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科学—综合门户网
教材 放眼全球 国际常识 古往今来 天下兴亡 中外秘史 社会万象 无声激战 中外典故 防止陷阱 少儿天地 声明
公益 贤明首脑 科学巨匠 历史巨人 教育名师 清官贤能 民族英雄 百业之星 能工巧匠 慈善天使 俊男美女 公敌
范文 百科知识 科学大观 天下风情 看看世界 百家争鸣 知识问答 优秀读物 高效政府 富美城乡 社会文明 咨询
会员 国际网页 国际联盟 本网业务 各地标志 优服行业 良心食品 医疗保健 生存秘笈 友情天下 联系我们 投稿
kesioncms

栏目中心

您当前位置:能力科学网 >> 能力学 >> 能力开发 >> 思维能力 >> 浏览文章

百姓承受能力是否已被高估

2011/4/12 21:42:18 互联网 网管001 【字体:

 

百姓承受能力是否已被高估

 上海证券报

最近两年,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正在提高,但是,我们对民生问题依然缺乏一个系统而实际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我们处在一个涨声四起的时段。水、电、天然气、油、煤等在上涨,房价在上涨,医疗费用、教育费用,甚至连粮、油等都在上涨。与此同时,税收也在快速增长。近10年来,我国GDP增速平均大约为9%左右,而税收年均增速则高达近20%,几乎为GDP增长的一倍多。而且,现在税收快速增长的冲动依然十分强烈。

  这意味着,民生问题正在面临着几个方面的挤压:其一,公共产品和公共福利的滞后。其二,社会保障机制的残缺。其三,资源性价格的持续上涨。其四,税收的快速增长。其五,民众工资收入的缓慢。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不断蚕食着民众的承受能力,使其变得日益脆弱。

  对于某种具体价格的上涨,曾有几位部委负责人公开表示,涨幅在百姓可承受范围之内。问题是,我们对老百姓的真实承受能力究竟了解多少?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曾经坦言:"我和我夫人两个人的工资加在一起,也只供得起一个孩子上大学。"遑论普通百姓?孤立地看待某种价格的上涨,其所带来的压力或许在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之内,但是,当所有的压力集中在一起呢?我们现在缺少的恰是观察老百姓实际承受能力这一至关重要的指标。 

  一些垄断产品价格在上涨时,有关部门打出了与国际接轨的旗号。问题是,我们缺少一个重要前提---我们的收入和公共福利尚未与国际接轨。我国工资占GDP的比例,从1989年的16%下降到2003年的12%,而美国工资占GDP的比例则在50%以上,美国民众的消费能力能够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正是其国民收入高和公共福利、社会保障机制健全的结果。如果忽略这一重要前提,把对拉动内需的期望,更多的寄托在空泛的鼓励和引导方面,只能是徒劳的。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