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科学—综合门户网
教材 放眼全球 国际常识 古往今来 天下兴亡 中外秘史 社会万象 无声激战 中外典故 防止陷阱 少儿天地 声明
公益 贤明首脑 科学巨匠 历史巨人 教育名师 清官贤能 民族英雄 百业之星 能工巧匠 慈善天使 俊男美女 公敌
范文 百科知识 科学大观 天下风情 看看世界 百家争鸣 知识问答 优秀读物 高效政府 富美城乡 社会文明 咨询
会员 国际网页 国际联盟 本网业务 各地标志 优服行业 良心食品 医疗保健 生存秘笈 友情天下 联系我们 投稿
kesioncms

栏目中心

您当前位置:能力科学网 >> 国际纵横 >> 中外秘史 >> 浏览文章

《十送红军》曲作者身份隐瞒40年 违令成就经典

2011/5/3 13:06:06 北京日报 未知 【字体:

                                     《十送红军》曲作者身份隐瞒40年"违令"成就经典

 

今晚,大型情景经典音乐舞蹈演出《红军哥哥回来了》将在国家大剧院落下帷幕。在这场演出中,最受欢迎的节目当属歌曲《十送红军》。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传唱不衰;但是自其创作问世后的整整40年里,人们一直误认为这是一首纯粹的民歌。对于如今已83岁高龄的曲作者朱正本来说,正是因为这样一个颇有些传奇意味的误会,才使得他的艺术人生格外与众不同。

为了采访朱正本老先生,几经辗转托人带话,才终于和他取得了联系。朱老几乎不参加社会活动,就连他在空政文工团的一些老同事,也都和他联系不上。“现在很少出门,不方便。”朱老解释说,1949年参军后,他参加了“进军大西南”的行动,让得过骨髓炎的左腿吃了不少苦头,连累得他现在已无法正常行走。另外,1977至1978年间,他参与创排歌剧《江姐》和《忆娘》时,由于过度劳累,右眼几近失明,左眼也只剩下0.2的视力。

虽说身体不太方便,但老人的思维却十分敏捷。一提起《十送红军》这首歌曲,他便娓娓道出其中的故事。

“急救章”抢出一首名曲

《十送红军》的诞生,源自一次特殊的紧急任务——创作《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这台演出后来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前创篇”,其中的许多作品都被收入进《东方红》之中。而提出创作这台演出的,则是当时的空军司令刘亚楼。

朱老回忆说,1960年,刘亚楼出访朝鲜期间欣赏了大型歌舞史诗《三千里江山》。3000名朝鲜战士气势磅礴的表演,让这位儒将眼前一亮,第二年他便给空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张双虎布置了一个任务:三个月内创作一台革命历史歌曲晚会。时间紧迫不说,刘亚楼还提出了一道“禁令”:一定要采集革命历史歌曲,而不要新创作。

接到这个任务后,空政文工团立刻行动起来。当时文工团创作室的张士燮、朱正本、姚学诚、陈杰被派分头负责文字、音乐、舞蹈的创作。为了收集到足够多红军时期歌曲,刘亚楼还亲自动员老红军、老干部们到文工团来“献歌”。可是,尽管大家广为搜集素材,但在再现红军告别苏区开始长征的主题时,却找不到一首合适的歌曲来表达根据地人民送别红军的不舍之情。

“不管刘司令的禁令了,创作一首吧。”几位创作者的大胆之举,便成就了后来的这首《十送红军》。

怕絮烦,“十送”少“四送”

巧合的是,接到那次创编任务之前,几位创作者曾分头去过江西采风。根据当时对根据地赤卫队队员、工农会代表、红军老战士等采访得来的素材,张士燮很快便交出了歌词:“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间野鹿声声哀号,树树梧桐叶落完。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十送红军》的歌词中,只有一、三、五、七、九、十“六送”的内容,为何会少了“四送”,却是个不解之谜。其实,张士燮确实只写了“六送”。据朱老回忆,当年张士燮曾说过,如果真的写“十送”就太“絮烦”了。事实上,尽管少了“四送”,但这首歌要想完整唱下来,仍要近15分钟。也正是因为歌曲太长的缘故,后来创编《东方红》时,几次想要收录这首歌,最终却只得放弃。

当时,张士燮和朱老同住在位于灯市口的空政文工团宿舍楼3层,一写完词,张士燮就直奔朱老的房间,让他谱曲。“我一看那词,就非常感动。”朱老说,当时他脑海里立刻闪现出江西采风时得来的一首民歌的旋律。这首民歌名为《长歌》,又叫《送郎调》,是赣南采茶戏里的曲调。几乎是一气呵成,不到一个小时,朱正本就完成了谱曲,因为太过投入,在谱到“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时,他一度落下眼泪。

第二天,歌曲拿到团里排练,大家一唱就非常喜欢,从此便传唱开了。不过,朱老坦言自己还是有几分遗憾:“当年我没想到这首歌后来会唱50年,也没仔细打磨,后来一唱就流行了,我也没法改了。”

不吭声,沉默整整四十年  

1961年建军节,《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正式公演,《十送红军》一炮而红。“散场时就有很多观众边走边哼唱着《十送红军》。”朱正本记得,后来文工团还应观众要求,把《十送红军》的词曲都印在了演出说明书上。同年底,这台节目又在上海连演40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每周一歌》等栏目里反复播放《十送红军》,各大报纸杂志也争相刊登这首歌的词曲。《十送红军》从此传遍大江南北。

在整台节目中,刘亚楼尤其喜欢《十送红军》,人前人后时常念叨,“别人唱快一点儿他都不愿意,生怕唱快了人家就听不清楚歌词。”朱老说,很多老首长也都非常喜欢这支歌,甚至会经常出来“捍卫”它。比如,曾经有人提出“三送红军到拿山,山上包谷金灿灿”写得不对,说那地方没有包谷,萧华将军就站出来说,“江西有包谷,我就在那儿吃过。”

不过,直到刘亚楼去世,他也不知道《十送红军》是首“违令”歌曲。因为当初这首歌的署名是“张士燮、朱正本收集整理”。此后每次听到有人提这是首整理作品时,两位作者也都不吭声。直到2001年,电视剧《长征》在央视播出,片尾曲便是《十送红军》,使得该曲再次广为传唱。在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的建议下,电视剧的片尾字幕表里出现了“歌曲《十送红军》张士燮编词,朱正本编曲”的字样,这才把沉默了40年的两位作者推上前台。

十余国家至今仍在传唱

采访时,朱老恰好收到了音著协寄来的版权费清单。“以前,刘亚楼司令常到团里来说,‘我们的《十送红军》已经传到国外去了。’这几年我通过音著协寄来的版权使用清单才知道,原来真的有很多国家都引用过这首歌。”朱正本说,2009年起,他已经接到过俄、美、英、日、意、法、荷等十余个国家寄来的版权使用费。虽然钱不算多,但却都列得详详细细,这让他体会到了身为作者的荣誉和快乐。

尽管朱老身体欠佳,但他的音乐创作却从未中断。他笑着说,自己一生创作过的觉得还拿得出手的歌曲有两百多首,大多是在部队中传唱,其中还有很多是他在1984年退休后创作的歌曲。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新世纪到来……在自己一生所经历的每个重要历史时刻,他都在用音乐抒发情怀。

歌颂,以时代的名义

伟大的时代,孕育着伟大的文艺作品;伟大的文艺作品,也往往反映和记录着伟大的时代。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和精彩的文化活动正呈献于首都的舞台上。这其中,有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有别具特色的时代新作,有对宏大历史的庄严重现,有对久远记忆的史海钩沉。

历史是如此厚重。即使是在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之中,也依然沉淀着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内涵丰富而深沉,既有对峥嵘岁月的回忆和对逝去先辈的缅怀,又有艺术家们澎湃的创作激情,以及他们对沧桑往事的冷静审视。而对当今的观众来说,这些故事更具有时代的意义,那是一股打动人心的力量,促使人们去思考历史,直面未来。

从今天起,本版推出《歌颂——红色文艺里的人和事》栏目,走入历史,走向幕后,走近创作者,聆听他们讲述不为人知的创作经历,重温那些伟大作品带给人们的感动,发掘一个伟大时代赐予后人的文化财富。

经典记忆

搞音乐是工作需要

从20岁参军到现在,朱正本创作的好歌有两百多首。一辈子都在写歌,他却说这是个意外,“完全出于工作需要”。1949年7月,朱正本参军,并随二野部队进军大西南,扛着步枪,背着盐筒、米袋,用两条腿走了8000多里路。因为会吹笛子,本来喜欢写文章的朱正本常被安排教战士们唱歌,很快,二野军政大学三分校二总队成立文艺队,他成了第一批文艺战士。从此走上了音乐道路。后来,朱正本随部队到了空军,又被调到空政文工团创作室,获得了系统的学习,才有了今天的《十送红军》、《银球飞舞花盛开》、《飞行员进行曲》等广为流传的歌曲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图片文章
揭秘:一份绝密情报促使红军踏上长征路
揭秘:一份绝密情报如何促使红军踏上长征……
解密中共三大会址之谜
位于原广州市恤孤院后街三十一号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