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的石河子大学
学校简介
石河子大学位于新疆天山北麓被联合国授予“人居环境改善良好城市”的石河子市。1996年4月,学校由农业部部属的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和兵团经济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现由国家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以北京大学为组长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为副组长单位,重庆大学、江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为成员单位的高校团队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
办学历史
石河子大学石河子大学有着61年的办学历史,建校最早的原石河子医学院前身诞生于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新疆的进军途中。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学校发展。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贺龙副总理、王震副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学校视察。中发〔2004〕11号文、国发〔2007〕32号文相继提出加大对石河子大学的支持力度。学校的发展建设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成为植根祖国西北边疆的一颗璀璨明珠。
办学定位
石河子大学石河子大学始终坚持“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定位,把培养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推进留学生教育,构建了“多样化、高素质、强应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先后培养各类毕业生近10万人,为兵团和全国农垦系统培训各类管理和专业人才近20万人。学校成为屯垦戍边、建设边疆的重要力量,涌现出了拥有“百姓教授”称号的全国模范教师代江生教授和胡锦涛总书记称其“为人师表,师德高尚”的全国模范教师孟二冬教授(北大支教老师)。石河子大学拥有经济、法、教育、文、历史、理、工、农、医、管理等十大学科门类。学校下设20个学院,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1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1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75个本科专业,3个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站)。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成立了国际教育中心,并在哈萨克斯坦建设了孔子学院。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3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农业部工程中心1个,兵团重点实验室3个,兵团重点文科研究基地1个,是兵团和自治区重点科研基地。
办学理念
石河子大学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为边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形成了“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发挥大综合、强应用的学科优势,在“荒漠绿洲区高效农业与生态、动物遗传改良与疾病控制、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防治、新疆农产品高效贮藏与深加工、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与开发、化工绿色工艺及新型材料技术、新疆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兵团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合作”等具有区位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学校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3项,立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40项,取得科研成果3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目前,学校公开出版发行《石河子大学学报》(分自然科学版(科技核心期刊)和社会科学版)、《新疆农垦经济》、《农垦医学》、《兵团教育学院学报》五种学术刊物。
师资力量
石河子大学现有教职工2611人,专任教师1560人,其中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绿洲学者”10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授166人,副教授489人,获国家或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58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0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区招生,现有在校生30261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22635人,硕士、博士研究生2120人。同时,分别从俄罗斯、韩国、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八个国家招收留学生161人。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位于新疆高校前列。
科学研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梁永超,男,46岁,博士生导师,教授。
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吕新,男,43岁,博士生导师、教授。
学委会主任:张新时,男,71岁,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学科专长—生态资源学。
实验室依托单位:石河子大学。
实验室承担课题项目:项目总数109项。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1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基金项目22项、
兵团重大课题项目(地方政府)22项、校级重大课题项目31项、其他15项。
研究成果:已获奖成果共12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品种成果登记1项、品种科技登记7项。
研究队伍:固定研究人员35名,客座研究人员12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人,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18人,
副教授级14名,有博士学位者22名,高级职称研究人员平均年龄39岁。
人才培养能力:在读博士生30人,已毕业11人,其中联合培养博士生10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76人,已毕业57人。
研究方向
实验室围绕着绿洲生态系统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以下4个主要研究方向:
1.绿洲生态与农作制度
包括绿洲生态系统资源高效利用、不同耕作制度下生物多样性与耕地质量、绿洲生态(盐渍化、沙化等)恢复、重建的理论与技术;
2.绿洲作物生长发育与调控
包括作物生理生态与高产栽培、作物品质生理与分子生理、作物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作物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和作物保护;
3.精准农业与作物信息学
包括精准养分管理理论与技术、作物生长模拟与信息学、精准水分管理和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
4.绿洲农田土壤质量与环境污染修复
包括耕地土壤质量演变机制与保育,土壤-作物系统养分转化与循环,农田有机污染物(农药,除草剂等)污染及其修复、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和农田面源污染与控制。
实验室重点研究内容
1、绿洲生态系统评价及资源优化配置
以水为核心的新疆绿洲生态资源评估,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演替与退化。
绿洲生态农业发展战略。
田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
绿洲生态的恢复与重建理论与模式1:牧草在绿洲生态系统中的评价与草——棉轮作制度。
绿洲生态的恢复与重建理论与模式2:以芨芨草、甘草等为植物核心的弃耕地改造与绿洲生态重建模式。
2、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
基于滴灌节水技术的棉花栽培新理论与配套技术。
节水关键技术及产品。
3、精准农业研究
兵团农业信息技术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棉花遥感监测。
棉花营养诊断与精准施肥。
4、作物高产生理与高效栽培
棉花高产理论与实践。
麦类作物、棉花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
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
绿色生态、特色农业。
特种经济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学科带头人
吕新男,42岁,农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科技部与兵团省部共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石河子大学科研处副处长,中国作物学会理事,新疆农业气象学会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兵团青年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农业气象灾害,作物生理生态与农业信息化研究。
近年来,主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技术培训教材《作物栽培学》、《农学基础》、《麦类作物栽培育种研究》、《精准农业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环境、小麦、品质》、参编面向21世纪全国统编《农业气象学》等教材与专著,发表论文9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1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兵团科技进步1等奖2项,2等奖2项,3等奖1项,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校级科技进步2等奖1项,兵团农业技术推广1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1等奖1项,主持兵团《基于GIS的新疆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气候资源评价与区划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棉花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2001BA507A-04-04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棉花冠层结构信息图象处理与诊断分析系统的研究》,兵团基金项目《基于GIS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模型与施肥智能决策系统的建立》,国家973前期预研究项目《荒漠增温效应对绿洲农作物影响机制的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新疆大规模现代化农业数字化技术应用示范专题-棉田变量施肥系统应用示范,兵团农业综合开发2004年科技示范推广项目《专家施肥推荐系统及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应用与示范》等多项课题。曾荣获兵团教书育人先进个人,1994以来遴选为石河子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1998年推选为兵团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999年荣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优秀青年称号”, 2001年荣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863”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先进个人,荣获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荣获“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遴选为兵团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005年入选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
李少昆,男,1963年12月出生于新疆石河子市,1984年石河子农学院本科毕业,1996年7月在中国农业大学取得农学博士学位,1998年10月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后出站。现为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作物栽培与生理系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石河子大学教授,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玉米(棉花)首席专家;中国保护性耕作协作网副主任;全国作物超高产研究协作网秘书长;中国作物学会理事、玉米栽培学组副组长;中国农学会计算机农业应用分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作物栽培生理与作物信息科学: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国家级学报55篇,出版专著5部,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7项,培养博士生15名、硕士生23名。近三年申请获得资助国家科研项目20余项。
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
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实验室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和人畜共患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应用基础研究为实验室定位,并适当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延伸。该实验室整合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实验室和动物科技学院生物技术实验室”的相关实验室和研究人员。实验室研究人员涵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免疫学、遗传学、肿瘤学、微生物学、预防兽医学、动物传染病学等10多个学科,其中包括1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1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003年12月,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实验室被教育部批准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以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流行病学基础上,对新疆民族高发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宫颈癌、地方性砷中毒、包虫病和布氏杆菌等的发生分布规律、相关危险因素及发病的分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近5年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国家部委课题26项,省级课题40余项,其它各级课题50余项,累计经费600万元,获得各级科研奖项30余项。
实验室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其中实验室主任:杨磊(教授,博士)。副主任:李锋(教授,博士),剡根强(教授,硕士),彭心宇(教授,硕士)。实验室下设3个研究室,总面积4500平方米,拥有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价值500万元,已建立了系统的实验室技术平台,包括免疫组化技术、分子杂交技术、组织细胞培养技术、细胞转染技术、基因克隆及原核和真核表达技术等。实验室拥有职称及年龄结构层次较合理的研究队伍。现有研究人员40名,其中博士10名,高级职称25名。近年来,实验室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已与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医学院曹旭实验室”、“新疆大学生物资源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签订协议,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
实验室研究方向
本实验室以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为主要研究对象,拟从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对次类疾病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石河子大学
◆新疆民族高发性疾病的研究
·新疆民族高发性肿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新疆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与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遗传多态性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
◆新疆地方性高发疾病研究
·新疆地方性砷中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包虫病的临床与应用基础研究
◆新疆人畜共患病研究
·新疆人畜共患病分子流行病学及病原分子生物学研究
·新疆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免疫机制和免疫防治研究
·新疆地区结核病发病机制和耐药机制的研究
实验室主要研究内容
(一)新疆民族高发性肿瘤的研究
◇新疆卡波西肉瘤的病因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新疆地区卡波西肉瘤的流行病学和免疫学研究
·新疆地区卡波西肉瘤与艾滋病相关性的研究
◇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p53基因多态性分布与宫颈癌的相关性
·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的分子发生机制
◇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遗传易感性研究
◇肿瘤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研究
◇新疆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抗肿瘤机制的研究
(二)新疆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研究
(三)新疆少数民族遗传资源库的建立与利用
◇建立新疆少数民族的遗传资源库
◇民族遗传特征及其多态性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
(四)新疆地方性高发疾病的研究
◇地方性砷中毒及代谢的分子机制研究
◇包虫病的分子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新技术研究
(五)新疆人畜共患病研究
◇动物源性李氏杆菌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新疆地区绵羊种布鲁氏菌病的研究
◇嗜皮菌病病原生物学及免疫防治研究
◇新疆地区耐药性结核病的流行病学与耐药机制研究
实验室学术队伍
杨磊,男,42岁,预防医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与兵团共建“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0年毕业于新疆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的研究。1998年至2000年在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抗砷基因及功能研究。2002年至2003年在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医学院细胞与分子病理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Smad4 突变与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现任中华医学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会副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生产建设兵团分会常务理事,《石河子大学学报》副主编,《兵团医学》主编。1995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用基因芯片克隆人类抗砷相关基因》和《新疆卡波氏肉瘤病因学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2项及省部级课题3项。先后获得各类成果奖7项,主编和参编了《化学物致突变致癌检测技术》等8部著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20余篇发表于核心期刊。
陈创夫,男,42岁,动物医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解放军兽医大学,获基础兽医学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解放军军需大学,获预防兽医学博士学位。农业部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获新疆首届青年科技专家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分子病理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及兵团科研项目11项。获得“兽医遗传病理学研究”,“山羊遗传性甲状腺病发病机理研究”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首次阐明中国山羊遗传性甲状腺肿发病机理并发现特异蛋白亚基作为净化指标。1991年以来在《中国农业科学》、《中国免疫学杂志》《vaccine》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畜禽病理学》《兽医病理学》等学术专著教材7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