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的巨臂——霍金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这是一位全身仅有三根手指能动,身体严重变形的患者对于自己命运的回答。他就是霍金,一位永远被禁锢在轮椅上的伟大科学家,一位挑战生命的勇士。
理性的家庭生活
霍金的家庭十分推崇坚强的品格,霍金的父母包括霍金本人甚至有些极端的认为“温情”是性格中最严重的缺陷,而且对那些重视温情的人持怀疑和轻视的态度。 霍金的父母都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是经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所以霍金的家庭是典型的书香门第,他们从来不在乎他人的评价,对物质生活不赶时髦,更不刻意追求,因为他们认为这会妨碍他们对知识、理性的热爱和追求。其他的家庭决不允许在餐桌上看书的,但霍金一家却正好相反,而且看了书之后,他们还喜欢谈论书上精彩的思想和哲理。这种谈话哲理性太强,邻居觉得很古怪,不合群。霍金家里的人相互间谈话时,说话快而简练,在外人看来,他们说话似乎有些含糊不清,口齿不够伶俐,尤其是霍金父子。后来,霍金的同学将这种不同于一般的话语,叫做“霍金话”。
“霍金话”来源于这个特殊的家庭,对于霍金本人来说能够有这样的生活环境是幸运的,同时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它为世界创造出了爱因斯坦式科学巨匠,不幸的是它塑造了霍金过于自我的性格。 他不是“中国式”的好学生
儿童时代的霍金并不是公认的天才少年,他在圣阿尔班斯的学校里读书,成绩从未在中等以上。据他母亲回忆,他相当晚才学会阅读,在一年级的成绩是倒数第三名。但是霍金确实与众不同,对成绩并不在乎,想象力很丰富,喜欢设计和玩复杂的费时的游戏,读书时很入迷,有时在身边放一筒饼干看书,不知不觉中饼干就吃光了。因此,尽管霍金的成绩不冒尖,但在同学们眼里他是很聪明的。 在圣阿尔班斯读书的最后一年,霍金取得了A等的成绩,并提早一年通过牛津大学的入学考试,获得了奖学金。霍金的天赋开始显露出来。在牛津与霍金同年级学物理的共有四位同学,有一次他们同时被要求学习《电磁学》第十章并完成13个习题。有两位同学商量着做出了一题半,另一个同学独自做出了一题,而霍金却做出了10题。霍金的一个同学回忆说:“这使我们都呆住了。我们立刻意识到,他的的确确做了这前面的十题。我想,这时大家才意识到,我们和他是不可能同行并进的,我们就像来自于不同的星球。”霍金的一位导师要求霍金必须读完该读的书,并解答两个指定的问题。但是,到了该交作业的时候,霍金并没有交上问题的答案,而是交上了他标出所有错误的那本必须读的书。他的导师说:“我在那时就很清楚,他对这课程比我了解得还多。”
被生活逼出来的成就
1963年,霍金过完21岁生日之后不久进医院检查,被诊断患了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患者脊髓和大脑内控制肌肉运动的神经细胞逐渐死亡,但头脑的思维不受影响。患者通常因呼吸肌功能失效导致肺炎或窒息而死亡。这是一种不治之症,病情会稳定下来,但永远不可能治愈,只能等待或早或迟(可能是几个月后,也可能是几十年后)到来的死亡。霍金患此病的年龄大大低于大多数病人,因此,人们认为他会更早而不是更晚地死去,医生曾宣布他只能活两年半。 受此影响,那时,霍金对生活非常厌倦,觉得没有任何值得做的事情。但是,出院后的霍金有一次梦到自己被处以极刑,他突然意识到活下去是值得的,如果被缓刑的话,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从那时起,他开始进行研究,大约18个月后,皇家学会发表了他的一篇论文。他在文章中对霍伊尔教授的最新引力理论做了些修正,霍伊尔对此表示感谢。霍伊尔、邦迪和高尔德同为稳恒态宇宙论的开创者,霍金选择剑桥大学时本来是想跟从霍伊尔的,但未能如愿。 当时尚是研究生的霍金由此开始了他的研究生涯,在研究的道路上经过几十年的跋涉后,终成一代大师,被誉为“当代爱因斯坦”。 1982年,当霍金面临女儿露西开学需交一笔高昂的学费时,决定面向一般公众写一本有关宇宙的书,开始了《时间简史》一书的写作。1984年,他完成了《时间简史》的初稿,并进行修改。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时间简史》一书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至今已销售2500万册,成为出版界、科普界的一件盛事。《纽约时报》评论说:“霍金先生无疑具有教师天赋,轻松幽默,擅长以日常生活的隐喻来诠释极端复杂的主题。”《图书目录》给出的评论是:“这位因研究黑洞本性而名震天下的理论物理学家,作为科普作家正像他作为科学家一样游刃有余。”霍金意外地发现自己写作科普的天分之后,再接再厉,接着推出了插图本《时间简史》 和《果壳中的宇宙》,跻身于世界顶级科普作家之列。他不仅在生活中成为一个王者,还成为科普创作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