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承受能力是否已被高估
百姓承受能力是否已被高估
最近两年,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正在提高,但是,我们对民生问题依然缺乏一个系统而实际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我们处在一个涨声四起的时段。水、电、天然气、油、煤等在上涨,房价在上涨,医疗费用、教育费用,甚至连粮、油等都在上涨。与此同时,税收也在快速增长。近10年来,我国GDP增速平均大约为9%左右,而税收年均增速则高达近20%,几乎为GDP增长的一倍多。而且,现在税收快速增长的冲动依然十分强烈。
这意味着,民生问题正在面临着几个方面的挤压:其一,公共产品和公共福利的滞后。其二,社会保障机制的残缺。其三,资源性价格的持续上涨。其四,税收的快速增长。其五,民众工资收入的缓慢。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不断蚕食着民众的承受能力,使其变得日益脆弱。
对于某种具体价格的上涨,曾有几位部委负责人公开表示,涨幅在百姓可承受范围之内。问题是,我们对老百姓的真实承受能力究竟了解多少?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曾经坦言:"我和我夫人两个人的工资加在一起,也只供得起一个孩子上大学。"遑论普通百姓?孤立地看待某种价格的上涨,其所带来的压力或许在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之内,但是,当所有的压力集中在一起呢?我们现在缺少的恰是观察老百姓实际承受能力这一至关重要的指标。
一些垄断产品价格在上涨时,有关部门打出了与国际接轨的旗号。问题是,我们缺少一个重要前提---我们的收入和公共福利尚未与国际接轨。我国工资占GDP的比例,从1989年的16%下降到2003年的12%,而美国工资占GDP的比例则在50%以上,美国民众的消费能力能够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正是其国民收入高和公共福利、社会保障机制健全的结果。如果忽略这一重要前提,把对拉动内需的期望,更多的寄托在空泛的鼓励和引导方面,只能是徒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