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科学—综合门户网
教材 放眼全球 国际常识 古往今来 天下兴亡 中外秘史 社会万象 无声激战 中外典故 防止陷阱 少儿天地 声明
公益 贤明首脑 科学巨匠 历史巨人 教育名师 清官贤能 民族英雄 百业之星 能工巧匠 慈善天使 俊男美女 公敌
范文 百科知识 科学大观 天下风情 看看世界 百家争鸣 知识问答 优秀读物 高效政府 富美城乡 社会文明 咨询
会员 国际网页 国际联盟 本网业务 各地标志 优服行业 良心食品 医疗保健 生存秘笈 友情天下 联系我们 投稿
kesioncms

栏目中心

您当前位置:能力科学网 >> 人物史碑 >> 一代楷模 >> 能工巧匠 >> 浏览文章

“百宝”巧补手武亚丽

2011/5/19 11:05:10 资料来源:文化部党建网 作者:张盛秋 【字体:

 

                                                                  “百宝”巧补手武亚丽

       近二十年的光阴里她那双灵巧的手不如使多少破损文物恢复如初,而故宫高墙里的一切却似乎并没有什么改变,一切都和她第一次走进故宫时没什么不同。

  从西华门进入故宫后,在高大的红墙间左转右转几遭,又通过一个密码防盗大门之后,便进入一座遍植着柿子树、丝瓜藤等各类植物的古旧院落,这里就是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

  从奇妙的“微雕”到华丽的“百宝嵌”

  因为修复经验丰富,今年退休后她又被返聘回来,在这个小院落里继续为各种残缺的珍贵百宝嵌物件恢复原貌。在年复一年的轮回间她已经习惯了每天迎着晨光来,听着鸦声走的规律生活。她喜欢这份宁静、繁琐而又乐在其中的生活。

  算起来,武亚丽在故宫高墙内度过的岁月其实已经有28年,她当初之所以有机会进入故宫并成长为今天的“修宝”高手,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父亲的影响。武亚丽的父亲是北京市象牙雕刻厂的技工,从很小的时候起,她就喜欢围在父亲身边,看他往象牙上雕刻各类美妙图案,梦想自己有一天也能拿起神秘的雕刻刀。稍大些以后,她有时还会在父亲忙的时候帮他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而父亲也乐于教这个明显对雕刻非常迷恋的女儿。

  1979年,刚刚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返城的武亚丽听到故宫外宾服务部在招收员工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由于有家传的基础,她很顺利地被录取了。在外宾服务部,武亚丽开始接触微雕。这是一项近乎神奇的工作,工作的内容就是在只有大米粒大小的象牙材质上,雕刻出惟妙惟肖的山水人物等各种造型。由于材质太小,雕刻时需要在放大镜下工作,而雕好后欣赏时也只有利用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晰。这可真是一项需要静心巧手的工作,在这个岗位上,武亚丽停留了十年。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十年的历练,1989年她被调入文保科技部,开始从事更为需要耐心和高超技艺的百宝嵌修复工作。

  “百宝嵌”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工艺美术装饰手法,其工艺程序是直接在漆地上或木胎上挖出凹槽,再将螺钿、金银片、珍珠宝石及其他各种名贵物料,经过加工后,做成镶嵌物,粘贴在漆、木胎上,组成绚丽多彩的图案,达到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据考古资料介绍,从出土的商代墓葬中,就已经发掘出在器物外表镶嵌蚌壳的漆器;而江苏徐州汉墓出土的嵌宝镀金兽形砚盒,盒面上嵌有绿松石、青金石、赤珊瑚,色泽鲜艳,华丽之极,则表明早在汉代,能工巧匠们就已经能够较为熟练地制作百宝嵌器物了。以后百宝嵌技法继续发展,至明代,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清人钱泳的《履园丛话》记载有一种“周制”百宝嵌做法,这种做法为明代扬州漆器匠人周翥首创,其法是“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车渠、青金、绿松、螺钿、象牙、蜜蜡、沉香等,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卉翎毛,嵌于檀梨漆品之上。大则屏风、桌几、窗格、书架,小则笔床、茶具、砚匣、书箱,五色陆离,难以形容,真古来未有之奇玩。”钱泳用“真古来未有之奇玩”来评价“周制”百宝嵌,足以说明其制作技法相当之高了。

  清官造办处曾生产出大量的百宝嵌器物,供皇家享用。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仍存有不少百宝嵌器物,它们无一不是制作精美,穷工殚巧。只是由于年月久远,有些器物不但蒙尘而且有了缺损。

  当年造办处的职责是皇帝需要什么,或者皇帝喜爱的东西坏了,便由这个部门负责制造和维修,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在过去叫御用工匠。如今的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要负责故宫里面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技术支持。正如过去造办处的能工巧匠们个个身怀绝技,如今能进入文保部的工作人员也几乎人人都有着文物保护或修复的“拿手好戏”。在如今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人看来,有着150万件文物的故宫好比一个大医院,文物修复的工作则好比医生治病。

  我发现武亚丽拿取正在修复中的一件百宝嵌器物给我讲解时姿势很特别,虽然那个嵌满各类珍宝的盒子并不很大,但她还是站起来,双手捧之,非常小心地转到修补过的一面展示给我,那姿势仿佛是抱着有生命的精灵。她很认真地告诉我,文保修复过程中必须非常谨慎,因为文物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损毁即无法挽回损失。

  毫无疑问,文物修复是一门建立在经验基础上之的技术活儿,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修复过程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武亚丽坦率地告诉我,原来她只知道埋头修复,多年来究竟修复过多少件百宝嵌文物,都修了些什么,时间长了连自己也记不清。后来在随着修复流程的严谨化才知道做记录很重要,现在她修复文物的程序是:一件破损的百宝嵌器物从库中提出后首先诊断——先拍照留底进行记录,看结构如何,损害程度怎样,什么原因,甚至会到显微镜下看它原来的材质是多大强度,以使新材料的强度匹配。分析完了后拿出修复方案,可行的话才按照方案一步步进行。

  巧手精工“复原历史”年复一年

  武亚丽现在带有两个徒弟,采访时她的大弟子孙鸥一直在旁。这位爽快的姑娘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跟随武亚丽学习修复百宝嵌已有六个年头。她说,你们外人觉得我们这里时光好像过得很慢,其实我们自己倒感觉时光飞逝,六年时间转眼就过去了。说这些话的时候,她正在往一件修复中的长方形经盒上认真地粘贴雕刻好的螺钿,房间里飘荡着作为特殊粘合剂的鱼鳔的味道。

  她很自豪地向我介绍:我师傅修的都是高精尖。

  的确,因为有之前的微雕基础,武亚丽一进入文保处即进入工作状态,她修复的第一件百宝嵌器物即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一件看上去并不很大的盒子怎么可能用一年多时间才能修复完呢?看到我的疑问,伍雅丽这位快人快语的大弟子孙鸥立即以她修复的一件红木嵌螺钿龙纹经盒的过程为例,来回答我的疑问,她特别强调:我修复的是一般百宝嵌器物,这11个步骤已经算是简单的,我师傅修复的很多百宝嵌物件可比这个复杂得多。

  孙鸥提供的修复步骤虽然清晰可辨,但也的确挺复杂。

  在进行了修复前的检查诊断记录后,修复工作的第一部就是除尘。木器文物除尘不能用水冲,要用毛笔或牙刷蘸少许水轻轻地擦拭来除去表层污垢。因为污垢已浸入经盒的木纹,较难清理,所以用小棉片蘸少量水覆盖于器物表面十几分钟,闷软、闷透污垢,再用牙刷清理。用水不可过量,否则会使木质变形。工作结束后还要压实盒盖。接着要清理凹槽中残留的粘蜡,为补配嵌件作准备。,清理时先用凿子轻轻铲除粘蜡,特别是边缘处要注意清理干净,然后用酒精棉擦拭凹槽,这样再粘接时才会牢固。对于脱落松动的嵌件先将其取下,再用小牙刷清洁其表面和底部的粘蜡。

  第二步是选料。根据所需补配的嵌件的颜色、形状找料,寻找色泽、光泽、平整度以及厚度和原件基本一致正在修复中的百宝嵌文物的螺钿。

  第三步是拓样。首先要找一些薄而透的纸,把纸用胶条固定在所要拓样的凹槽周围,以防拓样纸移动而影响拓样的准确性。然后用细铅笔或签字笔沿着凹槽描画边缘,力求准确。再用剪刀把拓样大致剪下用乳胶贴于平整的螺钿上,贴时注意乳胶要薄,拓样纸从一头贴向与原件高低起伏一致、与凹槽严丝合缝的效果。凭借修复经验和审美能力来观察各个部分的连接是否达到了原件的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

  第四步是锼样。首先用电动切割机把大块珍珠贝沿拓样切割成大致几部分,然后在工作台边缘用夹子固定好一块木板,木板的三分之一露出工作台。操作时左手将拓好样的螺钿片压在木板上,右手用手动锼弓子沿拓样边缘开始锼样,边缘宁大勿小。

  第五步是打磨。锼下来的配件形状可能会比原件大一些,因而要用相应的锉打磨。最常用的锉是鱼背式(半圆型)、三角式、圆锥式。打磨的过程比较漫长,直到螺钿能丝毫不差地嵌入凹槽内为止。打磨最好是先锉螺钿的底面,底面能嵌进凹槽后再锉螺钿的上面。也可使用微型雕刻机,利用各种钻头进行打磨,速度比较快。但微型雕刻机容易磨过头,形状不准,因此操作时要相当小心。

  第六步是调整。所做的嵌件嵌入凹槽中后,还要不断地进行调整,要取得与原件高低起伏一致、与凹槽严丝合缝的效果。凭借修复经验和审美能力来观察各个部分的连接是否达到了原件的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

  第七步是雕刻。先把锼好的嵌件用乳胶贴在木板上固定,然后再用签字笔将纹饰拷贝到嵌件上,不可有丝毫误差。雕刻时先用刀轻划螺钿表面,定好纹饰的位置,再依照文物原件的高低起伏进行雕刻,随时用水泡开乳胶把嵌件放入凹槽中反复比对调整,要做到和原件的雕工基本一致。

  第八步是嵌件抛光。先用凿子尽量把珍珠贝嵌件的表面铲光滑,把大的糙痕抛掉。然后用牙刷蘸取少量的漆灰加水,清刷雕好的珍珠贝嵌件。清刷速度要快,否则粘在木板上的嵌件经水后会马上开粘。细小的铲痕可用1:3比例的稀硫酸加水点蘸,然后用布蘸取少量砂蜡再次抛光,还原螺钿的光泽。

  第九步是作旧。作旧只针对发黄的珍珠贝,文物上的黄珍珠贝呈深黄色,而现有的珍珠贝由于是新料,所以大多颜色较浅,与文物不匹配,需要作旧。先用浓茶浸泡数日,或用浓茶水煮两个小时,然后浸泡两日,茶色便会渗透于其中,就可达到和原件颜色基本一致的效果。

  第十步是粘接。通常使用的粘接剂是环氧树脂胶。先将树脂胶按比例兑好,用牙签卷蘸填于凹槽中,再将嵌件嵌入,待半小时后清除溢出的胶,保持文物的清洁。卷蘸的胶不可太多,否则溢出的胶会覆盖细小部位,不易清理;卷蘸的胶也不可太少,胶太少粘不牢,容易再次脱落。

  最后一步是整体抛光。为达到修复的最佳效果,最后要对盒体进行全面打蜡抛光,恢复器物表面原有的光泽。首先用毛刷轻轻在器物上涂抹抛光蜡,再用电吹风将蜡吹化,使蜡渗入木料,然后用棕抖轻刷器物,使蜡均匀地施于器物表面,最后用布轻轻擦拭器物表面,要注意避免吹风机使器物表面温度过高。细小部位可用牙签卷棉球擦拭。

  在领教了这个尚不是复杂百宝嵌物件的修复过程后,我忍不住又仔细看了一遍伍雅丽所修复过的—件件百宝嵌原件及她留下来的曾修复过的文物的照片。因为我想像不出,一件仅是由珍珠和螺钿镶嵌成的经盒的修复过程尚且如此繁琐,那么伍雅丽所修复的那些集纳了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车渠、青金、绿松石、螺钿、象牙等等各种材质的器物的修复过程,又该是怎样的复杂而耗费时日?

  心灵手巧的人多半不善言语,武亚丽亦是如此。她穿一件深蓝色工作服,坐于她工作了近二十年的工作台前,宁静而略显沉默。但提起她的工作,提起她修复过的各类百宝嵌器物,她又会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从小的经盒、插屏、王冠,到较大的皇帝宝座、挂屏,她都曾接修。小的物件即在工作台前完成,遇到大挂屏等大的文物的修复,还需挂在墙上修。近二十年的光阴里她那双灵巧的手不知使多少破损文物恢复如初,而故宫高墙里的一切却似乎并没有什么改变,一切都和她第一次走进故宫时没什么不同。时光在这里行进得异常缓慢,在故宫工作的人,都会有在历史和现实间穿越的感觉,常常在一瞬间模糊了古今。在这个庞大而幽深的院落里,像武亚丽这样的文物修复工作者还有很多,他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耐心修补中,为蒙尘破损的珍贵文物洗尽尘垢修补好伤痕,还原着一段段历史真貌。(张盛秋)

     (资料来源:文化部党建在线)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