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保护主义或官员护短影响媒体监督
地方保护主义或官员护短影响媒体监督
马明洁 肖舒楠 李颖
“瞒报事件的出现,和媒体监督没有落实到位有很大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硕士生谢楠说,目前媒体在公共事件及灾难
性事件的报道上,无论公开度还是力度都比以前大多了,比如央
视对汶川特大地震灾情及救援的进展情况,全天24小时多频道直
播。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众的知情权。但是对于人为公共事件的
报道。媒体报道的及时性还有待加强,像三鹿奶粉事件,媒体介
入较晚。
目前哪些情况可能影响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呢?调查中,
86.7%的人认为是地方保护主义或官员护短:68.4%的人认为
是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媒体监督缺乏有力保障:54.5%的人
认为是记者素质参差不齐,其正义感和责任感有待加强:53.6%
的人认为是经济或商业利益对媒体容易有“微妙”影响:39。9%
的人认为是思想观念问题,“以人为本”的社会共识还不坚买。
“如果将对瞒报事件的追问上升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或
者媒体道德使命的高度,可能会被扣上泛道德化的帽子。”《经
济观察报》记者小孟认为,问题的根源是,现行的部分体制和利
益纠葛,让记者有时采访困难重重,几乎跟破案差不多,有时采
访出来但却报道不出来,“摆平记者的人比记者还多,甚至比记
者下手还早。”
某省党报要闻版主编表示,目前部分媒体确实存在一定责任
感缺失和部分记者素质不高的问题,但是瞒报最大的原因还是有
关约束,即受来自主管部门的干涉较多;二是利益诱惑,在面向
市场办报的现实情况下,很多正义感和责任感往往经不住一份广
告合同的冲击。“但这几年来相继发生的大事,让我们感觉到媒
体的监督力量正在进一步增强。像繁峙矿难,记者的报道推动了
真相的揭露和事情的解决;像周老虎事件,陕西省林业厅最终还
是认了错。网络也为传统媒体争取了报道的机会,没有网络的热
议,许多事可能就被地方各种势力捂住了。”
本次民调显示,在对重大公共事件或灾难性事件报道的及时
性方面,91.4%的人认为网络媒体最及时,5.8%的人认为是中
央或全国性媒体,还有2.8%的人认为地方媒体最快。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专业大三学生郑荣认为,网络具有更广
阔的信息来源渠道,每个人都是潜在的记者,都可以发布消息,
而且不需要像报纸和电视新闻那样复杂的制作分布过程。但他同
时也表示,一些网上发布的消息难以核实,重大新闻事件还是得
看报纸和电视。
(摘自《青年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