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科学—综合门户网
教材 放眼全球 国际常识 古往今来 天下兴亡 中外秘史 社会万象 无声激战 中外典故 防止陷阱 少儿天地 声明
公益 贤明首脑 科学巨匠 历史巨人 教育名师 清官贤能 民族英雄 百业之星 能工巧匠 慈善天使 俊男美女 公敌
范文 百科知识 科学大观 天下风情 看看世界 百家争鸣 知识问答 优秀读物 高效政府 富美城乡 社会文明 咨询
会员 国际网页 国际联盟 本网业务 各地标志 优服行业 良心食品 医疗保健 生存秘笈 友情天下 联系我们 投稿
kesioncms

栏目中心

您当前位置:能力科学网 >> 世界文化 >> 百科知识 >> 军事体育 >> 浏览文章

战列舰

2011/4/1 23:10:37 本站原创 佚名 【字体:

战列舰

战列舰(Battleship,或又称为战斗舰,战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的防护力为主要诉求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由于这种军舰自1860年代开始发展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末期逐渐式微为止,一直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因此在过去又曾经一度被称为主力舰,但由于近代以来战列舰的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再也不是舰队中的主力,因此这样的称呼方式也相对失去了意义

   目录

战列舰简介

发展简史

风帆时代

铁甲舰

前无畏型战列舰

无畏舰

超无畏级战列舰

条约时代

战列舰在二战中的运用

  1. 诺曼底登陆

超级战列舰

名称由来

中国海军关于战列舰的发展

  1. 北洋海军
  2. 南洋水师
  3. 福建水师

战列舰简介

发展简史

风帆时代

铁甲舰

前无畏型战列舰

无畏舰

超无畏级战列舰

条约时代

  1. 战列舰在二战中的运用
    1. 诺曼底登陆
  2. 超级战列舰
  3. 名称由来
  4. 中国海军关于战列舰的发展
    1. 北洋海军
    2. 南洋水师
    3. 福建水师

展开

  

  战列舰

  

编辑本段战列舰简介

  战列舰(Battleship),又称为战斗舰、主力舰,是一种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战斗武器的大型水面战斗舰艇。由于战列舰上装备有威力巨大的大口径舰炮和厚重装甲,具有强大攻击力和防护力,所以,战列舰曾经是海军编队的战斗核心,是水面战斗舰艇编队主力。由于这种军舰自1860年代开始发展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为止,一直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因此在过去一度被称为主力舰,但由于二战以后战列舰的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核潜艇所取代,再也不是舰队中的主力,因此这样的称呼方式也相对失去了意义。

  战列舰曾经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最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20世纪60年代,除美国的“衣阿华”级 外,各国海军的战列舰基本退役或者除名而退出历史舞台。“衣阿华”级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仍从事对陆上炮击作战。此后,该级舰于1981年—1988年从预备役重新启用并进行现代化改装,装备了“战斧”巡航导弹和“鱼叉”反舰导弹后,一时又成为水面打击部队的核心,并有两艘舰参加了海湾战争。20世纪90年代(最晚至1998年),全部战列舰均宣布退役。除作为纪念舰保存下来的意外,战列舰的影子全部消失了。

编辑本段发展简史

  战列舰是19世纪6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军的主力军舰舰种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 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最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具有吨位大、火力强、装甲厚、航程远等特点。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

编辑本段风帆时代

  

  战列舰

世界最古老之现役军舰,英国皇家海军胜利号

“战列舰”一词的英文原文为Battleship,直译为“战斗舰”。这个名字起源于帆船时代的“战列线战斗舰”(Main Line of Battle Ships)。战列舰名称是随着1655-1667年英国——荷兰战争中海军战术的改变而出现的。当时海战方式为交战双方的舰队在海战中各自排成单列纵队的战列线,进行同向异舷或异向同舷的舷侧方向火炮对射。凡是其规模足够大,可以参加此种战斗的舰船均被称作战列舰(Ships of the Line)。1638年建成的英舰“海上君王”号便是这种战舰的第一艘,它有3层舷炮甲板,102门火炮。这时的战列舰都是木制的帆船。

  17世纪70年代後,英国海军按照以下标准对舰船进行分类:

  一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100门以上,定员875人以上,排水量2500-3500吨。代表性舰船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海军上将的旗舰“胜利”号。

  二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90-98门,定员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吨以上。

  三级舰——二至三层炮甲板,火炮64-80门,定员490-720人左右,排水量1300-2000吨。这是英国海军中数量最多的主力舰只。

  四级舰——两层炮甲板,火炮50-56门,定员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吨以上。

  上述四级舰均被称为战列舰。规模在此之下的舰船被归类为护卫舰(Frigate)、巡航舰(Corvette)和单桅纵帆船(Sloop)。

  此时的战列舰基本上全为木材建造,有时在水线以下包裹铜皮。动力为风帆,武器为前膛火炮,发射用于摧毁船体的圆形弹丸、杀伤人员的霰弹以及破坏帆具的链弹。

编辑本段铁甲舰

  19世纪中叶之后,随着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的发展,风帆动力战列舰逐渐让位给蒸汽动力战列舰,战列舰进入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钢铁军舰时代。1849年,法国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机为辅助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成为海军蒸汽动力战列舰的先驱。它装有蒸汽机为主动力,但仍挂有作为辅助动力的风帆。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奠定了蒸汽装甲战列舰在近代海军舰队中举足轻重的统治地位。1859年,法国建造了排水量5630吨的“光荣”号(Gloire)战列舰。1860年,英国建造了排水量9137吨的“勇士”号(HMS Warrior)战列舰。这两艘军舰外面包覆铁质装甲,被视作世界上最初的两艘蒸汽装甲舰。“勇士”号也挂有辅助的风帆,战舰上的风帆直到20年后才逐渐消失。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北方海军的小型装甲炮舰“莫尼特”号(USS Monitor)首次采用了封闭的回旋式炮塔。它与南方邦联海军的“弗吉尼亚”号装甲舰(CSS Virginia)之间发生了首次近代意义上的海上炮战——1862年的汉普敦海战。

  

  战列舰

美国的铁甲舰

1862年,法国建造了第一艘装有旋转炮塔的战列舰“阿尔贝王子”号,由于炮塔式舰炮可向任何方向,排成一线纵队的战列战术似乎过时了,所以在一段时期里装甲舰的称谓取代了战列舰。

  1873年,法国建成“蹂躏”号战列舰,该舰已废除使用风帆的传统,成为世界海军史上第一艘纯蒸汽动力战列舰。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各海军强国的蒸汽装甲战列舰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蒸汽机不仅为军舰提供了推进动力,而且蒸汽还被用于操纵舵系统、锚泊系统、转动装甲炮塔系统、装填弹药、抽水及升降舰载小艇等。大型蒸汽装甲战列舰的排水量达到8000至9000吨,推进功率达到6000至8000匹马力。这时的战列舰在主甲板的中央轴线上或者舰体两侧装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转的装甲炮塔,舰炮也都普遍采用了螺旋膛线,攻击力进一步增强。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被称作“铁甲舰”(Ironclad),清朝北洋水师的定远号镇远号铁甲舰(定远级铁甲舰)可以称作是这一时期的战列舰代表。

  中日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的教训使战列舰在防护重点上有所调整,司令塔、炮塔和侧舷水线部位是战列舰装甲最厚重的地方。

编辑本段前无畏型战列舰

  

  战列舰

Royal Sovereign

1892年,英国人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全钢质舰体的战列舰——“君权”号(HMS Royal Sovereign)(君权级战列舰),该舰随后成为各国战列舰设计的样板。它采用4门双联装主炮,以前后各配置一个炮塔的方式安装在舰身纵轴线上,加强了副炮群的数量及射角分配,能将所有火力集中于侧舷,战列舰的称谓名称又恢复了。此后,战列舰普遍采用钢质舰体,满载排水量可达到12000吨,采用螺旋膛线的主炮口径达到300至350毫米,舰体防护装甲的厚度达到230至450毫米,航速为16至18节。此时,舰炮威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等,成为各国公认的建造战列舰的四大要素。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俄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国的海军纷纷建造或进口大批战列舰。战列舰已经成为海军强国实力的象征。

  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装备两种口径的主炮,一级主炮布置在舰体纵向中轴线上,用于对抗敌方主力舰,二级主炮布置在舰体两侧,用于对抗巡洋舰及轻型军舰。动力多采用往复式蒸汽机。

编辑本段无畏舰

  1906年,

  

  战列舰

  

一种全新的战列舰出现了。无畏舰(Dreadnaught)的名字来源于英国海军的无畏号战列舰(HMS Dreadnaught)。它采用了统一口径的重型火炮,以及高功率的蒸汽轮机。其设计实现了意大利著名工程师库尼贝迪上校的构想,无畏号标准排水量17,900吨,航速21节,装备有五座双联装305毫米主炮,24门76毫米副炮,5具水下鱼雷发射器,这比当时其它最大的装甲舰的火力还要强1倍以上;两舷,炮塔和指挥塔的装甲厚达280毫米。无畏号的下水,加快了各国海军的竞争。德国的拿骚级战列舰、美国的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纷纷采用无畏号的标准;

  

  战列舰

  

意大利的但丁·阿利格伊切里号战列舰以及奥匈帝国的联合力量级战列舰革命性使用布置在舰体纵向中轴线上三联装主炮炮塔。此类战列舰被统一命名为“无畏舰”。其特征可以概括为:统一口径的主炮(通常口径为11至13.5英寸),主炮塔布置于舰艏和舰艉,以及交错布置于舰身舯部。排水量大多为20,000吨以上,一般使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航速超过19节。这一时期,英国和德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海军军备竞赛。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共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73艘,德国则有52艘。

编辑本段超无畏级战列舰

  随着战列舰的主炮口径增加到13.5~15英寸

  

  战列舰

  

,火炮有效射程不断增大,主炮炮塔都布置在舰体水平纵向中轴线上,减少或取消舯部的主炮塔,排水量增加到25,000吨以上,这种无畏战列舰通常被称为“超级无畏舰”,日本称为“超弩级战舰”。英国的猎户座级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德国的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美国的内华达级战列舰、日本的扶桑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都可以视为典型的超级无畏舰(Post-Dreadnaught)。

  

  战列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6年,英德两国海军之间爆发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战——日德兰海战。成为战列舰主宰海洋的“大舰巨炮制胜主义”理论历史顶点。根据这次海战的教训,主要的海军国家改进了无畏舰的设计。主要改进措施包括:增大主炮口径,改进炮塔、火药库等部位的防护;采取重点防护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装甲,减少或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装甲;重视水平防护、以及水线以下对鱼雷的防护。这种无畏型战列舰通常被称为“后日德兰型战列舰”(Post-Jutland Battleship)。例如英国建造的纳尔逊级战列舰

编辑本段条约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及同盟国的失败告终。根据1918年的停战协定,德国公海舰队协约国投降,并集中在英国北部奥克尼群岛斯卡帕湾,等待作为战争赔偿分配给战胜国。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军舰在1919年6月21日被德国水兵凿沉。

  在战争期间,各海军强国都设计了规模和火力更强大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上升到16至18英寸。由于战列舰的建造和维护费用极其高昂,这种耗费高昂的军备竞赛在战争结束后显然不再是必需的了。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吨位(35,000吨)和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并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吨位比例为10:10:6:3.5:3.5。1930年签订的《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伦敦海军条约)对此进行了补充规定。

  

  战列舰

战列舰主炮

从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间被称为“海军假日”时代(Navy Holiday),各国的大型战列舰建造计划都被终止或取消,代之以对已有的战列舰的进行更新和改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列舰共有7艘,全部搭载16英寸左右主炮,分别是美国的科罗拉多级(3艘,科罗拉多号、西弗吉尼亚号、马里兰号)、日本的长门级(2艘,长门号、陆奥号)、英国的纳尔逊级(2艘,纳尔逊号、罗德尼号),被海军人士称为"Big Seven"(七巨头)。

编辑本段战列舰在二战中的运用

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登陆战役,是20世纪最大的登陆战役,也是战争史上最有影响的登陆战役之一。盟军先后调集了36个师,总兵力达288万人,其中陆军有153万人,相当于20世纪末美国的全部军队。从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百万军队,17万辆车辆,60万吨各类补给品,成功地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到7月24日,战争双方约有24万人被歼灭,其中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至8月底,盟军一共消灭或重创德军40个师,德军的3名元帅和1名集团军司令先后被撤职或离职,击毙和俘虏德军集团军司令、军长、师长等高级将领20人,缴获和摧毁德军的各种火炮3000多门,摧毁战车1000多辆。德军损失飞机3500架,坦克1.3万辆,各种车辆2万辆,人员40万。诺曼底登陆成功,美英军队重返欧洲大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编辑本段超级战列舰

  

  战列舰

美国海军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

1936年12月31日,《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作废,各海军强国重新开始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英国建造了五艘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并计划建造狮级战列舰美国海军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四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并计划建造蒙大拿级战列舰意大利海军建造了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法国海军建造了三艘黎塞留级战列舰并计划再建造1艘改型舰和四艘更强的阿尔萨斯级,

  

  战列舰

日本海军“大和”号战列舰

德国海军建造了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并开工了2艘H级舰并计划建造兴登堡级战列舰,日本海军建成了两艘大和级战列舰,即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大和”和“武藏”号战列舰,另有一艘信浓号中途改建为航母,计划建造两艘超大和型。与历史上的战列舰相比,它们的火力、防御力和速度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在主炮火力上,除了乔治五世级为14英寸外,其余均达到15-16英寸以上,大和级战列舰甚至装备了18英寸主炮,同时联装炮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大部分战列舰均采用三联装主炮,英国的乔治五世级和法国的黎塞留级还采用了四联装主炮;炮塔布置也有所调整,大部分战列舰采用前二后一的布置方式,只有英国的纳尔逊级和法国的黎塞留级采用了主炮前置设计,将前向正面火力发挥到了极致;这个时期主炮炮弹重量也有所提升,除乔治五世级外,一般主炮炮弹重量可达800-1200公斤。除了主炮外,一般战列舰还装备多门口径在127-155mm的副炮作为补充。为了对付新兴的航空兵器的威胁,新建造的战列舰大大提升了防空火力,普遍装备了多门76-127mm高射炮,同时还有大量的20-40

  

  战列舰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是典型条约战列舰

mm单装或联装小口径速射炮作为近距拦射火力。在二战中大部分战列舰都装备了雷达,用于改善观测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英国的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美国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和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意大利海军的维内托级战列舰,法国海军的黎塞留级战列舰等舰公开在名义上都属于“条约时代的战列舰”。在设计或建造过程中还是受到条约的约束或影响。

  这一时期,由于航空母舰和潜艇成为海军作战的主要舰种,战列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逐渐沦为次等的海军主力舰。在大西洋战场,英国海军围绕德国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和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展开了大规模的围剿行动。其余的时间里,盟国的战列舰主要从事护航任务。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英国和美国的旧战列舰曾经担任炮轰岸上目标的任务。

  在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的8艘旧式战列舰大多在珍珠港事件中受到损失,其中打捞起来的6艘在本国修理后,担负起支援两栖作战轰击岸上目标的任务。而新建造的高速战列舰则担任航空母舰特混编队的舰队警戒(尤其是防空警戒和雷达哨舰)任务,在1944年马里亚纳海战中这种部署首次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的战列舰队在1944年莱特湾海战的苏里高海峡夜战中,与日本战列舰队展开了历史上最后一次战列舰炮战,击沉了日本海军两艘扶桑级战列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代表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订了投降文件。战列舰在海军中的光荣生涯达到了顶峰,以及终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战列舰纷纷作为废钢铁出售给私人公司拆毁,或作为靶舰和武器试验平台遭到摧毁。美国海军曾将依阿华级战列舰投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随后将其退役封存。

  1980年代,美国对4艘已退役的“依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加装各种新型雷达,导弹,防空,电子对抗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重新编入现役,分别部署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独立进行海上作战,支援登陆和攻击岸上目标等任务。在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中,美军曾使用其中的“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对伊拉克目标进行炮击和发射巡航导弹。但在此后的1993年,美国的4艘战列舰又再次退出现役,“战列舰”这一级别也正式从美国海军现役舰船分类中撤消。

  目前,世界各国只有美国的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两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和北卡罗来纳号得克萨斯号战列舰,以及日本的三笠号前无畏型战列舰作为浮动博物馆得到永久保存。 其中密苏里号战列舰常年停泊于美国夏威夷珍珠港,作为战争纪念地供游人参观。

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战列舰是一种装备有大口径火炮和超厚防护装甲的大型水面战舰。早在17世纪中叶,海上就已出现了三桅风帆战舰,它的船体为木质,排水量增加到4000吨一5000吨;火炮甲板最多有3层,能装100多门火炮。这种战舰在海战中彻底改变了过去接舷战斗的战术,主要采用多艘舰列成单纵队战列线进行炮战,由此而得名“战列舰”。1859年,世界上第一艘带蒸汽动力的木壳战列舰“光荣”号在法国下水。翌年,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动力的铁壳战列舰加入英国皇家海军现役。19世纪后半叶,战列舰普遍采用铸铁装甲,满载排水量达1万吨一1.2万吨,航速16节一17节,主炮口径由200毫米增至300毫米一350毫米,舰体防护装甲厚度达230毫米一450毫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次海战中,战列舰充分显示了大舰巨炮的优势,因而成为各国海军竞相发展的重点。

  20世纪30年代后期,战列舰的发展达到顶峰。这个时期建造的战列舰,如日本的“大和”号和“武藏”号,排水量已达七万余吨,3座三联装主炮的口径为460毫米,航速27节;装甲厚度也大体与主炮口径相同,并加强了水下防护,以抵御鱼雷的进攻,大舰巨炮的特点更加明显。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战列舰一直是各海上强国的舰队主力舰和核心力量,占据着海上霸主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母舰的迅速崛起和舰载航空兵的成功应用,逐渐动摇了战列舰的霸主地位。尤其是珍珠港事件中,美国8艘战列舰非沉即伤,从此战列舰一蹶不振,表明其称雄海上的时代已经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均不再建造战列舰,舰队中的战列舰也纷纷退出现役;一时间,战列舰几乎销声匿迹。

  二战之后,少量的战列舰时有参加海上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但所起的作用并不显著。进入80年代,美国海军决定对世界上仅存的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予以“重新输血”。重点是加强反潜、防空能力,提高通信和电子设备的现代化水平,改善舰员的生活条件。经过改装后的“衣阿华”级战列舰担负的主要使命是:协同战列舰编队作战;或单独进行海上作战;或支援两栖部队的登陆作战;或在发生危机的地区炫耀武力。

  1991年1月17日,美“衣阿华”级战列舰“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率先向巴格达市中心及其附近的军事通信中心和防御设施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2月7日,两舰又使用406&127;毫米主炮向伊军炮兵阵地进行了猛烈的轰击。战列舰尽管吨位大、火力强、装甲厚,但它存在目标大、易遭攻击、防空反潜能力较差等不足,因而极易成为对方导弹攻击的活靶子。为此,战后不久,建立殊功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仍然被迫退出海战舞台。

  “战列舰”这个名称的由来,应该是因为古代欧洲的大型战舰(当然是帆船)在作战时,一般都要排成一列,以便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侧舷主炮的威力。因此名曰“战列”舰。

编辑本段中国海军关于战列舰的发展

北洋海军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主力舰队为定远舰、镇远舰、来远舰、经远舰、致远舰、靖远舰、济远舰、平远舰、超勇舰、扬威舰、镇东舰、镇西舰、镇南舰、镇北舰、镇中舰和镇边舰。

南洋水师

  南洋水师的军舰主要来自江南制造局生产的军舰,和借调的福建船政军舰,后来又外购了几艘军舰,1884年,由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荃奏请清廷,委任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统领南洋军舰,南洋水师初具规模。至甲午战争爆发时,其实力仅次于北洋水师。1888 年(光绪十四年)清政府编成北洋海军时,将广东、福建、台湾、上海的军舰划归南洋大臣统辖,称南洋水师。仅有镜清、南琛等中小型舰船八艘。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在威海工(今山东威海市)覆没后,南洋水师分编为长江舰队和远洋舰队。

福建水师

  清末设立福建船政后,随着福建船政制造厂和船政学堂的不断发展,马江附近的军港设施日益健全、船政制造的军舰和培训出的海军人才也渐成规模,清同治五年(1866),清政府命沈葆桢总理船政事务,统管造船厂和前后学堂、水师营。在连续建造3艘军舰后,经船政大臣沈葆祯奏请批准,将福建船政的军舰编成舰队,设轮船统领统一管理,首任轮船统领由原福建水师提督李成谋担任(福建水师与福建船政水师并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指的是福建省的旧式水师,就如同安徽水师、江南水师等),并制定《轮船训练章程》12条。同治十三年(1874),福州船政局拥有的舰船已初具规模,有万年青、湄云、福星、伏波、安澜、镇海、扬武巡洋舰、飞云、超武舰靖远舰、振威舰、济安、永保、琛航、大雅等15艘,又从国外购得海东云、长胜、建威3舰,共有17艘军舰。经过数年发展后,至第三任轮船统领彭楚汉时,清廷为加强台海防务,于1879年7月4日颁上谕,清政府诏令闽局轮船先行练成一军,福建水师宣布成立。到中法战争前,福建船政水师已经成为中国吨位最大的一支舰队。在1884年8月22日爆发的马江海战中,船政水师几乎全军覆没,从此再未能恢复往日气象。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