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科学—综合门户网
教材 放眼全球 国际常识 古往今来 天下兴亡 中外秘史 社会万象 无声激战 中外典故 防止陷阱 少儿天地 声明
公益 贤明首脑 科学巨匠 历史巨人 教育名师 清官贤能 民族英雄 百业之星 能工巧匠 慈善天使 俊男美女 公敌
范文 百科知识 科学大观 天下风情 看看世界 百家争鸣 知识问答 优秀读物 高效政府 富美城乡 社会文明 咨询
会员 国际网页 国际联盟 本网业务 各地标志 优服行业 良心食品 医疗保健 生存秘笈 友情天下 联系我们 投稿
kesioncms

栏目中心

您当前位置:能力科学网 >> 国际公益 >> 国际活动 >> 浏览文章

我国人口结构的若干重要新变化

2011/4/16 11:09:44 能力科学网站 www.ab88.org 【字体:

              我国人口结构的若干重要新变化


    一、现人口总量达13.1亿,自增率首次上升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表明,我国的人口总数是13.062亿。如果加上该年11月和12月的净增加人口,则2005年年底我国大陆人口总量达到了13.0756亿。考虑到最近几年每年净增加人口约750万,2006年,我国的总人口应有13.1亿多。
  2005年,我国人口自然增率一反过去下跌的势头,出现首次上扬,人口年净增长量比上年多增加768万人。这个增加额虽然不大,仅比2004年净增加人口761万多出7万人,但却是上升的迹象。
  
  二、城市化速度在加速中放缓,乡村人口总量持续减少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自1996年开始增速加快。这与世界其他国家城市化历史所得到的经验基本一致,即当城市化水平达到或超过30%之后,这个国家会进入到快速城市化时期。1996年,我国城市化增速达到了1.44%,1997年为1.43%,1998年为1.44%。在此之后一直稳定增长,每年都保持在1.44%或1.43%左右。直到2004年和2005年,增长速度才逐渐减缓,但仍然保持着1.23%的年增速。
  虽然近两年我国人口城市化速度稍有放缓,但整体城市化水平在2005年已经达到42.99%。如果2006年的增速也在1个百分点以上,那么,到2006年年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超过44%。但各省的城市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总体来说,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西部内陆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
  与城市化增速的时间相仿,1995年之后,乡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开始转为下降态势。到2005年年底,乡村人口的数量已下降到7.45亿。1995年-2005年,乡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减少了1.14亿。
  
  三、婴幼儿性别比居高不下,未来婚姻挤压会日趋严重
  
  人口出生性别比正常值一般在103到107之间。但我国人口的出生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却迅速攀升。例如,1995年,0岁-4岁人口的平均性别比是118.38,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到的0岁-4岁人口的平均性别比是120.17,2003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得到的0岁-4岁人口的平均性别比为121.22。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得到的0岁-4岁人口的平均性别比是122.66。
  19岁以下各年龄段人口的性别比开始出现失调现象,年龄段越低,性别比值越高;年龄段越高,性别比越低。这个问题不解决,和谐社会就难以实现。因为女性的短缺,会造成婚姻上男性的堆积,并因此带来求偶挤压。这会给弱势男性带来终身不婚的风险。
      四、人口倒金字塔结构显现,人口流出大省老年抚养比升高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发现,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1.03%。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69%。显然,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从分年龄段人口结构上来看,0岁-4岁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34%,5岁-9岁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24%,10岁-14岁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97%,15岁-19岁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50%。年龄段越小的出生队列,其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小。
  另外,老龄化水平的升高增加了老年抚养比。对于那些有大量年轻人口流出的省份来说,常住人口的抚养比在上升。例如,人口流出大省(直辖市)四川和重庆的老年抚养比最高,分别达到了16.24%和16.04%。另一个劳务输出大省安徽,其老年抚养比也达到了15.1%。湖南、湖北、广西、贵州、山东等劳务输出大省,老年抚养比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文化程度提高较快,西部地区文盲率偏高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发现,在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6735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0706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2193万人,高中程度人口增加974万人,初中程度人口增加3746万人,小学程度人口减少4485万人。这说明,我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自2000年以来有了很大提高。
  但在1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中,还存在着数量不菲的文盲人口,全国文盲人口所占比重为11.04%。但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女性人口的文盲率高达16.15%,而男性的文盲率则是5.86%。文盲人口的这种性别差异,主要导源于家庭教育投资的性别歧视。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还发现,全国1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文盲率超过20%的省和自治区有5个,它们依次是西藏(44.84%)、青海(24.07%)、贵州(21.41%)、甘肃(20.83%)和云南(20.07)。安徽虽然低于20%,但却接近20%,为19.24%。可见,文盲率最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六、独生子女占人口比重上升,“男独”多于“女独”
  
  就全国来说,30岁及以下年龄独生子女占同龄人口的比重已达29.30%。独生子女所占比重的增加,会增加同年龄段人口独生子女互相结婚的比率,这反过来又会影响家庭关系的代际抚养结构,形成一定比例的4︰2︰1或4︰2︰2结构。尤其是在城市和镇30岁以下人口当中,这种几率会上升得很快。
  由于某些省份实行的是“生男即止”政策,所以在独生子女中,男性多于女性。就全国层面来说,30岁以下人口中男性独生子女所占比重为32.02%,女性所占比重26.38%。
  
  七、汉族人口增速大大减缓,少数民族人口增速仍然很高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发现:在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8295万人,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333万人,占总人口的9.44%。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2355万人,增长了2.0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15.88%。
  少数民族人口的增加,会加大其居住区域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少数民族人口生活状况的改善。从长期趋势上来说,也不利于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