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国奥队的竞技能力
在国字号球队中,中国教练与洋教练有何差异?无非是洋教练在排兵布阵和指挥上,在以已之长克彼之短,以己之短避彼所长方面略胜一筹。仅此而已。历经13年的国内联赛和各种国际大赛,中国教练在感性认识上,己有很大提高,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两者存在的差距都属于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不难解决,无需妄自菲薄。那么,有何共同之处呢?简言之,两者对足球环境理论的认识都甚为肤浅、模糊。这属于科学层面上的问题。然而,正是这个
问题的长期困扰,使中国球员的竞技能力难以高人一筹。
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在参加竞技话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最佳运动水平,是体能、技术、智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集中体现。这四者称之为竞技能力四大要素。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彼此关联融为一体。因此,能否全面地、科学地、合理地制定以竞技能力为目标的训练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进而在比赛中获得预期的成绩,是衡量教练员水平高低、足协管理能力的惟一标准。
“比赛是训练的导师”已被足球界视为公理,尽人皆知。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中国足球界对这位“导师”的教诲,却理解的不深不透,考试成绩始终不及格。大赛中,业内人士和媒体对双方球员竞技能力的发挥、对教练的排兵布阵、对裁判员的执法表现,津津乐道。而对环境因素特别是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却常常视而不见。更没有可能把足球阵形、战术设计、个人技术与环境结合起来进行具体分析、合理运用。即使提到,也只是三言两语,无关痛痒。不过,这也是世界足坛的通病,不足为怪。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一切。国奥队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国奥队要想在北京奥运会上为国人争光,就必须根据“相似性原理”,在特定环境下,最大限度地进行长时间的“适应性训练”,而不是“在赛前2—3周的适应性训练”。短时间的“适应性训练”,只能是心理上的适应。“相似性原理”是揭示自然界、人类活动、思维发展规律的一个基本原理。而自然界、人类活动、思维,“三个圆圈”交叉部分为“相似性原理”研究的重点。具体地说,就是要在与北京8月份天气、气候、海拔相似的地方进行长期训练。亚热带地区四季分明,因此训练地点也必须根据天气、气候变化而更换。要求每个训练场地的天气都要与北京8月份天气、气候、海拔相似。若参加比赛,也是同样的原则,即选择与北京8月份天气、气候相似的地区或国家。选择与在北京奥运会比赛时段相似的环境进行。具体地点选择可以向国家气象中心咨询,索取所需资料。
从12月中旬至2月中旬,除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外,全国都是冬季。国奥队应前往昆明海梗基地进行为期3个月的体能训练。训练重点是采用4-4-2阵形的快速反击战术训练、远射和100米×100次/天跑训练,要求每百米平均速度达到××秒,这种训练方式远比每天跑1万米科学。6、7月,在天气炎热的日子里进行各种个人的技巧性训练,如前锋的带球过人、倒勾射门技术,中场球员的传接、控球技术、“香蕉球”技术,定位球技术、鱼跃冲顶技术,后卫的“一脚球”技术、远射技术、头球技术等等,以及进行4-2-4、4-3-3阵形演练。绝不能像霍顿那样,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是冬天还是夏天,就是一个4-4-2。多种阵形的演练有助于提高球员场上的应变能力,也是对教练能力的考验。
根据足球运动三定律,比赛阵形不仅仅是“在比赛中队员位置的排列,是本队攻守力量搭配和职责分工的形式。”从根本上讲,阵形是特定自然环境与运动强度相匹配的产物。夏季,我国是世界同纬度上最暖热的国家,而且,气温偏高的程度,北方比南方更大。因此,从北京8月份天气特点看,适宜热带、亚热带足球踢法,但从中国球员能力、特点来看,宜采用3-5-2阵形。这种阵形在攻与守的转换和阵形变化方面十分灵活,运动强度在温带足球与热带足球之间。其训练水平高低将由教练的能力、经验决定。
在与北京8月8—24日期间的足球比赛时段内,自然环境(气温、湿度、海拔等)相似的地方、进行较长时间的演练后,国奥队员就必然能完全习惯于在这样环境下的比赛,知道该怎样打好比赛,这包括比赛节奏的掌握、体能的合理分配、技术动作的运用、战术的配合、心态的调整等。也使教练员在指挥过程中心中有数,面对场上各种势态而不乱方寸。球员住所若不使用空调,效果会更显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力是力量,技术,速度,意识的总和,是长期培养训练的结果。北京奥运会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只有“足球环境理论”、“相似性原理”、“足球运动三定律”能终结中国足球在国际大赛中屡战屡败的历史。当断不断,必生后患。相信科学还是相信经验主义者的主观臆断,将是对中国足球界历史性的考验。
(网站编辑:胡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