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包工头打工还账
诚信包工头打工还账
承包工程赔了钱,赔得一贫如洗乃至债台高筑。但是,林州农民张建昌并没有赖账躲避,而是东挪西借10多万元钱,兑现了外省民工的工资,自己随后含辛茹苦地打工13年,一点儿一点儿地偿还借款和本地民工的工资。今年春节前夕,他已经还清了从外人那里借来的钱,仅剩借姐姐家的5万元钱还没有还。可是,他表示,依据自己这几年的打工收入情况,再有一两年时间就能还清姐姐的钱。
张建昌打工还账的故事在林州被人们传为美谈,记者为张建昌的事迹所感动,先后两次采访张建昌,第一次是在2008年春节前夕,第二次是在2009年春节后。平时他都是外出打工,见不到面,采访他都是瞅着春节期间他在家的时候。
“张建昌家就在村西,石头墙,排叉门,门前有一垛砖,到那里你就能看出来了。”2008年春节前夕,记者第一次到林州市合涧镇北小庄村北椒园自然村采访张建昌,在村东头,几位村民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沿着街道向村西走去,在村西找到了一个石头墙、排叉门的院落,推开用几根钢筋棍和木棍绑定的排叉门,发现院子里的地面还没有硬化,里面是一座5间相连的平房,而这座平房的周围大多是村民们的楼房,相比之下这座平房就显得有点儿简陋和寒碜。记者站在院里打了一声招呼,从平房里走出一男一女,都是50岁上下,穿着朴素,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问候之间,记者得知,男的就是张建昌,50岁,女的是张建昌的爱人张仓苏,51岁。
张仓苏对记者说:“你还没有见过像俺这样破落的家吧?这十几年来,为了还债,我们每年只能看着钱到手里后还没有暖热,就又像水一样流走,平房上准备盖的二层楼十几年也没能盖起来,只能凑合着住了,平房冬天冷夏天热。门口的砖是2007年拉来的,想建个门楼,但是到现在也没有建成。”
夫妇二人热情地把记者让进屋里。记者看到,屋里也十分简陋,地面没有硬化,更别说铺地板砖了。屋里只有4样东西,一张老式桌子,一组旧沙发,一个煤灶,一台小电视机。这个家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显得空空荡荡的,给人一种家徒四壁的感觉。但是,这对农民夫妇朴素的话语却皎皎如日月,照亮了这座简陋的农舍。
从小康坠入贫穷
在村里,上点儿年纪的人都说张建昌在同龄人中是个“能人”。20岁时,张建昌就担任了北小庄村第九村民小组的组长,后来又担任3个自然村的联队长。他和妻子张仓苏辛勤劳作,自食其力,在1990年时建起了一座5间相连的平房,就是现在他们住的房子。当时,他们计划等到攒够钱后,再建第二层。1993年,张建昌跟别人在辽宁省沈阳市的建筑工地上打工,在摸爬滚打中掌握了管道工技术,后来他当上了小包工头,承包了一些管道工程,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挣了3万多元钱。
春节回到家里,夫妻二人喜不自禁,村里人当然十分羡慕。那时候,在农村,谁家能有3万元钱可是大富户,那是绝对的小康水平。但是,张建昌夫妇并没有把这钱转化为现实的富裕,没有像其他富裕户那样购买家用电器。他们向往着小康生活,盘算着利用这笔钱利滚利地再挣一笔钱后,就把自家的二层楼建起来。
正值壮年的张建昌雄心勃勃,想把自己的事业做大。1995年7月,经熟人介绍,他召集了林州的40名民工和外地的20多名民工,带着自己在沈阳市承包工程时挣来的3万元钱来到了山西省晋城市,从一个大包工头手里承包了一座6层住宅楼的土建工程,他是包工不包料。但是,当时的天却阴雨连绵,断断续续地下了40多天的雨。工程无法进行,可仍然得给民工们开工资,解决民工们的伙食问题。工程一年半后完工,但是,大包工头在跟张建昌结算时,并没有全部付清工程款,后来形成了经济纠纷。
“现在想起来,问题主要出在三个方面:一是当时我与包工头签订了承包合同后,由于天一直下雨,停工40多天,几十号人在工地上闲着,每人每天仍然得按照半工开工资,白赔了几万元;二是我从包工头手中承包,而包工头又从别人手中承包,40多万元的包工款只要回了一部分,其余的欠款要不回来了;三是我们包工不包料,但由于发包方提供的建筑材料有问题,导致多次返工。”张建昌说,由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最终导致他承包的这个工程欠下60多名民工21万元的工资。
张建昌因此陷入了困境,他不仅把先前挣来的3万元钱全部赔了进去,还欠下了60多位农民工21万元的工资。
21万元,对张建昌这个刚刚起步的小包工头来说,当时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这个数字简直比太行山还要沉重,压得张建昌喘不过气来。怎么办?怎么办?张建昌食不甘味,彻夜难眠,他一遍又一遍地思索着办法,心里像乱麻一样,剪不断,理还乱。
张建昌的妻子张仓苏说:“在承包晋城建筑工程被拖欠工程款后的那几年中,建昌像疯了一样,我一直为他担心,真怕他哪一天会撑不住了,有个三长两短的,那俺家的天就会塌了。”
“60多名农民工是跟着我干的,他们的家人在等着他们养活,他们蛮指望我发给他们工资,好回家赡养老人,供儿女上学,或者给儿子娶媳妇,可是,现在我能给他们什么呢?”张建昌把自己关在屋里,两手抱着头,上吊自杀的念头也曾经有过。但是,他最终清醒地认识道,60多名民工还眼巴巴地指望着他,家里还有妻子和3个正上学的孩子在等着他。
张建昌思量着,做人总要讲信用,办事总得有始有终,尽管自己赔了钱,但是却不能昧着良心不给民工工资,一定要千方百计地给民工兑现血汗钱。为此,他回到家里筹钱,向亲戚借,向同村人借,好话说尽,又磕头又作揖的,这才好不容易凑了10多万元。然后,张建昌按照“先远后近”的还债原则,将安徽、甘肃、山西等地的20多名民工的工资全部兑现,又给林州的40多名民工逐一打下了欠条,承诺账一要回来就给他们兑现工资。
曾被误为“老赖”
安顿好农民工后,张建昌踏上了要账的路途。他一边打工一边要账,先后到晋城市公安局、晋城市检察院、晋城市信访办等单位反映情况。他曾经在风雨中奔波,被淋湿了也浑然不知,也曾经躲在别人的屋檐下避过雨,遭遇过无数的“白眼”。饥饿难耐时,他曾经在公共汽车上啃过方便面,也曾经背着妻子蒸的馒头跑到北京市,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所有的努力除了增加自己的负担、使自己的生活雪上加霜外,都无济于事,他始终没有把账讨回来。
“每次出门要账前,建昌为了省钱,都是先用粮食换来方便面,然后再让我蒸一大锅玉米面窝头,将这些东西装入一个编织袋背在身上,这就是他告状讨债往返几天的口粮。”张建昌的妻子张仓苏说,冷水就方便面,冷水就窝头,真不知道那些年建昌是怎么熬过来的。
3年过去了,这3年时间对别人可以说是眨眼即逝,但是对张建昌和他的家人来说却异常漫长。每一天他们都如坐针毡,度日如年,每一天他们的心头都压着一块儿想扔都扔不掉的大石头。几乎每一天,这对天各一方的夫妻也都在相互惦念着、牵挂着对方的健康。张建昌在太原市打工时,同一宿舍的民工说:“建昌,我半夜经常听到你唉声叹气,你一家老小都靠你这根顶梁柱呢,你可一定要挺住啊!”
眼看着张建昌跑了3年却要不回一分钱,林州市那些曾经跟着张建昌打工的民工坐不住了,他们开始到张建昌家里来要账。年年都有人上门,尤其是到春节期间,要账的民工更多更集中。张建昌大多时间是在外奔波,民工们讨账时就找在家的张仓苏。
起初,民工们大多以为张建昌一定讨回了账,是赖着不给,想得到存款利息,或者是利用民工们的工资再承揽工程。所以,不管张仓苏怎么解释,他们也不相信她的话。有的民工为了证实情况,向张建昌的邻居和亲戚打听,才确信张建昌真的没有把欠账要回来,他们都流露出了无可奈何和焦虑的神色。但是,张仓苏信誓旦旦地对前来要账的民工们说:“建昌没有给你们要回来工钱,但是,建昌托我转告你们,我们家迟早要把欠你们的工资还上,说话绝对算数!”
听了这话,有的民工表示理解,不再紧逼着讨工资了。有的民工伤心地说:“张建昌赔了钱,赔得像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看来我们没有指望了,我们的血汗钱到什么时候才能要回来呢?”有的民工担心自己的血汗钱打了水漂,采取了过激的措施。邻村一位民工就直接开车来到张建昌家,将他家准备盖房用的木料拉走3车,还将一台轧面条机拉走,以抵他所欠的工资。
还有一次,合涧镇豆村的一位民工到张建昌家要账时,正逢张建昌的姨母带着一台做蛋卷的机器到北椒园村揽生意,这位民工想以此机器抵张建昌所欠的工资,被其他民工劝住了。后来,这位民工也认为扣人家亲戚的机器不妥就放弃了,但这件事儿吓得张建昌的其他亲戚好久不敢与他家来往。
“民工们的过激行为我能理解,换成我也可能会那样做。大家都是为了养家糊口,谁愿意让血汗钱打了水漂?这事儿搁到咱自己身上也心疼啊!”张建昌说。
张建昌的妻子张仓苏也因为丈夫欠下巨债而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当别人上门讨账时,张仓苏在家里带着3个正在上学的孩子,一次次地忍受着民工们的误解。有3个春节,他们家都没有吃上一顿饺子。有一年的农历大年三十,为了躲避讨账者的责难,张仓苏只好带着3个孩子躲到了村西的柴草垛里,娘儿4个相对而泣,一直等到天黑才敢回家,草草地做了饭吃了,冷冷清清地算是过了年。
举家打工还欠款
到了1998年,眼看要账无望,张建昌和妻子张仓苏商议:“咱就是砸锅卖铁也得凑钱还债,一来是咱欠着别人的血汗钱心里有愧,这辈子过不安生,走到哪里都让人看不起,二来是咱不能把这债留给子女让他们背着,不能给下一代留下后患。”
在欠账后的三四年时间里,张建昌几乎全年都在外地,或者告状讨账,或者给别人干活儿打工。春节快到了,工友们都是归心似箭,揣着工头发的工资高高兴兴地乘车回家与家人团聚,享受着家庭的幸福。而这时却是张建昌最难受的时候,他很想回家却不能回家,心里十分矛盾,这其中有几个原因。一是张建昌想在春节期间城市民工缺乏的空当儿里多挣点儿钱,好早日还账。二是每年春节期间,民工们从外地打工回来后,都会跑到他们家讨工钱,张建昌想给民工们兑现工资却又实在无能为力,没有办法,只好在外面躲避。三是包工赔了钱,成了家乡人的笑柄,觉得站不到人前,无颜见家乡父老。
所以,在春节期间,张建昌总是要想方设法找点儿零活儿干。他不是给工地看场,就是到工地周边打零工。1996年春节前,他得知太原市一市民家忙着卖春联,家里缺个人做饭的消息,就立刻找到这户人家,表示要给人家做饭。虽说每天只能挣20元钱,可半个月下来就能积攒300多元钱。
张仓苏在丈夫欠下巨债后因忧思过度,患了脑梗塞和高血压,曾经有一段时间感觉胳膊不听使唤,行动也异常迟缓。医生检查后说,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会引起偏瘫。但是,丈夫打工挣来的钱都还了账,张仓苏看病实在没有钱。村里卫生所的医生付玉林知道张仓苏无钱治病的消息后,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对张仓苏说:“你的病能治好,你家没有钱,你该看病看病,药费不管需要多少,你先欠着,有了钱再给我。”在付玉林的治疗下,经过三四年时间,张仓苏才逐渐恢复了健康,但由此欠下了7000多元的药费,直到2006年,张建昌才全部还清。张建昌一家人很感激付玉林,在心里一直把他当做自己的恩人看。
张仓苏的病治好后,仍然坚持到村里的一家养殖场打工,有时也到邻村给别人打零工,搬砖和泥地帮着盖房,挣来的钱用于还账,尽量减轻丈夫的还债压力。
十几年来,为偿还借款,张建昌吃了不少苦头,但他默默地承受着,从没向命运低过头、流过泪。但当他回到家中面对两个女儿时,却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把头埋在怀中,一个劲儿地猛抽着烟。
张建昌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上初中时都是学校的“尖子生”。可到了1998年,眼见要账无望,民工上门催要工资不辍,张建昌和妻子商议举全家之力打工还债。就这样,他们的两个女儿上初中时被迫先后辍学,回到家里哭得天昏地暗。但是,两个懂事的女儿还是外出打工,以瘦弱的身躯承受着与她们的年龄极不相称的体力劳动。近10年间,两人先后帮助父亲还了3万多元的民工工资。
“我不怨俺爹,反而很佩服俺爹。”张建昌的大女儿张晓燕说:“俺爹被人骗了,欠下别人的账,俺总不能再骗别人吧。”今年28岁的张晓燕说,为了帮助父亲还债,她当过饲养员,在山西省的建筑工地上当过水泥工,后来,为了能挣到一天25元的高工资,她还学会了粉刷墙壁、油漆门窗等技术。
“那些年,我每月一拿到钱,就立即托人捎给俺爸俺妈,还人家的账。”张晓燕说,她和妹妹替父还债耽误了学业,她坚决反对父亲再误了年幼弟弟的学业。弟弟张柏万今年19岁,正在林州市第二职业高中上三年级。弟弟从小就很懂事,从14岁开始,每年学校放暑假时,他都要跟随父亲到山西省或者北京市的建筑工地打工,到现在已经坚持5年了。
张仓苏说:“我的两个女儿上学时学习成绩都很好,许多学习成绩不如她们的同学,后来也考上了大学,如果不是为了还债,我的两个女儿如今也应该是大学生了。我看见邻居家的大学生回家过寒暑假,心里就觉得对女儿有愧。”
“现在,一切终于过去了。随着债务一年一年减少,我这些年过春节也敢回家了。到现在,我把欠林州40多名民工的工资都还清了,感到可以扬眉吐气了,可以站到人前了。我终于可以在家里过个安稳的春节了!”2008年春节前夕,当记者采访张建昌时,一直埋头抽烟的张建昌抬头看了看大女儿张晓燕,揉了揉眼睛,从一个上面沾满尘土的破旧手提包中取出一个硬皮本,让记者过目。
这本子上面记满了人名,每个人名上还按着红指印。“这里面记着我欠每一位民工的账。在这些账中,有一年还50元欠款的,也有一年还100元或几百元欠款的,我欠的账每年都在减少,按了红指印后就表示账还清了……”
看着账本,张建昌的神色有些兴奋,刚才的满脸愁容好似一扫而空。“这十几年来,要说难那可实在是难。可是,我们一家人一直坚持偿还欠款。到2008年1月,已经把拖欠林州40多名民工的工资都还清了,2008年7月,我又还清了借外人的最后一笔款,现在就只剩下欠我二姐的5万元借款了。十几年前,我为了给外省的民工兑现工资,从我二姐家借来8万元钱,这几年我逐渐还,现在我还欠二姐家5万元,最迟两年,最快一年,我就能还清。”
信誉比金钱更重要
当初,张建昌欠下林州40多位民工的工资时,尽管他给他们每个人都打下了欠条,并且一再表示要还清,但是民工们大多都认为自己的血汗钱可能要不回来了。1999年,当张建昌用打工挣来的钱给农民工兑现第一笔工资时,民工们感到有了希望,感到张建昌说话是算数的,是个讲信誉的人。以后,挣来了钱,张建昌或者是直接给民工们送到家,或者是托别人捎个口信,让民工来领工资。上门要账的现象逐渐减少了,因为民工们相信,只要有了钱,张建昌一定会还他们的。张建昌指着账本对记者说:“这上面记着我的账,每还完一笔账我就感到轻松一些。”
张建昌一家人用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每年都偿还着农民工的工资。还工资时,张建昌本着一个原则,先还家里有急事儿的农民工,先还外人后还亲戚。
北小庄村的何志勇说:“张建昌欠我工资1000元,他于2006年春节前一次性还清了。当时,我家孩子生病,家里经济比较困难,张建昌听说后,就决定先还我的工资。我说啥也不要,因为我知道张建昌家比我还困难,他妻子长年有病,靠赊药治病,可是张建昌还是硬把钱塞给了我。”
付才保与张建昌同村,也曾经在外承包过工程。1996年,当张建昌欠下巨款时,付才保曾经借给张建昌3000元钱。2001年到2007年,张建昌先后分4次还了付才保2000元,还欠1000元。2008年夏天,付才保病重,张仓苏打电话把情况告诉远在山西省太原市打工的张建昌。张建昌听了,对妻子说:“人家有病,急需钱看病,咱们赶快还钱。”他很快向家里汇了1000元钱,让妻子给了付才保的儿子。
2005年春节前,张建昌通知张广庆、刘向军两名民工来领工资。但是,这两名民工来了以后,说自己丢了欠条。张建昌说:“丢了欠条我也要给你们兑现,我不会昧了你们的工资。”说完,就把900元钱点给了他们。
2007年秋收后,张建昌到奥运村打工,他和一位工友受雇于来自江苏省的建筑包工头赵卫东,负责铺地板砖、贴墙砖。两个多月后,工程结束,张建昌从老板赵卫东那里领回了工资。但是,他经过算账,发现领回的工资款中多出了2500元。他没有多想,很快拨通了赵卫东的手机:“赵老板,你给的工资不对啊!”
“怎么不对啊?我给少了?”
“你给多了,多出了2500元。你在哪里?我给你送过去。”
“啊!原来是这样。你是个实在人,我信得过你。我正忙着,钱你先留着吧,明年有活儿你还来干!”
2008年9月,张建昌接到了赵卫东的电话,赵卫东说自己在三亚市承包工程,请张建昌组织十几名技术熟练的民工到三亚铺地板、贴瓷砖。张建昌当即从林州带领11名民工赶到了三亚。年底结算工钱时,发生了两件让赵卫东感动的事儿。一件事儿是张建昌把2007年赵卫东多付的工资退给了他,另一件事儿是张建昌不搞“特殊”。本来赵卫东是把张建昌作为小包工头对待的,开给他的工资要比其他民工高一些。但是,张建昌并没有搞“特殊”, 而是把全部工资与11位民工平分了,每个人领到的都是18000元。
对此,张建昌这样说:“我带来的民工都是兄弟,技术都是过硬的,因为我们大家团结协作,所以才挣到了高工资,我不能搞‘特殊’。何况其中有些人以前帮助过我。”
2009年春节期间,记者再次到张建昌家采访时禁不住问他:“你认为,金钱和信誉哪个更重要?”
“信誉比金钱重要,如果没有信誉,我张建昌这些年揽的活儿、挣的钱就不会一年比一年多。在太原,我见到有些工头不讲信誉,自己的公司最终倒闭了。”张建昌毫不犹豫地说。
张建昌告诉记者,从2000年开始,好几个工头知道他讲信誉,人可靠,都敢用他。他挣的工资越来越高,除了供自家开销外,每年都能还一部分账,2003年还了13000元,2005年还了20000元,2008年还的账最多,先后还了30000元。
“如果我没有信誉,就不会有这么大的收获,我可能还是负债累累,跌倒后再也爬不起来了。”张建昌深有感触地说。
同村的何志勇说:“如果张建昌再承包工程,我还要跟他干。事实证明,张建昌是我跟过的最讲诚信的包工头。我从15岁开始外出打工,至今都23年了,这么多年来,我遇到过一些拖欠民工工资的包工头,有的虽然承认欠钱,但就是不还。还有的包工头更可气,明明手中有钱,却故意拖欠农民工工资。这些包工头真该好好向人家张建昌学习。”
56岁的张文锁是张建昌的邻居,他曾经借给张建昌7000元钱,张建昌陆续还清了这些借款。2008年去三亚打工时,张建昌叫张文锁一起去了,都挣到了高工资。张文锁这样评价张建昌:“建昌这个人讲信誉,讲仁义,跟他在一起共事儿,我觉得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