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科学—综合门户网
教材 放眼全球 国际常识 古往今来 天下兴亡 中外秘史 社会万象 无声激战 中外典故 防止陷阱 少儿天地 声明
公益 贤明首脑 科学巨匠 历史巨人 教育名师 清官贤能 民族英雄 百业之星 能工巧匠 慈善天使 俊男美女 公敌
范文 百科知识 科学大观 天下风情 看看世界 百家争鸣 知识问答 优秀读物 高效政府 富美城乡 社会文明 咨询
会员 国际网页 国际联盟 本网业务 各地标志 优服行业 良心食品 医疗保健 生存秘笈 友情天下 联系我们 投稿
kesioncms

栏目中心

您当前位置:能力科学网 >> 示范单位 >> 特色学校 >> 浏览文章

兰州大学——中国西北地区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2011/6/18 23:23:42 互联网 佚名 【字体:

 

兰州大学——中国西北地区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兰州大学是中国著名学府,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经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学校始于1909年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成立国立兰州大学。在美国《科学》周刊评出的中国最杰出大学中,兰州大学位列第六。

 

兰大简史

 

兰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虽然坐落于祖国的西北,然而这里,却是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这里再往西,就是河西走廊。数千年前,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这里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前哨,所以西域商人必然取道此处,越过狭长的金城关口,来到一座千年古城,带来葡萄美酒,玉石珠宝,带来开放和交流,又从这里,带走丝绸、茶叶、瓷器,穿过河西走廊,再越过西域一片片的胡杨绿洲,继续前行。往来的商旅成就了人烟肆市,使这座黄河岸边的城市千年来在西北大地上独树一帜。

 

初创时期

 

清末至公堂兰州大学,发源于兰州城西的“萃英门”,崛起于兰州古城东南,一个现在叫做“盘旋路”的地方。

兰州大学发源于1909年成立的甘肃法政学堂,当时主要是为了培养法律人才,以适应清末逐渐开始的法制改革。1912年改为省立法政专门学校以后,虽然历届校长都精心治校,有所成就,但由于条件艰苦,人才匮乏,发展大受限制。转折发生在1937年,抗战的炮火下,企业、高校、学者纷纷西迁,作为当时甘肃省内唯一一所高校,许多著名学者纷纷前来讲学,一时人文荟萃。但此时的甘肃学院,还是一所文科院校。

 

发展时期

 

1946年,国民政府决议,在原“甘肃学院”基础之上,成立“国立兰州大学”,委任辛树帜先生为校长。辛校长上任之前,先在东部地区网络图书、人才,当时带来了著名学者顾颉刚,自此,兰州大学拥有了全套文理科系,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1949年,兰州解放,之后不久,为了支援西部,开发“两弹一星”,需要在西北建设一个强大的综合性大学,于是大量人才支援西北,一些院系陆续迁来,兰州大学于此时迅速发展,终于成为西北一座学术重镇,为国家的开发建设,立下汗马功劳。虽然在当时,兰州的基础建设依然落后,但是凭着教授们的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仍然创造出了不少优秀的成果,为今日兰大踏实的学风,夯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变幻的风云,也没有阻挡住大家不懈的努力。这里,必须强调一位伟大杰出的教育家,江隆基先生。江校长在位期间,正是兰大最困难的时期。饥饿,和运动,先后疾风暴雨般袭来。而这位伟大的校长,带领师生克服困难,保护了不少耿直的学者,保存了兰大的实力,这为兰大在改革开放后的“爆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这位让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们至今念念不忘的校长,却殒命于浩劫初来的千批万斗之中。

 

新世纪寄语

 

今日之兰州,再也不是解放以前,不通铁路,日常用水用水车从黄河提取的城市了,今天,兰州已俨然现代化都市,陇海、兰新、包兰等铁路大动脉在此汇集,物流人流络绎不绝。今天的兰州,也再不像解放前放眼望去,南北两山又黄又突的触目惊心了,那里早就覆盖了茂密的森林。兰州大学,也在兰州的腾飞中进一步发展。今日之兰大,虽然高楼林立,但不乏风景之雅致,人文气息之浓郁。安静的图书馆内,满是认真的学生,实验室也早已不是解放的初东拼西凑,而演变为现代化的先进仪器,那些当年徒手叠床架屋搭仪器的老教授们不知道此时是何感触。月球还得探索,火星也迟早要踏足,国家更不会忘记这里,因为兰大必将要继续雄镇西北,成为中国一流大学。

 

 “萃英”

 

兰州大学发源于兰州旧城西外城内萃英门。至今,那里横贯外城的大街门牌仍然是“萃英门”三字。解放后,校址迁入兰州旧城外东南今盘旋路处,虽然今天这里是兰州繁华地带,其时市区并未扩张及此。过去兰州大学旧址即今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解放前的四十余年,一代一代的兰大先辈们在此笔耕不辍,终铸就今日兰大规模的基础,炼成今日严谨的学风。所以虽然兰大早已搬离此处,兰大仍然到处“萃英”。从本部的“萃英大厦”“萃英饭店”,到榆中校区的“萃英山”(白虎山的一部分),再到“萃英计划”,不一而足。

 

学校概况

 

兰州大学学科特色鲜明,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11个学科门类。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33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  兰州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之一。兰州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是入选“珠峰计划”16所高校之一。学校现有86个本科专业,22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基地班),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个部省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各类人才,许多人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1999年至今,先后有9位校友当选为院士。美国《科学》周刊曾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其中兰州大学位列第六。

兰州大学的科学研究素以基础研究见长,同时广泛开展应用研究。近年来,学校坚持贴近国家目标,立足西北特色,大力扶植新的学科增长点,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均大幅提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兰州大学将以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秉承“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弘扬兰大精神,强化开放意识,注重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专业设置

 

兰州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之一,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现有30个学院,86个本科专业,建立了新型教学科研基层组织139个,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历史学6个国家级培养基地,大气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草业科学、理论与应用力学、核科学与技术5个部省级培养基地,数学、经济学2个校级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有机化学等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有硕士学位授权点22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15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达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40个(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民族学等),有化学、物理学、力学、生物学、数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应用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地质学、临床医学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1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生态学、植物学、有机化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民族学、工程力学8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草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筹)、西部环境、磁学与磁性材料、干旱与草地生态和西部灾害与环境等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有敦煌学研究所和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中子应用技术等),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3个(西部资源环境、现代农业、核科学与核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1个(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学科涵盖理学、工学、农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

 

科研概况

 

兰州大学的科学研究素以基础研究见长。在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理论物理、原子核物理及技术、磁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基础数学、力学、自然地理学、天气动力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传统优势学科的研究中,成绩显著,有的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的达到国际水平。现在高寒干旱、地理地质、现代物理、有机化学、干旱农业生态、大气科学、草地科学、区域经济、敦煌学、西北少数民族、生态环境建设、西北可持续发展等学科的研究保持着较大的优势。与此同时,学校还着眼于探索新的科研领域,大力扶植新的学科增长点,现在风沙动力、材料学、当地药材、草业科技已成为学校新的科研重点领域,已经形成了几个有特色的高水平创新研究群体。如“化学合成与化学生物学”群体和“西部环境变化”群体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计划的资助,“多场耦合跨尺度复杂力学系统”团队得到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培育计划资助。学校坚持贴近国家目标开展科学研究,注重团队作战,协同攻关,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大幅提高。

兰州大学在保持和发展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还广泛开展了包括化学化工、生物技术、新型材料、核物理与技术、干旱农业生态、草业科学、药材开发、生态保护、环境评价、地质工程、矿产开发、冰川、高原大气、敦煌学、中亚问题、城市规划、以及西北经济、社会、文化等在内的多方面的应用科学研究。例如,针对干旱、半干旱生态环境,开展集水节水农业研究;积极开展草地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促进草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加强校企联合,开发西部矿产资源(纳米镍粉材料,中子在线测水仪等);发挥传统科研优势,开发具有兰大特色的核仪器仪表(中子治疗机等);积极开展政府绩效评价、环境治理与环境影响评价、城市规划、水土保持、沙尘暴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为政府部门提高管理绩效、加强环境治理、制定城市规划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些应用研究,立足西北,独具特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了学校为地方服务的能力,为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重点的研究室和研究所及科研中心

 

1.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应用有机化学)是国家计委1985年首批筹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是我国有机化学人才培养和进行有机化学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实验室历届主任是刘有成院士、刘中立教授,现任主任是涂永强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是张礼和院士。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43人(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2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9人)。以涂永强和李卫东教授领导的“有机化学创新研究群体”正在成为本实验室的学术骨干力量。

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培养青年化学家的摇篮之一,已有大批年轻有为的有机化学家从这里脱颖而出,走进了世界著名有机化学研究机构(如:哈佛大学、Scripps研究所等),有数人在世界级有机合成大师E. J. Corey, K. C. Nicolaou,D. H. R. Barton 等研究小组工作。有十余人获得了洪堡基金。有大批青年学者成为国内有机化学研究的学科骨干和中坚力量,其中有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百人计划入选者20 余人。

实验室作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平台,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港台地区等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与此同时,实验室研究和技术人员也有数十人次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科研与学术交流。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重点课题、自由申请和青年基金课题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百余项。年平均发表学术论文140 余篇, 其中80% 发表在被科学引文索引(SCI-CD)收录的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

实验室拥有50余台技术先进的贵重仪器设备,具代表性的有:INOVA 600、MERCURY-PLUS 400 和300、AVANCE DRX-200 核磁共振波谱仪、APEX II FT-ICR质谱仪、HP 5988 和Trace DSQ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可协作使用的兰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重要仪器有:VG ZAB HS 高分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Bruker ER 200D 顺磁共振波谱仪、Nicolet 170 SX 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仪等。

 

2. 草地农业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十二五”开局之年甘肃省获批的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我省第七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由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院长南志标院士组织实施。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3.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1991年启动建设,1995年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2003年降格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历经成功与挫折,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也奠定了厚实的研究基础。实验室成立近10年以来,始终坚持主要研究方向不动摇,形成特色,在国内外影响日渐突出,业已成为国家西北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最主要核心基地。

生态学科于1987年和2001年两次以优异成绩进入全国重点学科行列,植物学2001年也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已成为本实验室的核心力量。

 

4.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0年8月批准立项建设,2001 年9 月通过教育部验收,并正式对国内外开放,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的首次评估。第一届实验室主任为冯兆东教授、方小敏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李吉均院士。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陈发虎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李吉均院士。

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5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6人、教育部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获得者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7人;博士生导师14人,教授、副教授5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3人,占总人数的74 %。实验室现有客座研究人员35人,均为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实验室现有面积3000多平方米,拥有3200多万元世界一流的仪器设备,其中4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价值2000余万元。

实验室拥有博士点6个,硕士点1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其中自然地理学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3个部级研究中心,即教育部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中心、教育部西部资源与环境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和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设立了实验测试中心,包括:年代学实验室、古地磁与环境磁学实验室、稳定同位素实验室、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和环境化学实验室等5个分支实验室;按照固定研究方向,实验室下设青藏高原与环境效应研究中心、干旱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心、气候变化与模拟研究中心、环境遥感与GIS研究中心、水文水资源研究中心、干旱生态过程研究中心、西部环境污染及其修复研究中心等7个研究中心。

 

5.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于2000年8月17日被教育部正式确认。其前身原国家教委应用磁学开放实验室是1993年12月28日被批准建设的,1996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运行。

实验室所在的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设有国家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国家物理学科基础科学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现在具有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两个学科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实验室被确定为兰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现已形成了凝聚态物理、核物理与核技术、材料物理与化学等学科的有机结合。

实验室现有教授17人,副教授11人,讲师3人,工程师2人,其中1人成为了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 人获得了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人成为了甘肃省高校跨世纪人才,9人成为了兰州大学骨干教师, 流动人员30人,多数为国外专家。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实验室现拥有相对完善的物理和化学制样条件,并新购置了用于薄膜、多层膜、自旋阀和磁电阻存储器的研究的溅射台3台。除了常规的样品处理和性质测试外,实验室还拥有用于结构测量的X-射线衍射仪;用于宏观磁性测量的振动样品磁强计和基于SQUID的磁性测试系统;用于微观磁性测量的穆斯堡尔谱仪和核磁共振波谱仪;用于磁化率和磁导率测量的阻抗分析仪实验室自2002年以来,先后承担了国家973、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重点基金和企业科研开发项目60余项。在磁记录材料物理与技术、材料的微观电磁特性、磁性纳米材料,薄膜和多层膜,以及磁电子学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该校建设了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微观磁性研究实验室,先后培养了一批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多人成为国内外大学的教授、跨世纪人才和百人计划成员。更多的人成为国内外与磁性材料有关的各大公司(如IBM,TDK,Pulse)的科研中坚。

 

6.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以西部代表性自然灾害为研究对象,以西部灾害发展演化过程中的力学机理为核心,研究并解决西部防灾减灾工程中遇到的重大环境力学问题。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沙漠化过程及其风沙环境力学、西部地质灾害防治及其力学机理、西部古遗址保护与加固的力学特性、复杂力学系统的定量研究及仿真等。

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运行机制。通过加强国际、国内学术联系,建立稳定的合作渠道,实现科技资源互补共享。现有固定人员4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其中1人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授13人、副教授14人;客座人员25人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际学者5人,等等。实验室已承担了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的大量相关研究课题,为西部地区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在力学研究进入风沙重大环境课题研究后,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国际学术水平,使其进入国际学术前沿。

 

7.农业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1996年第三轮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评估时通过并命名,2002年又通过第四轮评估。依托单位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院长南志标院士。

学术委员会主任任继周院士,副主任胡自治教授。

实验室主任张自和研究员,副主任王锁民、沈禹颖副研究员。

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8名,其中工程院院士2名、博导14名(兼职2人)、硕导43人(兼职13人)。现有总价值878万元的各种仪器,可保证土-草-畜系统中能量和元素分析、农业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3S技术应用诸领域的研究。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管理原则,以保证学术思想和学术集体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多成果、出人才、出效益。

 

8.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创建于1979年,与敦煌研究院联合共建之后,在1999年成为首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下设敦煌文献研究室、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室、宗教学研究室、佛教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兰州大学资料中心和《敦煌学辑刊》编辑部等机构。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敦煌学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料信息的中心。敦煌学研究所现有研究人员20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5人,讲师编辑5人。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于1984年获得历史文献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获得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并接收国外留学生,拥有较为完善的学科培养体系。开设有敦煌学概论、吐鲁番学概论、国际敦煌学、敦煌文献学、敦煌文献专题、石窟寺艺术概论、敦煌佛教艺术专题、敦煌壁画研究、敦煌佛教图像学、魏晋隋唐史专题、河西史研究、河西佛教史、西北历史地理概论、敦煌西域出土美术品研究等课程。截止2002年,敦煌学研究所共培养出博士生2名,硕士生35人;现有在读博士生19名,硕士生18人;培养日本、韩国、美国留学生达16人,为国内外敦煌学研究培养了高层次人才。

 

9.民族研究基地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成立于1995年7月,重新组建于2000年1月。中心主任杨建新教授。下设西北少数民族研究所、中亚研究所、民族社会学研究所、西北少数民族影视人类学研究所、西北史地编辑部、资料中心等。中心现有专职人员1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6人,8人获博士学位;兼职人员14 人,其中教授、研究员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人,4人获博士学位。主要学术带头人有:杨建新教授、杨恕教授、马曼丽教授、王希隆教授、高永久教授、徐黎丽教授、洲塔教授、切排副教授、武沐副教授等。

 

10.中亚研究所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于1994年,是国内较早建立的专门从事中亚研究的学术机构。该所以维护国家西北边疆和促进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为宗旨,以为国家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建议和培养相关研究人员为主要目标。简单地说,目前中亚所的研究领域包括:中亚问题,新疆稳定,以及国家反恐。由于新疆和中亚的密切关系,研究所在建所初期就把新疆列入了研究领域。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中亚所已经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有水平的学术梯队,承担或正在进行的中亚、反分裂、反恐等方面的课题等。中亚所在中亚、反恐、反分裂问题上的研究成功赢得了学术界的承认和尊重。

自2002年开始,政治与行政学院(中亚研究所)就开始招收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三个方向的硕士生,现已培养100多名硕士生。此外,中亚研究所的主要研究人员还在政治与行政学院招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博士研究生,研究方面主要为中国改革开放史(包括中国外交实践),这为中亚研究所培养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虽然地处西北边陲,但秉承兰州大学“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兰大校训,致力于推进对内创新与对外合作。

 

11.分析测试中心

兰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教育部直属院校中首批利用世行贷款于一九八二年建立的,是集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测试机构。

中心拥有价值250多万美元的进口大、中型精密仪器和价值80多万元人民币的国产分析仪器共31台。实验大楼建筑面积3400M2,有各类工作室70余间,基础配套设施齐全,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工作人员百分九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博士生和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占一半以上。中心第一任主任为著名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陈耀祖教授,现任主任盛芬玲高级工程师。

中心在对外服务的领域内享有自主权,可承接有机物、无机物的结构测定、成份分析及产品质量评价和科研成果鉴定等项目的服务。为了使对外服务提供的检测数据科学、准确、公正,且在作为公证数据时具有法律效力,中心积极申请进行国家计量认证,不断完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1990年12月首次通过甘肃省商检局的认证,成为具有第三方公正地位的化工、矿产品认可实验室,并于1995年12月顺利通过甘肃省商检局的复查评审。1993年1月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成为获得国家认证资格的开放实验室,1999年9月通过计量认证复审,2000年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中心还积极参加社会团体,接受社会监督。目前,中心是国家分析测试协会、甘肃省质检协会、甘肃省商检协会和甘肃省环保协会团体会员。

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大型精密仪器“集中管理、开放使用”的方针,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兰州大学发表的学术论文一半以上使用了本中心提供的数据。中心工作人员发表论文520多篇,其中国际刊物近90多篇,完成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获奖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国家教委及高校科技进步奖3项。此外还为化学、生物、物理和现代物理等系的本科生开设了《近代分析仪器实验》、《晶体结构》、《波谱分析》、《结构化学》、《色谱分析》和《有机结构分析综论》等十多门课程。

 

12.教育部西部资源与环境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13.教育部中子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14.甘肃省西部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5.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20世纪50年代,兰州大学地理系参与了国家防沙治沙研究,但国际水准的研究工作始于80年代中期,当时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与兰州大学合作开展巴丹吉林沙漠形成演化研究,研究工作受到德国基金会和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这一合作研究一直延续至今。期间,正是由于这一活跃的合作研究,促成了兰州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正式校际合作的建立。1999年,德国基金会(DFG)又批准了8项中德合作研究项目,开展巴丹吉林沙漠及其古居延海演化研究。2000年,“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简称中德中心)正式向北京“中德科学中心”申报,2001年获批准并资助中心活动,兰州大学也正式下文成立该中心。中德中心的核心研究人员由兰州大学干旱环境和古气候中心(CAEP)和柏林自由大学中亚生态与多学科中心(EDCA)研究人员组成,吸收国际上从事亚洲中部干旱环境和古气候研究的知名科学家参加。

 

17.农业部牧草与草坪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18.兰州大学社区发展中心

沙漠化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面临的最主要环境问题。沙漠化往往与贫困现象相伴生,形成生态退化与贫困化的恶性循环。社区要改变贫困面貌,获得持续发展,必须首先防治沙漠化。然而,我国沙漠化发生的成因复杂多样,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因此,我国的沙漠化防治一方面必须对沙漠化发生过程和形成机制要有深入认识,对症下药;另一方面,也必须依靠当地社区的努力,与解决社区的生计问题相结合,以期取得长期稳定的效果。如何依靠当地社区力量,打破生态退化与贫困的恶性循环,是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

本项目的目的是探索一条以社区为本的西北干旱沙漠化地区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其基本思路是,在甘肃省河西地区沙漠化最严重、生态问题最突出的民勤县,选择沙漠化过程强烈、贫困问题比较突出的典型社区,通过研究近50年来沙漠化发生的历史过程和原因,分析沙漠化发生发展的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沙漠化防治政策;通过开展退耕还草(林)、种草养畜、封沙育林等参与性社区生态扶贫活动,调整产业结构,促成社区生产方式的转变,建立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培育社区自我发展与管理能力;将沙漠化防治与社区发展行动相结合,鼓励公众参与沙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19.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0年10月25日,由兰州大学批准正式成立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由学校与资源环境学院共同管理,同年获得省建设厅颁发城市规划丙级资质。

2003年12月经兰州大学批准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更名为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年获城市规划乙级证书。

规划院本着资源共享的优势,依靠资源环境学院雄厚的科研势力,容纳多学科的资源优势,已成为兰州大学发展独具潜力的研究院之一,立足甘肃,服务于西部大开发事业。

研究院秉承兰州大学“作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宗旨,发挥高校优势,在保持和加强理论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学科,注重应用研究,在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小城镇规划、工业园区规划、旅游规划和咨询等方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献计献策、作出贡献。

 

20.兰州大学生物技术开发研究室

兰州大学校企共建“生物技术开发实验室”现有1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助教和30名研究生,科研人员总计38人。主要从事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其科研成果将直接服务于社会。“生物技术开发实验室”共有6个研究小组,涉及诸多生物技术领域:

植物分子病理学理论研究小组

工业生物技术研究小组

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小组

保健食品生物技术研究小组

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小组

环境污染治理生物技术研究小组

 

21.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是在甘肃省科技厅领导下、依托兰州大学,联合多学科、多专业组建的甘肃省首批省级重点实验室之一。1999年5月筹建,2002年10月通过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最初的名称为甘肃省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后根据实验室建设和发展需要,2005年8月更名为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机制运行。

该实验室位于兰州大学医学校区。现有科研人员32人,其中高级职称19人,有博士学位者8人。

 

22.医学实验中心

医学实验中心现有各类人员39人(不含兼职人员),高级4人、中级18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10人。学科队伍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也有中青年专家和极具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在医学实验中心的服务、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专业技术队伍中,入选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各1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人,甘肃青年科技奖1人,甘肃省实验动物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人,学校“三育人”先进个人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

医学实验中心现有实验室建筑面积12000余m2,大型、精密科研实验仪器100多台(件)、总值3500万元。现设有细胞分子生物学中心、电镜室、实验动物中心、动物实验中心(GLP实验室)、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和医学实验动物学教研室等6个服务、科研和教学机构,并依托建有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和甘肃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实验室两个省级实验室。

 

23.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

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自2005年开始筹建,2006年4月12日正式建成,2007年1月1日并网使用。SACOL位于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海拔1961米的萃英山顶(35.946N,104.137E),占地约120亩,拥有国际上最先进、西北地区最齐全的精密气候观测仪器,包括:激光雷达、微波辐射仪、全天空成像仪、边界层气象要素、地表辐射、太阳宽带辐射、太阳窄带辐射、太阳多波段光谱辐射、三维超声速风速通量仪、大孔径闪烁仪、土壤温度、湿度、降水量、大气质量成分监测系统、多波段太阳光度计、黑碳仪、积分浊度仪、空气动力学直径粒子谱仪及风云气象卫星、EOS/MODIS数据数字视频广播接收系统等,总价值1000多万元。

SACOL是国内第一个在高校建立的研究型气候观测平台,目前承担国家973项目“北方干旱与人类适应”第一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海外或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涵盖气候、生态、水文、遥感和社会学等领域,在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工业及城市污染、区域能量和水分循环及沙尘暴等方面开展研究,为我国西北干旱化趋势预测、评估和对策研究提供观测依据,同时也为“有序人类”活动的开展及生态效益评估提供实验平台。SACOL已被批准加入了CEOP项目、AERONET(Aerosol Robotic Network)和MPLNET(Micro-Pulse Lidar Network)等国际观测网。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图片文章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
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怀化商校
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怀化商校 ……
牛津大学
牛津大学 &……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英……
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是英国以及全世界最顶尖……
印度理工学院
印度理工学院,英语名称:IIT,IndianIn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