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居里夫人”
以色列的“居里夫人”
她被称为以色列的“居里夫人”,她是全球至今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第四位女性,她的名字叫阿达•尤纳斯。
6月14日,在以色列驻华大使馆,当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走进交流会现场安然落座时,居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灰白色的头发,一身黑衣,还挎着一个鼓鼓的灰色包包,宛如邻家老奶奶。
自200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后,她曾数次访华,她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她自己去过中国很多有名的城市,西安、上海、深圳、福州、大连,北京自不用说。
1939年生于耶路撒冷一个贫困的犹太家庭,尤纳斯从小就喜欢化学、物理等能够“探寻世界本源”的学科,并以居里夫人作为自己的偶像。因此,在填报大学专业志愿时,她选了化学,从此与化学结缘,最终成为以色列著名的化学家、生物学家。2009年10月,她因定位核糖体结构,与美国科学家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和托马斯•施泰茨一道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以色列很重视教育,尊重教育,尤纳斯说自己是受益者,因此她有切身体会,对教育本质也有自己的理解。“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在一个人生命的中后期,会给你带来丰收的果实。但对孩子的教育,能够让他把自己想做、喜欢做、能够做的事情做到最好,这就是教育的最大贡献。
尤纳斯的大部分科研生涯专注于解开核糖体结构细胞的“蛋白质工厂”之谜,也就是如何根据基因密码合成蛋白质。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前,尤纳斯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做了20年。即使获得诺奖之后,尤纳斯也没有停下自己的工作,对核糖体结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对尤纳斯来说,获得诺奖这一最高殊荣,无疑是成功的,但她自己并不这么看,“享受自己的工作比得奖本身更为重要”。虽然已经72岁,她依然对科研充满激情,“我希望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只要没人拦着,何乐而不为呢?”
两年来,她总会被问及获得诺贝尔奖时的心情,除了激动、兴奋之外,尤纳斯说,最快乐的时刻不是得奖那一刻,而是确定了核糖体的结构,科学发现真正被俘获的时刻,“那种快乐就像潮水一般把我淹没了”。
在尤纳斯看来,团队协作精神、科研方面的透明度,以及各个层面对科学研究的支持,是以色列科研实力之所在。她说,以色列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而在美国或者其他地方可能不是那么明显,即科研竞争的程度相对要低很多,而科研协作的水平会高很多。
打破部门和学科边界,进行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这样的做法是尤纳斯所在的魏茨曼科学研究院最独特的风景。“世界上很少有这样的机构做到如此开放,能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也许他们能接近魏茨曼的水平,但却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尤纳斯说,在魏茨曼,科学没有边界,任何形式的合作都可以在内部进行,包括科学院的设备、服务等都可以共享。
就她个人的亲身体会,以色列尤其鼓励创新,“有时候人们可能会有一些疯狂的甚至完全不可能的想法,这样的人,在以色列并没有受到排斥,而是会给他们一些实现这些想法的机会。”
(收集:向继芳 整理上传:向婷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能力科学网 WWW.AB88.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