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风你知多少?
关于台风你知多少?
来源:佚名
台风的形成
1、台风是一个强烈的热带气旋。它好比水中的漩涡一样,是在热带洋面上绕着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同时又向前移动的空气漩涡。在移动时像陀螺那样,人们有时把它比作“空气陀螺”。由于台风影响时常常伴有狂风暴雨,气象上给它取了一个与普通大风不同的名字—台风。
2、台风形成的条件
一是需要较高的海水温度,因为台风只生成在水温26 27℃以上的广阔洋面上。二是要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即地球自转产生的改变风向的力(北半球向右)。地转偏向力随地理纬度的降低而减小,在赤道地区为零。这就是纬度低于5°海洋上没有台风生成的原因。三是要有一个原始涡旋,这样在台风形成初期不致因四周气流直接流入低涡中心,使之迅速填塞而消失。还有,在台风生成区高低空风向风速差别要小,这就是20°纬度以上不易生成台风的主要原因。
台风形成图解
台风的形成具有一定条件。因此,它的发源也在特定的地区。台风是热带洋面上的“特产”。它经常发生在南、北纬度5-25度左右的热带洋面上。
北半球台风主要发生在7至10月。其它季节明显减少。台风形成以后,具有一定的移动路径。以西北太平洋台风为例:在冬春季节(11月至翌年5月),台风主要在东径130度以东的海面上转向北上,在北纬16度以南往西进入南海中南部或登陆越南南部,还有少数在东径120-125度的近海转向北上,少数台风也可能在5月和11月登陆广东;在7-9月的盛夏季节,台风路径更往北、往西偏移,中国从广西到辽宁的沿海省份在此季节都有可能遭受台风侵袭;在6月和10月的过渡季节,台风主要在东径125度以东海面上转向北上,西行路径较偏北,在北纬15-20度之间,少数可登陆广东和台湾、福建、浙江。
台风运动除自身呈快速反时针(北半球)旋转移动外,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和长波槽等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引导。正常情况下,台风移动路径平滑、稳定。但少数台风移动路径曲折多变,有停滞、打转,突然转向,移速突然变化,路径飘移不定等多种形式。
台风(热带气旋)的命名
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以2000年1月开始执行。
对于造成严重灾害的热带气旋,台风委员会将对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从命名表剔除,代之以另一个首字母相同的名字。而被剔除的该热带气旋名称,将永远钉在灾害史的耻辱架上。
中央气象台对热带气旋的编号法则
中央气象台对每年发生或进入到赤道以北、东经180°以西的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底层近中心最大平均风力≥8级的热带气旋(强度在热带风暴及以上)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
台风和飓风都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
台风在我国登陆所带来的灾难
台风形成后要发生移动。移动路径基本上沿副热带高压外缘,自东向西移动。但受众多因素影响,移动路径又很复杂。
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台风移动路径为例,其路径分为三条:
①西移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在我国海南岛或越南一带登陆。
②西北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琉球群岛,在我国江浙或浙闽一带登陆。
③转向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然后转向东北方向移去,路径呈抛物线状。
台风给广大的地区带来了充足的雨水,成为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的降雨系统。但是,台风也总是带来各种破坏,它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1、强风
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
2、暴雨
台风是非常强的降雨系统。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达500-800毫米。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台风暴雨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3、风暴潮
所谓风暴潮,就是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
在台风眼的边缘是台风风力最强的地方,然后愈向外风愈小, 自台风中心向外一直到平均风速每小时50公里的地方(也就是平均风速每秒14公尺处, 亦即相当于七级风处),这一段距离叫作暴风半径,在这暴风半径以内的区域, 叫作暴风范围。 台风的暴风半径平均约二、三百公里,大者可达四、五百公里。
最强台风-“三碰头”
“三碰头”是狂风、暴雨、天文大潮三个因子登陆时正好叠加一起,其造成的灾害损失最惨重。如1956年8月1日,12号台风在象山县登陆,狂风、暴雨两碰头,是我省建国以来台风灾害损失最严重的一次。台风登陆时近中心最大风速米/秒,经过甬江、浦阳江、分水江和苕溪等流域,风力达10~12级。由于台风强度大在,暴雨集中,在天目山、四明山区和钱塘江与浦阳江之间形成了三个暴雨中心,全省75个县(市)都不同程度遭灾,受淹农田541万亩,毁损房屋71.5万间,死亡4926人;冲毁江堤海塘869公里,浙赣铁路路基毁坏10处,主要公路路基38.5%受损。其中最为惨重的象山县,门前涂海塘全线溃决,3403人丧身。
又如1994年17号台风,在市温州瑞安梅头镇登陆,台风登陆时近中心最大瞬时风速(温州机场)55米/秒,又正值农历7月15大潮,形成了狂风、暴雨、大潮三碰头。温州、台州降雨都在200毫米以上,其中乐清市砩头站日降雨620毫米。全省有10个市(地)48个县(市、区)1150万人口遭受不同程度灾害,有189个城镇(含乡镇)进水,倒塌房屋10万余间,农田受淹565万亩,损坏江堤海塘949公里,工矿企业停产家;温州机场候机厅海水浸没,被迫停航半个多月。全省死亡1239人,直接经济损失131.5亿元。
以下是1994年17号台风的相关图片,看到这些图片相信很多朋友还能清楚的记得
无情的台风过后,沿海地区的受灾场景
农村受灾
台风过后……
昔日的大街
大树在这时也显得弱不禁风
处在地势低的房屋被大水淹的只剩屋顶了。
在强大的台风下,小车被当成了他的玩具
火车道完全淹没,已经看不到车轮
从太空看台风
Ike在9月4日清晨仍被评为为4级台风,这张照片就摄于此时,这个本季度第七个被命名的台风,自西向北席卷了大西洋中部海域,中央风速高达120海里/时,降雨量达145。
这幅由美国国家航空局的Terra卫星拍摄的照片显示了,2008.9.4上午10:40(美国东区时间),Ike正经过安德烈斯群岛向巴哈马群岛挺进的情景。联邦应急管理局的David Paulison说:“它看起来非常危险。”
这张照片摄于2006.9.18,它是由亚特兰大航空飞船使用了一个28mm的数码镜头在经过台风峰顶时拍摄到的风眼。照这张照片时,Gordon台风正由北纬37.5西经46.4的位置向西北移动。当时风速正由80海里/时上升至95海里/时。
这张照片让我们从中心部位看到了台风Ivan的风眼,下面的部分被国际宇宙航空站的太阳能电池板遮住了。Ivan是历史上最强的一次台风,这张照片摄于离地37万米的高空,它的创造者是美国国家航空局的科学研究员、工程师,Edward M. (Mike) Fincke。当时,Ivan正在加勒比海上以260千米/时的速度飞奔着。
2003.9.12,美国国家航空局的Terra卫星上的中等分光辐射度量计抓到了当时正在经过安德列斯群岛东北方的Isabel台风。此时的Isabel被评为5级台风,最强风速高达260千米/时。
台风Felix的这张照片摄于2007.9.3的国际宇宙航空站的环球轨道中,探险者15号上的一名成员用一台有28-70mm镜头,28mm焦距的数码相机抓住了它。当时航空站位于北纬16.0西经84.0处,临近洪都拉斯东部。当时风速达265千米/时,伴随着强降雨,根据Saffir-Simpson标准它当时被评为5级。
2006.9.18,航空飞船亚特兰蒂斯拍摄到了台风Grodon很美的一面,照相器材是一个28mm镜头的数码相机,那时Godon正由北纬37.5西经46.4的位置向西北移动。当时风速正由80海里/时上升至95海里/时。
2004.3.27,台风Catarina被国际宇宙航空站的探险者8号中一位成员拍到了。这张非常漂亮的倾斜的台风照片拍摄于它刚好在巴西南部的Catarina省(这正是它得名的来历)登陆之时。这个顺时针旋转的南半球飓风,有非常清晰的风带纹理,风眼处风力超过1级。
这幅清晰的风眼照片是宇航员Edward M. (Mike) Fincke在台风Ivan刚好在Gulf海峡登陆是拍摄到的,那是2004.9.15,周三的下午。当时,风眼处风速高达218千米/时,暴雨正在袭击阿拉巴马海岸。这张照片摄于离地37万米的高空。
这张台风Wilma的照片摄于2005.10.19美国中部时间早上8:23,摄像者为美国国家航空局国际空间站的一名成员,这时空间站位于台风正上方35万米处。当时,Wilma是历史上最强的大西洋飓风,中心风速达280千米/时。它位于加勒比海,距离墨西哥的Cozumel54万米。
这是台风Ivan于2004。9.15在墨西哥的Gulf北部的阿拉巴马海岸登陆时被拍摄到的,当时,风眼处风速高达218千米/时。
这张照片是位于大西洋的台风Epsilon在2005.12.3被国际空间站的12名成员拍摄到的。这时空间站正在海拔190海里北纬34.5西经44.4的高空处。
这幅Ivan(史上最强台风)的照片是由美国国家航空局的科学研究员、工程师,Edward M. (Mike) Fincke透过宇航船的窗户拍到的,摄于离地37万米的高空,2004.9.11。
这幅台风Isabel的特写摄于2003.9.15,其作者是国际空间站探险者7号成员。
虽然不是正式的台风,这幅摄于2003.9.4的照片仍然显示了一个位于格陵兰岛东南海岸线上的结构漂亮的低气压系统,图例说明,“自然憎恶真空”。这个真空带的起因是该地区上空的低气压。为了填补这个真空空间,从其他地方的高气压带而来的空气蜂拥而入,从而带来了空气对流和云层的移动。这个巨大的低气压系统盘绕在格陵兰岛和冰岛之间的丹麦上空。
这幅台风Isabel的特写摄于2003.9.15,其作者是国际空间站探险者7号成员。当时,Isabel被评为5级台风,风速达260千米/时。
这是2002.7.23的台风Douglas。Douglas在从太平洋东部的加利福尼亚半岛的Baja撤离时已经减弱为1级台风了。这幅照片是由美国国家航空局的Terra卫星上的中等分光辐射度量计在7.23抓取到的。
这幅Ivan(史上最强台风)的照片是由美国国家航空局的科学研究员、工程师,Edward M. (Mike) Fincke透过宇航船的窗户拍到的,摄于离地37万米的高空,2004.9.11。Ivan此时正以280千米/时的速度在加勒比海西部行驶。
2003.9.14,美国西部时间17:55,美国国家航空局的Terra卫星上的中等分光辐射度量计抓到了当时正在波多黎各北部643千米处的Isabel台风。此时它的最强风速高达250千米/时。
Isabel的风眼的特写,摄于2003.9.15,国际空间站。
在国际空间站看见的台风Frances走过之后的带状云层结构,2004.9.2。
国际空间站的探险者7号上的成员于2003.9.13拍摄到的Isabel的特写。当时,Isabel被评为5级台风,风速达260千米/时。
2003.10.4,美国国家航空局的Terra卫星上的中等分光辐射度量计抓到了当时风速为185千米/时的Kate台风。此时它的正以19千米/时的速度向西移动
这张由一个400mm镜头的数码相机拍出的非常倾斜的全景照,清晰的展现了2005.7.16的台风Emily的风眼。这张照片由国际空间站成员在Emily刚从墨西哥的Gulf海湾撤离时拍下,当时月亮正好升起。这时的Emily为4级台风,风速达185千米/时,正在向西北方的加勒比海西北部移动,时速达217千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