛等等,这一切都是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良好契机。
班风正,要有一个和谐、互助、合作的班团干部群体。我所带班级班团干部的产生一直采用民主竞选的方式,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因而他们的工作都能得到同学的大力支持。这种民主产生干部的形式对现任班干部也能产生较强的制约作用。在班级建设中,班团干部们既分工明确,又精诚合作。实行班长负责制,学习由学习委员操心,纪律由纪检委员管,各项文体活动都由班团干部们独立组织,搞得有声有色。
在良好的班风影响下,同学们个个都能积极向上,在学习上奋力拼搏,养成了勤学、好问、善思、乐创的好习惯。平时练习认认真真,重大考试从从容容。大家一方面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另一方面,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大家坚信:成功不相信泪水,只相信汗水。尽管前进的路上总有风风雨雨,但走过去,前面是个天。学生们以苦为乐,知难而上,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达到了“不教而教、不治而治”的目的。
(3)发挥舆论作用,熏陶好品质。
教室的墙壁、黑板报都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软环境,所以我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名言警句,如:“自信、自制、自强、自立”;“当你感到轻松时,你就在走下坡路”;“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自控,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当你坚持不下去时,坚持下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人之上,要视别人为人;在人之下,要视自己为人”。有一次,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他的座右铭“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从中,我欣喜地看到了学生坚强意志的萌芽,这说明学生已初步形成良好的人格心理。
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只是对学生提出要求,还要用自身的模范言行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在学生中塑造好的形象。否则,不仅不能实现目的,相反可能事与愿违。有一些学生曾给我写信说:上了大学后,老师所讲的教材内容差不多都已经忘了,而老师教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却是我永远忘不了的。这说明,育人有时远比教书更重要。
笔者强调自我教育并不是否认教育、教师的作用,恰恰相反,学生自我教育的观念、能力主要靠教育过程中的有意的培养,靠教师苦心孤诣的指导。看似无意,实质有心。有人可能认为这是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是教师偷懒的表现。殊不知,教师要从保姆式、看守式的管理中解放出来,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花的力气、费的心更多、更难——教师必须处理好有为与无为、思考与行动、放与收、导与堵的关系,而且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帮助其定方向、定目标,给其加动力,添能量,使其大踏步前进。美国教育家里欧·巴士卡里雅说:“我们的学校教育不成功,因为我们从不帮助老师们撕下教师的面具,平平易易地做人,从来不使他们认识到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这句话看似偏激,实质击中了要害,也符合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精神。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帕拉图说:“最先和最后的胜利是征服自己,只有科学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设计自我,严格地管理自我,才能站在历史的潮头去开创崭新的人生。”做学生是暂时的,做人是一辈子的。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能简单地追求管住、管好,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这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的做法,也即达到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