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科学—综合门户网
教材 放眼全球 国际常识 古往今来 天下兴亡 中外秘史 社会万象 无声激战 中外典故 防止陷阱 少儿天地 声明
公益 贤明首脑 科学巨匠 历史巨人 教育名师 清官贤能 民族英雄 百业之星 能工巧匠 慈善天使 俊男美女 公敌
范文 百科知识 科学大观 天下风情 看看世界 百家争鸣 知识问答 优秀读物 高效政府 富美城乡 社会文明 咨询
会员 国际网页 国际联盟 本网业务 各地标志 优服行业 良心食品 医疗保健 生存秘笈 友情天下 联系我们 投稿
kesioncms

栏目中心

您当前位置:能力科学网 >> 国际纵横 >> 天下兴亡 >> 上腐下败 >> 浏览文章

天下兴亡故事之七

2011/4/7 23:09:59 能力科学 WWW.AB88.org 佚名 【字体:

                                              

                                                                天下兴亡故事之七  

 

       编者按:5集高清人文纪录片《诗话镇江》正在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播出(2月26日至3月2日每天21:25)。该片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央视新影中心)、中共镇江市委宣传部、原镇江市文化局联合拍摄,以全新的视角,展现了镇江富有诗情画意的历史沧桑、人文往事。该片全程以高清设备进行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优良的画质与音效使整部片子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为了方便广大读者观看,本报今日起按集逐一刊出该片解说词。

  1850年的香港,这一天,英国驻港总督文咸爵士沉思良久,终于提笔给英女王维多利亚写了一封信,把他长久以来无数次苦思冥想的结果,郑重地写在了信纸上。

  信中写道:扬子江上的这座城市,每年开春都有大量的船舶将粮食和大量物品运到北京……因此我们只要派上一支小小的舰队,占领这座城市,远比占领中国边疆和沿海的若干城市更有价值。

  英国人关注的这座城市,正是长江岸边的镇江。

  镇江市位于长江三角洲,面积4838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即使是今天,也仅仅是江苏省一个普通的地级城市。 

  当年船坚炮利的英国人,为什么处心积虑要占领镇江呢?给女王写信的驻港总督文咸并不知道,他对镇江重要性的判断和中国历史上很多帝王将相不谋而合。

  

  1954年的一天,镇江丹徒县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聂金海,和往常一样跟母亲一起到田里翻地,突然,他的铁锄下发出了异样的声响。

  聂金海小心翼翼地挖开泥土,果然是一个沉重的金属容器,但是,容器中并没有财宝。他继续向周围挖掘,连续又挖出很多这样的东西。   

  在镇江博物馆,我们看到了当年出土的青铜器,经过修复和整理,远古时期的光辉呈现在人们面前。

  这件青铜器名为“宜侯夨簋”,它的底部刻有一百二十余字的铭文,正是这些铭文为人们揭开了这批青铜器身世的秘密。

  当年,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和唐兰等人将这段铭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四月丁未这一天,周王察看了地图,向南方进行了占卜,对虞侯夨说,我派你到宜地去当诸侯,赏赐土地山川,人口和武器若干。为了感谢王的恩赐,夨特意铸造了这只宝器,以为纪念。

  簋是商周时期仅次于鼎的一种礼器。在西周礼制中,这样的重器,只有诸侯才能够拥有。那么,得到分封的这位宜侯,他的封地“宜”又位于何处呢?

  唐兰先生研究认定,宜便是今天的镇江丹徒一带,这里是西周时期先吴的政治中心。这是镇江文字记载中最早建立的城市名称,距今三千年。 

  西周的王室在陕西,在遥远的古代,周人如何来到吴地,陕西人为何到长江下游去当诸侯呢?

  在距离镇江不远的无锡,我们找到了答案。这座庙堂的主人叫泰伯。据《史记》记载,泰伯是商朝末年周古公亶父的长子,为提高周氏族的政治地位,周古公在王位继承问题上煞费苦心,欲将王位传给三子季历,季历的两位哥哥泰伯、仲雍得知父亲心意后,为让贤远走他乡,来到江南荆蛮之地,开辟疆土,自号“句吴”。句吴也就是后来的吴国。而宜侯夨簋的主人就是句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周章。他的先祖正是最早奔吴的泰伯与仲雍。

  来自北方先进文化的所有者,把农业技术和中原礼乐带到这山清水秀的荆蛮之地,这是历史记载中第一次北人南迁。此后,镇江融入了中国的千古兴亡,并且,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大戏。  

  

  1991年夏天,镇江考古所的刘建国在城区组织考古工作,很多天毫无进展的挖掘让人昏昏欲睡。然而,这个下午,就要鸣金收兵的时候,他们发现了异常。他们发现了夯筑得非常工整的夯土块。

  据志书记载,这种夯土为城的建筑方式,多在六朝以前采用,这说明他们发现的很可能是一个距今至少1800年的重要遗址。

  刘建国心中充满期待,镇江在三国时期是东吴的政治中心,这座城池是否就是传说中孙权建筑的铁瓮城呢?

  史料记载,公元208年,铁瓮城修建完毕,孙权把治所从苏州迁到丹徒,自此,这片土地有了新的名字,京口。 

  京,在甲骨文中,像筑起的高丘形,上为耸起的尖端。本义为人工筑起的高丘。因此,还有将堆土筑台称为“筑京”一说。而镇江城恰恰正是一个临江高地,北固山、金山、焦山、南山等形成了一片天然山岭台地,加上北边的长江天堑,可谓用兵良地。 

  但是,刘建国他们挖到的是否就是铁瓮城呢?

  志书记载,铁瓮城的城墙是在夯土的外部以青砖加固,能否找到青砖是考古成败的关键。考古队员们扩大了勘探的范围,终于,他们挖到了最重要的证据:青色的砖。

  考古发现证明,铁瓮城的修筑借助了土山,在土山的侧面,加做两三米宽的夯土,最外层是墙砖,刘建国他们挖到的生土,就是城墙所依附的山体。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整个铁瓮城就建筑在一座山上,借山为基,筑土为墙,外包青砖,整座城池就像巨大而坚固的铁瓮一样稳如泰山。

  如今,铁瓮城已经隐藏在一片民居中,1800年的时间,铁瓮城的城墙上,一层层泥土和瓦砾掩埋了一代又一代的繁华与沧桑,曾经的金戈铁马和歌舞升平被今天的平常生活所取代。

  如此平静的一个小城,当年孙权为何将治所迁到这里?又为什么建立起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呢?

  当时,孙权年仅26岁,刚刚从哥哥孙策手中接管江东不久,根基未稳。年过半百的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已经基本控制了北方地区,江东就是他的下一个目标。号称80万曹军压境,铁瓮城和三万人马能保住自己的家园吗?

  公元209年,一场龙凤呈祥的大戏在京口北固山上演了。这是孙权精心策划的一场婚姻,为了与刘备联盟,孙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把自己年轻的妹妹嫁给了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至此孙刘正式达成联盟,一致抗曹。由此引发了一场名垂千古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孙权于公元229年称帝,统治江东五十余年。 

  年轻的孙权终于扭转了历史,也赢得了历史。他的对手曹操也都不由得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而镇江这座城市也从铁瓮城开始,成为一个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枢纽。每一个南来北往的匆匆过客,都会为在这座城市发生的一幕幕往事所动容。

  公元1204年,铁瓮城北侧的北固山上,迎来了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沿着东吴时代的古道,他拾级而上,凭栏北望。再次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位站在北固山上,远眺神州的老人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辛弃疾。此时,辛弃疾的身份是镇江知府。远望可以当归,在这样一个英雄辈出的楼台上,视野之内,演绎了多少兴亡,难道不能有机会重整旗鼓,收复河山吗?

  公元1126年,也就是北宋钦宗靖康元年,由北方女真族崛起的金国大举南侵,第二年,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宣告灭亡。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匆忙即位,史称宋高宗。经过多年流离失所,高宗在杭州建都,史称南宋。这时,半壁江山已陷入敌手。 

  辛弃疾是山东人,1140年出生在济南,那时北方已落入金人之手。22岁那年,辛弃疾组织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在济南起义,反抗金人的统治。后来,辛弃疾率部与其他义军整合南下归附南宋。但由于南宋小朝廷的怯懦,辛弃疾始终无法施展他收复河山的抱负。 

  在家中赋闲二十余年后,1204年,辛弃疾出任镇江知府。来到抗金的前沿地带,这位64岁的老人心中再次燃起了收复河山的激情。

  除了练兵之外,辛弃疾还开始秘密地造船,并且积极屯田,作为战争的经济支援。但是,仅仅一年零三个月之后,他就被朝廷主和派调离了镇江。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今天镇江市区梦溪园巷西侧的京口寿邱山,已经是一片杂乱而又现代的市景,而这里就是辛弃疾词中“人道寄奴曾住”的寻常巷陌了。寄奴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王朝的建立者刘裕,辛弃疾心目中的又一位英雄。 

  西晋永嘉五年,也就是公元311年,北方匈奴兵攻陷洛阳,俘虏了晋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之乱加上连年的天灾人祸,中原地区掀起了大范围的流亡浪潮。

  “永嘉之乱”后,北方经济凋敝,加之胡人的长期侵扰,西晋统治者不得不放弃北方,立都建康,史称东晋。北方巨族也纷纷南下,这些侨民带着北方的文化和方言,渡过长江,首先到达的便是镇江。 

  南迁而来的北人很多是江北徐州人,因此,后来镇江又设为侨郡徐州的郡治所在,因镇江在长江之南,史称南徐。 

  永嘉之乱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前秦强大起来,时刻威胁着东晋的安危。东晋名相谢安在南徐组建起一支武装力量,承担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由于南徐位于都城建康之北,历史上这支队伍称作北府兵。

  “京口酒可饮,兵可用”形象地说明了镇江人的性格特质,他们直率、刚勇,同时又执着、坚毅。而在北府兵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一名士卒很快变成了将军。这个人就是刘裕。

  公元416年,一支由水军与陆军组成的军队在南徐集结,准备北伐收复失地,指挥者正是已成为东晋朝廷重臣的刘裕。

  刘裕兴兵北伐,首先收复山东,接着打下洛阳,然后又攻打长安。从西晋永嘉之乱后沦陷了101年的长安城终于被一举收复。

  刘裕由此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顶峰,后来建立了南朝第一个政权——宋,史称宋武帝。在辛弃疾眼里,宋武帝刘裕不仅仅是一代帝王,最重要的是,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几乎收复了失落的北部江山。 

  南北朝是两晋以后我国历史上长达168年的分裂时期。这期间,北方先后演化分裂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五个短命王朝。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的更迭。黄河两岸、大江南北长期处于离乱之中。 

  而这时的南徐也就是镇江,再次成为英雄的舞台,宋武帝刘裕,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都是南徐人,陈武帝陈霸先虽不是生于南徐,也在南徐做过刺史。先后三朝的皇帝出于一郡,先后四朝的皇帝出于一地,镇江,成为南朝的政治军事重镇。

  清晨,喧闹打破街巷的寂静。刚刚醒来的镇江居民聚集到一个又一个餐点前,这里叫卖的是镇江独有的早餐“锅盖面”。

  将面粉揉好后擀成薄片,切成细条,与锅盖一起下锅煮熟,面条筋道,汤汁浓郁。镇江地处江南鱼米之乡,却为何有着这般浓烈的北方口味呢?

  据说锅盖面正是南北朝时南迁的北方人带过来的。唐朝诗人张籍就曾在诗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或许正是从那时候开始,镇江人传承了北方人刚烈的性格,镇江城也逐渐褪去温婉,平添了江南少有的雄浑之气,它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激变,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慷慨悲歌。

  

  1842年,镇江再一次大兵压城,这一次的侵略者来自海外。为了打开这个古老富庶的东方大国的国门,英国人不远万里带着坚船利炮来到了中国沿海。他们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7月,黑压压的舰队停在长江江面,镇江似乎唾手可得。

  但是侵略者没有想到,在这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大国门口,他们还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战场就在镇江。

  负责镇江防卫的副都统海龄是一个旗人,他力主抗战,但是却骄横自大。当英军三个旅的兵力在炮火的掩护下强行登陆时,海龄身先士卒,亲自镇守炮台,但是,实力的悬殊导致了这场战争必然的结局。

  镇江一役,守城的1200名旗兵和400名青州兵全部战死,无一人叛逃。海龄看无法挽回败局,在烧毁公文后,自焚殉职。英军死亡185人,超过了他们在浙江和吴淞两次战役死亡人数的总和。

  如今的镇江焦山上,抗击侵略者的炮台已经被青草和鲜花覆盖。据说当年镇江战役中,这些重要的国防武器只打出了一发炮弹。炮台厚重的掩体周围到处是短兵相接的肉搏战。如今,沧桑的古炮台遗迹似乎依然诉说着那惨烈的一幕。

  恩格斯在评价镇江战役时说:英国人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绝不缺乏勇敢和锐气……如果英军在各地都遇到了同样的抵抗,他们就不会取得南京。

  镇江之役后,清政府已无力再战,被迫与英国签署了《中英南京条约》,开放沿海五个通商口岸,但是镇江并不在开放之列。这就是驻港总督文咸给英国女王写信的原因。

  1856年,英法等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结束后,镇江成为向列强开放的口岸。

  英国人在这里建造了领事馆,这片依山傍水的小楼就是殖民者俯瞰镇江的地方。如今,它们成为镇江博物馆的一部分,让后来人永远铭记历史。

          资料来源:京江晚报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