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科学—综合门户网
教材 放眼全球 国际常识 古往今来 天下兴亡 中外秘史 社会万象 无声激战 中外典故 防止陷阱 少儿天地 声明
公益 贤明首脑 科学巨匠 历史巨人 教育名师 清官贤能 民族英雄 百业之星 能工巧匠 慈善天使 俊男美女 公敌
范文 百科知识 科学大观 天下风情 看看世界 百家争鸣 知识问答 优秀读物 高效政府 富美城乡 社会文明 咨询
会员 国际网页 国际联盟 本网业务 各地标志 优服行业 良心食品 医疗保健 生存秘笈 友情天下 联系我们 投稿
kesioncms

栏目中心

您当前位置:能力科学网 >> 世界文化 >> 各类范文 >> 新闻类 >> 浏览文章

新闻稿写作与采访技巧

2011/6/23 12:27:43 本站原创 佚名 【字体: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的种类很多,今天只介绍使用频率最高的消息和通讯,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新闻稿(消息)与通讯稿(采访稿)。

 

 消息        

 

消息,就是新闻。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校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老师学生)最关心的事实。

 

一、消息特点:

 

1 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2 内容新鲜,有价值。

 

3 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4 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二、消息的种类(一般把消息概括为四类)

 

1.动态消息动态消息是迅速而准确地报道新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重要的活动和各项建设中最新出现的新情况、新动态、新成就、新问题的一种文体。它是报纸上使用最多的一类。如《我国多种应用卫星齐头发》(光明日报) 1993年5月13日)。

 

2.典型消息典型消息也叫经验消息,它是对一些具体部门、单位、行业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集中报道的一种文体。这种消息是在介绍经验、做法之后,总结经验,揭示规律,以达到以点带面,推动工作的目的。如《一切依靠群众自己的创造——首钢十年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人民日报》)1988年12月26日)。

 

3.综合消息综合消息是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单位、各具特色、性质相同的事实综合在一起,并体现一个主题的报道。它的特点是在综合、概括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见解,揭示规律。如《滥砍树木南亚三国水灾仍频,亡羊补牢印北方帮助员植树》(《光明日报》1993年7月25日)。

 

4.述评消息又称“记者述评”、“新闻述评”。是一种兼有消息与评论作用的新闻。它是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穿插评论或抒发感慨,从而分析说明所报道事实的本质和意义。它的特点是边叙边评,要求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针对事实进行评说,要观点正确,评论得当。如《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辽宁日报》1979年5月)。

 

三、消息的写法:

 

1.标题

 

 (1)多行标题。

 

 (2)单行标题。如“***接受《朝日新闻》社长采访”

 

消息的标题,力求言简意明,平易亲切,准确新颖,富有吸引力。采用哪种标题,要酌情而定。

 

2.导语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平常所说的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原因就在于此。

 

 标题与导语常采用以下几种写法:

 

 (1)一语破的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又比如济南全运会,就可以用“刘翔又夺冠了!”)

 

 (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4)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5)拟人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

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报纸是纸,绝不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

 

 (6)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7)速写勾画法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8)巧用背景法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9)古诗名句法

 

如果避开花哨之嫌,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点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1987年1月9日湖南日报刊登了一篇《我省旅游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导语就颇具文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

 

 (10)抑扬顿挫法

 

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美联社1979年3月28日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11)特写镜头法

 

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

湖北日报1981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很感人"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12)曲径通幽法

 

新闻导语要做到尺水兴波、文短味长,曲折迂回地表达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手法。汉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我国选手的意外受挫成了国内外舆论的焦点,且看法新社的消息导语:"统治世界乒坛数十年的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今天在这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失败,这一严重挫折使中国人感到十分沮丧。今天,乒乓球赛新闻层出不穷,倒霉的不仅限于中国人。但是,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天将作为黑色的星期四而永远留在记忆中。"

 

 (13)一张一弛法

 

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一张一弛法"。

"天下做女人的,谁不想当个健康孩子的母亲!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在我国,每出生1000名婴孩中,就有13个是缺陷儿,使得不知有多少这种孩子的妈妈为此泪水涟涟,痛心疾首。"1988年6月26日解放军报的这条消息导语,从他*的美好愿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极大,写来深具人情味。

 

 (14)小中见大法

 

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写起,由小到大,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1957年11月17日,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刷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记录,震动国际田径界。美联社迅速发出消息:"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联系起来,这"小中见大"的功夫了得。

 

 (15)先声夺人法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短短一段文字,能够做到开门"闻声",以"声"导人,当然就会产生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南方日报1986年3月8日发的一条报告会消息,导语就写得格外"热闹":"'精彩,实在精彩!''听到李国桥不惜冒着危险在自己身上做抗疟试验时,我周围的不少人流泪了。''你有没有注意,梁启圣老师讲他10多年来用自己的工资抚养黎、苗族学生那一段时,就被6次掌声所打断。'这是昨天上午省先模报告团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做首场报告以后,记者在人群中听到的议论。"

 

 (16)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17)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18)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

 

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19)化整为零法

 

聪明的记者对新闻导语总是字字斟酌,稍长一点的,就来个化"整"为"零",分段叙述,绝不一开头就扔给读者一块"铁板"。

1981年,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在中国开拍,美联社电讯稿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尽管马可·波罗在他那部写于13世纪的名著中并没有提到长城,但是,美国、意大利、中国合拍的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仍从长城开拍。(另起一段)昨天晚上,该片宣传负责人恰克·潘恩特说,这部拍摄费高达2200万美元的电视片是西方在中国实地拍摄的第一部艺术片。一则导语,两个自然段,有声有色,有主有次,读起来方便、自然、舒服。

 

3.主体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写主体要注意如下几点:

 

 (1)主干突出。消息的主体是主干,典型材料要用在主干上。

 

 (2)内容充实。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其内容必须具体、充实,这样才有说服力。

 

 (3)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4.背景

背景是指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是为充实内容,烘托和突出主题服务的背景既可在主体部分出现,也可在导语或结尾部分出现,位置不固定。

 

5.结语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消息的结尾方式有小结式、评论式、希望式等。有的消息,事实写完,文章就止住了,结尾就在事实之中。

 

记者须知——消息的写作

 

 () 什么是消息:

消息是一种新闻体裁,是以最简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形式。消息是一种最快捷、最简便地报道新闻的体裁,在写作中必须做到用事实说话,把最重要、最精彩的东西放在最前面交代。要交代必要的新闻背景,要交代新闻来源,文字要朴实简洁。

 

 () 什么是消息的导语:

所谓导语,就是消息的开头,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它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把全文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处,以引起读者注意,吸引他们看下面的内容。导语分为全型导语和微型导语。全型导语即新闻六要素俱全的导语,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等基本要素俱全。微型导语被称为部分要素导语,即在导语中只须突出2-3个最新鲜、最重要的要素,而不必六要素俱全。对比全型导语,微型导语由于突出的要素少而精,读者可一目了然,一下子抓住报道的重点与实质。

 

 () 导语的作用:

1、点明消息的主题。消息的主题即消息的中心意思或核心事实,是消息的纲。导语的关键在于“导”字,即引导、诱导读者读完全篇。所以导语要想方设法用新颖、巧妙的写法,概括或引出报道主题。

 

2、引人入胜,激起读者的新闻欲。

 

3、给全篇确定写作范围和内容。消息写作要求中心突出,一则消息重点报道一件新闻事实或一个有意义的社会生活现象,不求面面俱到。一般说来,消息的主体部分只交代导语部分点明的或与导语部分相关联的重要新闻事实,而将与此无关的内容舍去。

 

 () 六种不同形式导语的写作:

 

1、叙述式导语。采取叙述的方法,简略交代新闻事实的概况,或概括交代全篇消息的中心内容,或摘要介绍全文的要点,简明扼要地反映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这样的导语称为叙述式导语。例:河北省巨鹿育红小学四(3)班今天开展了一次“给教室做‘美容’”活动,使教室换了新面貌。

 

2、描写式导语。在导语中运用描写的方法,对消息中所报道的主要新闻事实,或事实地某个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的描述,给受众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感,以吸引读者往下看。例:“活螃蟹!活螃蟹!”一个身材魁梧,穿着蓝色上衣的农民吆喝着招徕顾客。他身旁是一个身穿灰色衣服的农民,蹲在一个大玉米包后面大声叫卖:“新鲜玉米!买新鲜玉米!”紧挨着卖玉米的,是卖栗子的,卖香梨的……

写描写式导语应注意:第一,描写式导语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即被报道的新闻事实本身,必须具有比较强的动感或生动斑斓的色彩。第二,描写必须简洁明快,以少胜多。多数采用白描手法。第三,要巧妙地把描写与叙述结合起来,使形象化的事实与消息所报道的主题融为一体。仅靠描绘性文字不可能把新闻信息准确表达,必须依靠叙述性文字的揭示。第四,描写应该真实、准确,实事求是,不能为求得生动形象而随意美化现场,拔高事实,更不能无中生有。

 

3、评论式导语。在导语中采取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进行恰如其分的评论,突出新闻事实中所包含的重要意义。例:相隔了8年,北京的五环梦终于结出了美丽的花朵;相隔了8年,参加过北京两次申奥的人士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触。千言万语归一句:北京申奥成功靠的是实力。

写评论式导语时应注意:第一,要评得入情入理,一语中的,恰如其分,切忌夸大拔高,切忌泛泛而谈。第二,要言简意明,干净利落。

 

4、设问式导语。在导语中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然后再用事实加以回答,或者不在导语中马上回答,移到主体部分再作回答。例:根据哈尔滨石油公司反映:目前全市私人有轻便摩托车五千三百多辆,而上半年到石油公司来买汽油的还不到七十户。那么,天天在大街上跑的五千多辆“轻骑”都烧谁的油呢?石油供应部门的同志说:“这么多车都在喝公家的油。”

提问时应注意:第一,提问要简洁明快,疑问句最好只用一句话就把问题提出来。第二,同一则提问式导语中,提的问题不宜过多。第三,提的问题要与读者的知识水平相符,既不要太偏太难,也不要太简单。第四,在交代提问根据的时候,文字应简洁有力。第五,对问题的回答应尽量提前,力求读者尽快知道结果。

 

5、说明式导语。采用简洁通畅的文字,不带“褒贬”的中性词汇,对某一事物的性状、特征、基本概貌进行介绍、解释和说明。例:骆驼,力气大,耐力强,能多拉重驮,具有很强的运输能力。在这些方面,只有一米左右高的小毛驴当然比不过。但是在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的畜力运输社,却发生了小毛驴胜过大骆驼的奇闻。

 

使用说明式导语应注意:说明性文字要简洁、准确,不能单纯卖弄知识。

 

6、引语式导语。直接或间接引用某人有代表性的重要言论构成的导语,使用引语比直接叙述更为生动。例:“今天你们刻苦锻炼,8年之后你们就会在奥运会上勇夺金牌。”这是2000年《小学生天地》“我爱北京”夏令营的开营仪式上,北京奥申委主任给小营员们的鼓励。

使用引用式导语时应注意:第一,引语必须具有权威性、代表性。第二,引语要符合实际,实事求是,不能胡编滥造。第三,引语要有生活气息,具有生动性。

 

 () 消息的主体和结尾:

消息的结构可分为导语、主体和结尾三部分。主体是整篇消息的展开部分,把导语没有交代完全的地方再充分展开说清楚。结尾是全文收尾,意在总结全篇,加深印象,激活联想。那么怎样安排采访得到的材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呢,一般来说有三种方式。

 

1、金字塔式结构。按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好处是保持新闻完整性,不足之处是新闻的高潮在后面,读者往往看完整篇报道才能明白全部经过。

 

2、倒金字塔式结构。特点是把新闻的重头戏,也就是最重要、最精彩、最新鲜的新闻事实放在最前面,各段重要程度依次递减。

 

3、混合式结构。把倒金字塔结构和金字塔结构混合,在新闻开头按倒金字塔结构将最重要的事实材料放在导语里,后面的展开部分即消息的主体部分则按金字塔结构的模式依事件发展顺序来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图片文章
新闻稿写作小贴士
为企业撰写新闻稿是公关人的必……
黄灿然:作家才能是环境限制不了的
    南都周刊:德国汉……
学会阅读与思考——访赵晓力老师
  赵晓力老师是学生眼中极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