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火枪手”与物理学
20世纪3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可能是爱因斯坦、杨振宁和霍金。
爱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相对论。1905年他发表了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建立了狭义相对论。这一理论把牛顿力学作为低速运动理论的特殊情形包括在内。它揭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在本质上的统一性,深刻揭露了力学运动和电磁运动在运动学上的统一性,而且还进一步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性(质量和能量的相当性),发展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原理,并且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1915年他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四维空间同物质的统一关系,指出时空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它并不是平坦的欧几里得空间,而是弯曲的黎曼空间。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引力论,他推断光在引力场中不沿着直线而会沿着曲线传播。这一理论预见,在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在日蚀观察中得到证实,当时全世界都为之轰动。1938年,他在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即从场方程推导出物体运动方程,由此更深一步地揭示了空间、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间的统一性。广义相对论和引力论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实验技术和天文学的巨大发展受到重视。另外,爱因斯坦对宇宙学、引力和电磁的统一场论、量子论的研究都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杨振宁原本想做个实验物理学家,但他的实验能力很差,动手时总是显得笨手笨脚的。在芝加哥大学艾里逊实验室进行加速器实验时,哪里炸得乒乓作响,哪里就有杨振宁。他羡慕那些实验能力强的同学的天赋,“实验室里的一些同学具有神秘莫测令我惊愕的第六感觉,他们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漏气孔;当定标电路失常时他们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踢一脚。”但是他能现场解决同学们遇到的理论方面的难题。在泰勒的建议下,杨振宁最终选择了理论物理学作为自己一生的研究对象。
杨振宁在理论物理学上有3项重要成就。1954年与米尔斯发表了《同位旋守恒和一种广义规范不变性》和《同位旋守恒合同位旋规范不变性》两篇论文,建立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规范场是关于包括引力作用在内的四种相互作用的理论。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发表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问题》,打破了曾被物理学家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原理,他们因此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67年和1968年,杨振宁发表了两篇论文,建立了一个方程,后来被称为杨-巴克斯特方程。后来,物理学家发现此方程也是一个最基本的数学结构。
理论科学家更多地使用脑子进行思考,身体的好坏不会影响其科学成就。史蒂芬•霍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史蒂芬在17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物理,21岁时诊断患了卢伽雷病,即运动神经细胞病,医生宣判他活不了多久了,霍金只能顽强地与疾病对抗。与此同时,霍金开始沉入对世界的思索中,向爱因斯坦这位前辈伟人的相对论迈出批判的第一步。不过,霍金身体状况的确越来越糟糕,他渐渐失去了行动的能力,在1985年因肺炎造成的手术中,甚至失去了讲话的能力。在一段时间中,他飞驰的思想只能被封闭在自己的大脑中。无法与人交流,这使他觉得生不如死。所幸的是,科技的发达最终使他得以借助电脑和语言合成器,重新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能够在众人面前演讲。
在这期间,他的思想在广阔的宇宙中遨游,他指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将在所谓“大爆炸奇点”失效,因此将量子力学引入对宇宙诞生的探索,最终得到宇宙无始无终的结论,并创造出“虚时间”这一概念;他指出“黑洞”事实上一直都在发“光”,只是极其微弱而已;他以幽默的方式证明了上帝的虚无……
霍金这个名字渐渐在人类科学的世界显露出自己的光彩:1975年,教皇在梵蒂冈步下圣坛,将嘉奖“有杰出成就的年轻科学家”的勋章授与霍金,而他的前任在多年前曾经严酷地迫害过布鲁诺、伽利略;1985年霍金被英国皇家学会吸纳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院士;他在剑桥大学担任着牛顿曾经就位多年的重要教职,被世界公认为是继爱因斯坦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是对20世纪人类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物。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