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工巧匠——卢华英
竹工巧匠——卢华英
18厘米高的笔筒上,九条龙神态逼真、动态各异、翻腾自如。来自竹乡赤水的能工巧匠卢华英,凭借独特精湛的手工工艺、创意独特的“深镂空雕”《九龙笔筒》,获得2008多彩贵州“两赛一会”遵义赛区能工巧匠特等奖、全省总决赛二等奖。
很难想像,这样大气、精美的竹雕作品出自一个容貌清秀、温柔可人的年轻女子之手,而这位来自浙江东阳的姑娘还操着一口地道的赤水方言。“来到赤水15年了,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她动情地说。而卢华英的梦想,也是在竹乡开花、结果。
卢华英出生在浙江东阳市农村的一个雕刻世家,父亲是位民间艺人。她自幼便跟随父亲学习雕刻技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卢华英看到许多大学毕业生纷纷来到西部支援边疆建设,她青春的激情被点燃。1993年,23岁的卢华英只身一人告别家乡来到赤水,没想到从此便扎根异乡。来到赤水后,卢华英发现这里竹资源丰富,但雕刻技术却比较落后,于是她决定利用当地这一优势资源发展竹雕事业。
卢华英当时进入的竹雕厂条件很差,效益也不算好。1995年,卢华英离开原来的工厂,创办了神雕竹艺厂。她邀约了部分竹雕工匠加入竹雕作坊,共同开发生产竹雕产品,并吸纳当地农民和下岗工人进行培训,培养竹雕人才。除了主推壁挂等产品,他们还针对游客喜爱小巧便携带、实用产品的特点,开发了笔筒、手机挂件、钥匙扣、鞋拔、颈饰等小工艺品。经过多年的发展,产品从景区卖到了全国各地,还出口美国和欧洲国家,工厂逐渐发展成为集生产、经营、科研、技术培训为一体的企业,是目前赤水市规模最大的竹产品生产加工厂。拥有员工70余名,产品种类涉及竹雕建筑装饰、雕刻家具、旅游纪念品、日用品等多个大类,800多个花色品种。
在她的员工中,大部分是当地农民和下岗工人。近几年,她还培训了300余个农民和下岗工人,使他们掌握了一门谋生的手艺,许多人因此发家致富。得意弟子郑昌政原本在广州打工,慕名前来学习竹雕技术。学成后他带领妻子、兄弟在竹海景区开设竹雕精品店,每年收入5万多元。去年6月,卢华英在赤水开办了残疾人竹雕工艺品制作培训班,招收残疾人学员40人。“一方面是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一个培训机会,另一方面,我也想进一步扩大工厂规模,为自己培养人才。”卢华英说。
2006年,卢秀英开始登上“两赛一会”的舞台。每一年参赛,她都非常认真,每一年参赛,她的技艺及作品都能获奖。此外,她的作品还获得了2006年贵州省十大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奖、2007年国际竹藤产业贸易博览会暨国际网展会中国竹工艺精品银奖等等。伴着卢华英知名度的提高,许多厂家、商家许下重金聘请她,但卢华英说,是贵州、是赤水成就了她这一段精彩的人生,实现了她从小为之奋斗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