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青云:天下宋瓷,汝窑为魁
在辉煌绚烂的中华制瓷史中,宋代的青瓷以其单色釉的纯洁、素静,造型高雅为历代所推崇。而于北宋中后期出现的汝窑,特别是专为宫廷烧造的御用瓷器即“汝官窑”,更是以其“青如天,面如玉,蟹爪纹,芝麻挣钉釉满足”等绝难复制的特色赢得了“天下宋瓷,汝窑为魁”的美誉,稳占宋代“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的鳌头。
据文献记载和汝官窑清凉寺考古发现,汝官窑的烧制,大致在宋哲宗元元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086-1106年)的20年间。北宋宣和年间,随使高丽的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中指出,“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以作宫用”。南宋时期叶的《坦斋笔衡》中也揭示了“汝窑为魁”和进入宫廷御用的原因:“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在其《老学庵笔记》中讲到:“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唯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由于宋金战争的原因,其烧造史仅约20年,之后汝窑及汝瓷的所有烧制工艺,或埋入地下,或湮灭人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由于汝官窑瓷专为皇室之用,制作的艺术水准很高,可以说每一件汝官瓷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而因其为皇室生产的特殊性,烧出而没有被选中的瓷器,悉数砸碎毁掉,致使成器很少。因之,汝官瓷在北宋末、南宋初已属珍品,进入南宋汝器就已十分珍贵,“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是南宋时期人们崇尚汝瓷的真实写照。据南宋周辉的《清波杂志》中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还具体抄录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张俊进贡给宋高宗赵构的一份礼单。其中奉献的瓷器就有汝瓷16件。然而,汝官瓷的珍贵之处不单因其存世品珍稀,更重要的是其用料及制作工艺的独特性。
汝窑之所以是五大名窑之魁,不仅在于其工艺精湛,造型秀丽,玛瑙入釉,釉层温润,雅韵内涵,更在于其所独具的天青之色。汝瓷所独具的似玉之色,让几乎所有的文人雅士所倾倒。据古文献记载,为了烧制釉色独特的汝窑瓷,工匠们不惜工本,选距清凉寺1.5公里的黑老鸹沟所产玛瑙石入釉,最终使汝瓷呈现出汁如堆脂、面若美玉、莹润纯净、素雅高贵的皇家之气,也终于达到了书画皇帝宋徽宗“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的梦幻般的标准。汝窑的天青釉色在北宋时期达到了最高峰,并成为历代皇宫艺术殿堂中与商彝周鼎并列的稀世珍宝,传承至今,也被世界各大博物馆视为珍宝收藏。
近观汝瓷如雨过天晴,“似玉、非玉,而胜似玉”;拂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细细观察,釉面呈蝉翼般细小开片,迎光可以看到其中时隐时现、如晨星闪烁的光点;在釉与胎的结合处,微现红晕,故有“汁水莹泽,含水欲滴,釉如膏脂溶而不流,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的美誉。
同时,汝官瓷的胎质也具有独特质地,其胎质细密,胎壁薄坚,由于胎土中含有微量的铜,使得其胎体色泽近似燃烧后的香灰,俗称“香灰胎”,又叫“铜骨”。而汝官窑所开创的芝麻钉满釉裹足支烧,改变了以往其他瓷器施釉不及底部及支钉粗大的传统;它所采用的“铜口”工艺与纹片装饰技术,更为其他窑口所无法比拟。
因其短暂的烧造史、皇家御用和神秘而独特的烧造技艺等特性,导致汝窑瓷传世文物极少,历来被视为无上珍品,更倍受历代皇室与文人雅客的追捧。明代画家徐渭在其《墨芍药》一画的题诗中这样描写道:“花是扬州种,瓶是汝州窑。注以江东水,春风锁二乔。”清道光年间,《宋志》补督学孙灏为汝瓷赋诗云:“青瓷上选无雕饰,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贡绍兴年,瓶盏炉球动颜色。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皿虫为盅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金盘玉碗世称宝,翻烂泥土求精好。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宋时及其后历代皇帝都把汝瓷视为吉祥之物,镇宫之宝。到了元、明、清各朝代,更是深藏宫中,至清末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汝器才流出宫外,可谓弥足珍贵,有价难求。
据多部历史文献记载,北宋以后历朝历代都曾尝试复烧汝器,但没有一次获得成功。特别是明清时期,宣德、雍正、乾隆等数代帝王都曾招募天下最优秀的工匠,在景德镇建御窑仿制各地窑的瓷器,其他宋瓷都可以仿到乱真,唯独天青色的汝器无法如愿仿造。
非常幸运的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2000年,历经新中国考古界三代人50余年的共同努力,终于找到了北宋汝官窑所在地——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古称青岭镇)清凉寺村,由此揭开了汝窑的神秘面纱。1987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清凉寺古窑址进行的第一次试掘中,在一座作坊拐角处发现一个不到一米直径的小窖藏,出土20余件器物,其中7件为汝官窑完整器,包括天青釉盘口折肩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天青釉小口细颈瓶、粉青釉莲瓣茶盏托、天青釉裹足盘等,皆是汝官瓷的佼佼者,还出土了大量的残器和瓷片。其后又组织了6次不同规格的考古发掘,2000年10月,中国考古界对世界宣布:失踪了近千年的北宋汝官窑中心烧造区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该项考古工程荣评“200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时至今日,汝官瓷已成为传世品保存最少的古瓷。过去,学术界认为是67件半,这是被公开的国内外重要博物馆及藏家收藏的传世汝官窑,显然没有包括科学考古发现的47件汝官窑,以及国内外收藏家的珍藏中极少部分没有公开的部分,但所有的加起来全世界汝官窑不会超过150件。
传世汝官窑完整器现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汝、钧各半的器物),中国香港收藏家收藏1件。另外,日本的几个博物馆现存4件,美国的几个博物馆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科学考古发现的包括宝丰清凉寺出土7件,宝丰蛮子营窖藏出土40件。国内民间的汝窑藏品大多数为临汝窑、东沟窑等汝民窑器,其价值和汝官窑有很大差距,通过与出土发掘所获得的资料反复对比考证,能得到各位专家公认的汝官窑瓷为数不多。
“它是被窑工挖坑私藏的——就在一个小坑里,竟然出土7件汝官瓷,件件是珍品,件件是汝官瓷中的佼佼者。除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外,还有天青釉盘口折肩瓶、天青釉小口细颈瓶、粉青釉莲瓣茶盏托、天青釉外裹足笔洗等。另外,该坑还出土了钧瓷等其他瓷器,一共22件,都很完整。”赵青云先生说,“除去私藏,这是很难用其他理由去解释的。这样的储存,当然不会是当时窑场公开的储存,只能是烧窑工匠的私藏。因为烧的御用瓷器,是官窑,控制很严,不可能这样把好东西留下来,不去给皇帝的。工匠都是行家,既然冒着风险私藏了,他们自会挑选最好的来留给自己。只是没能带出窑场,或因其他突然变故,这些珍品,才留给了今天的我们。”
汝官瓷传世品极少,分布在以下几个地方: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收藏1件。另外,日本的几个博物馆现存4件、美国的几个博物馆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共计67件半。“在清凉寺一次性出土7件后,又相继出土了47件。另外,目前我所见到的民间收藏,有一二十件。都加起来,不会超过15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