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如何提高适应能力
1、单位的变动,需要校长具备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近些年来,随着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各项人事制度逐步健全,学校校长交流、易校调整、调动已是常事。但作为校长自身而言,到一所新学校,面对的是一张张新面孔,接触的是一个个新问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如果所到学校以前是一个各方面工作都很好或各方面情况与自己原来所在学校的情况相似,就较容易适应新的环境。但往往事与愿违,需要调整班子的学校,常常是问题成堆的学校,工作一接上就会非常棘手。如何面对新的问题,适应新的环境,以便尽快进和角色,这是对每一个到新学校校长适应能力的考验。
2、职务的提升,需要校长具备适应新位置的能力
一个人的职务不是一成不变的,去年是副校长,今年则可能是正校长,或去年是一般学校的校长,今年是重点学校的校长。职务的变化,给校长提出了适应位置的要求。只要我们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有的校长说话,办事与他的职务、地位不相称,本应该副校长或中层干部说的话、办的事,正校长却郑重其事的去说去做;该自己说的话、办的事,不知怎么去说不知怎样去办。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学校领导效能的发挥,损害了校长自身的形象。因此,校长还需具备适应新位置的能力。
3、分工的改变,需要校长具备适应相应业务要示的能力
学校领导班子虽然是一个整体,但从每个人的工作职责来说,都必须适当的分工和必要的工作变换。尤其是处于变革的当代,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很多,这些都需要及时调整班子成员的分工,以适应日新朋异的发展与变化。分工一旦研究确定,校长就必须千方百计熟悉业务,展开工作,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否则或贻误大事,影响事业;或贻笑大方,影响威信。
4、事情的突变,需要校长具备适应新情况的能力
众所周知,学校管理虽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学校民不例外,突发事件时有出现。如何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剖署,采取对策,有效地实施领导,是每一位校长应具备的一种快速反应的能力。校长必须相信师生,依靠师生,既要组织师生出主意、想办法,变校长一人处理问题,为大家共同参与处理问题,共同分担忧愁。校长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严格依法迅速处理,不徇私情,不畏权势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校长如果能做到这样的决断正确,反响一定会很好,威信会提高。这是说校长需要具备适应新情况,穿梭发事件的能力。
由上可见,校长适应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具备了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校长。因此,加强校长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学校管理中应该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条主要途径:
1、学习理论,尊定基础
知识就是力量。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读书。要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明理达智,适应多变的形势,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把学习作为一种觉悟、修养、境界理论、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注意学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打好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必须学习教育理论、各门学科的业务知识,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知识;要了解教育发展史、弄清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研究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的承受力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读点经济学、史学等方面的书籍。
2、深入调查,掌握情况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熟悉一个单位、熟悉新的工作环境,深入调查,多拉触教职工,详察“民”情,便是一条主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通过调查摸到真实情况,是校长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校长要充分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调查应有明确的目的。因为目的是调查者进行调查的内在动机,目的使调查的内在动机,目的使调查过程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再由整体分步分环节完成,每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在连续调查过程中,哪些是符合要求的,是否有别的有效手段,都根据目的来调节,这样就不会产生偏差。
其次,调查应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在调查过程中,由于视点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难免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情况,不免带有某种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必须作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法。
3、真情待人,高度负责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能于真理的追求”。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愈浓烈。校长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著追求,必然促进其进取心的增强,从而以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去对待每一项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讲,就要求我们的校长不断完善自我、升华自我,使自身人格修养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
4、勇于实践,善于总结
现实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凡在实践中不怕困难,勇于实践,勇于思考问题,大胆解决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好的校长,都能很快打开局面,自己也成长得较快。因此,校长有了理论知识、文化功底,有了较扎实的政治理论素养,就要勇于到每一线、到实践中去,克服困难,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将实践上升以一定性的理论,再用来指导实践,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校长的适应能力会提高得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