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会同
稻花香里说会同
(文章作者: 杨云浩)
炎帝神农不但以尝百草而成为了药王,而且是农耕稻作的始祖。
在会同民间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关于农耕稻作的传说、习俗、谚语。笔
者今年64岁(其中6年在城镇求学,也常受派遣支农),一直生活、
工作在农村,对农耕稻作有直接和间接的认识。
传说是狗到野外活动时,身上、尾巴上的毛把稻种带来的。所以
,至今民间还有俗话说:“猫来穷,狗来富。”如果谁家不明原因地
来一只狗,被认为是家庭将要致富的吉兆。甚至给人取外号也戏称为
“来富”,喻人以狗而不直接叫狗。许多投师学艺而出师的工匠,如
石匠、木匠、药匠等是不许吃狗肉的。有些老年人的手杖头上也雕削
成一个狗头的形状。给小孩子用手工缝制的帽子上都做着两只狗耳朵
,给帽子系一个小铃铛,叫“狗响铃”。这些都体现出对狗的崇拜。
因为粮食来之不易,人们对谷米饭食特别珍惜,说是珍惜谷米的
才有饭吃,糟蹋谷米的人该饿。传说,不把谷米要紧的人要遭雷打。
所以在会同民间,不谙世事的小孩掉出饭粒,大人们就警告小孩:“
要响轰轰(指雷声)的哩!”小孩如果打破了碗,倒还说“打发,打
发,”好像是应该的。农家养鸡养猪似乎主要目的不在吃肉吃蛋,而
是为了让禽畜收拾小孩掉落的饭食、一家人的剩饭残羹、淘米水、涮
锅洗碗水、谷糠米屑、酒糟、豆腐渣之类,以期没有丝毫的浪费,做
到物尽其用。近年来有些乡下老年人有条件进城来住,说很不习惯,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痛惜剩饭残羹作为垃圾倒掉。
传说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以身作则爱惜谷米,竟然把掉落在茅
坑板上的饭粒捡起来吃了,他的这种行为感动了天神,天神相助,使
他家的谷仓米桶取之又满,无穷无尽,因此富甲一方。
酒是用谷米酿造的。会同民间俗话说:“颗米不能成酒。”如果
你能喝酒,别人乐意让你喝。如果你不管是有意无意把酒倾泼,大家
就看不顺眼了。酒量小而多喝必醉,醉酒也是浪费,且伤身体。所以
民谚说:“劝人吃酒是恶意。”有的人自己不慎倾出酒在桌子上,他
会立即埋头下去吮吸,“叽叽”有声。传说那个八仙之一的吕洞滨造
“无米酒”的故事就发生在古会同八景之一的“插剑留泉”(今烟草
公司院内,已填埋)。
会同民间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蛤蟆说“百草不种自然生”,燕子
说“五谷不种自然生。”它们之间争论不休,最后约定到南海神仙那
里去受敕封,谁先到谁胜诉。燕子小看了蛤蟆,说:“你蛤蟆三日路
,我燕子只要一个早晨朝。”它迟迟没有出发。哪知蛤蟆跳上一块木
排顺流而下,很快到了南海,受领得“百草不种自然生”的敕封。等
燕子飞到南海时,神仙说己敕封过了,不能朝令夕改。自此燕子自知
愧对农人,只好将功补过,自觉而勤奋地为庄稼除虫。农人栽种五谷
,长年累月和杂草作斗争,对蛤蟆一直不怀好感。例如说“蛤蟆跳上
秤,自己称自己”这话就是含有贬意。过去,一直把老鼠咬坏禾苞、
禾穗的罪名栽到蛤蟆的头上。
会同农谚说:“穷人冇听富人哄,桐油花开早下种。”那种结绵
桐球的油桐树开花的时候正值谷雨节前后,农户就要播种育秧了。农
谚还说“禾谷冇吃立夏水”,播种育秧最迟不能超过立夏。育秧先要
平整好秧田,给秧田施足肥料。农谚说“好田怕做秧,好女怕做娘”
,秧苗在约一个月的秧龄期里要吸收去秧田中的大量养分。有条件的
还要把榨茶油剩下的枯饼剁碎撒到秧田里,利用茶油枯饼中的碱性物
质杀死泥水里的病毒、虫卵、草芽、青苔、浮萍。平整秧田的同时就
浸谷种,捞出浮在水面的秕谷,浸泡一天一夜,滤出谷种放在干草包
中沤着,利用种子吸水后的呼吸作用发热,一两天后种子就发芽了。
种芽有两三分长时就把秧田的水放浅,把谷种均匀地撒播在秧田里。
播秧谷之后,农户就要在秧田边上插上几枝枫木叶子,一是希望丰收
之意(“枫”与“丰”同音),二是标示不准人畜鸡鸭进入。过去,
有在此时农户用茶盘端着茶洒香烛等物到田边敬田头土地的习俗。
从播种之日算起,一个月就是秧苗“对月”了。一般是对月秧就
要移栽到大田里去,自然条件较好的秧田只需二十多天。尤其是一些
“望天落雨”的高坡田,必须早育秧早栽田(其品种生长期也较短)
,以抢在干旱到来之前吐穗灌浆。
在集体化之前会栽田的人不多,农户要请几个里手为自家栽田,
栽田的人先要吃过早点(如粽粑、炮茶、豆子油茶)再下田扯秧。扯
秧讲究秧根整齐,要扯成“盘子底”,不会扯的扯成了“蚂蚁上树”
、“抹子布”。扯秧有两种姿式,两手并拢的叫“扯扳秧”,双手左
右分开的叫“扯摸秧”。无论哪种方式都是边扯边旋边在水里摇荡,
既整齐又洗净了秧根上的泥巴。扯足了当天上午所需的秧再到雇主家
里吃早饭。在清水江一带的苗族则由女人专事扯秧,男人专事栽田。
开始栽田这一天叫做“开秧门”,户主要像过年过节那样以酒醴
三牲祭拜天地和祖宗,祈求保佑五谷丰登。俗话说“栽田的酒,打谷
的饭”,栽田人的生活开得比较好一点。傍晚收工时人们就说:“扪
酒杯子去!”在晚餐桌上就还要猜拳尽兴喝酒。此习俗在实行联产承
包责任制后又恢复如旧。
栽田讲究横行、直行、斜行都要直,行距一致、蔸脚端正而均匀
。不是里手就栽成了“水蛇过江”、“水牯撒尿”。里手的人说,如
果横行栽成了“翘扁担”或“围梳”,直行一定是一或而张开一或而
收拢,七弯八拐了。所以说:“栽田没有法,全靠横行搭(方言读ta
,搭架子支撑的意思)。”单以栽退移的方式而言,力手的人要起好
“坐马桩”,屁股下驼,眼看前头,两手不搁膝盖,左手分秧、右手
栽秧,两脚不能左右移动,只能直往后退(起不好这姿式的叫做“老
和尚装香。”)这样坚持不懈,不但把秧行栽得笔直,而且退移的两
行脚印也是直的。所以,栽田这功夫很是吃力,非腰强膝壮眼明手快
者不能胜任。
农家的男孩(集体化后不分男女)十几岁就开始学习栽田,灵敏
的长大成人就成了里手。传说从前有个财主有个漂亮的女儿年方二八
,闺中待字。财主还有一丘大田,中间第一移(称正移)就够一个力
手的人栽一个上午。财主放出话来,哪个黄花伢子能够从头到尾手不
搁膝盖、不伸腰栽成这个正移,哪个就是他的女婿。前头两年的两个
后生分别试过,都耐不住腰酸腿疼,到半途伸直腰杆放松片刻,终于
不配攀龙附凤。第三年,有个后生却能一显身手,始终不伸腰直腿。
眼看就要大功告成,财主的女儿端起茶盘到田边来定终身。后生喜不
自禁,栽好最后一蔸秧,挺直腰扳伸手接茶时,他的腰背骨“嘎”的
一声,断了。
越是力手越要显示其特技给人们看。据说,前辈人有两人各从一
头栽到田中间对接的,有从田中央各一头退栽而成一移的,有分别从
两头起移到中间擦身而过的,有中间一慢手,两边各一快手追赶,超
过慢手却不等待,恰好留下一厢互不影响的(这叫做“抽夹心”)。
他们都能做到毫厘不差、无可挑剔。现在靠拉绳子划厢,应该是自愧
弗如了。
农谚说:“芒种前好栽田,芒种后好秧(种)豆。芒种栽田日管
日,夏至栽田时管时。”这就是说,芒种节之前是栽田的最佳时期,
如果拖延到芒种以后就过一天差一天,夏至以后就误一时差一时。农
业生产就是要注意不误农时。
田栽完了就叫做“封秧门”。秧苗栽到大田里的头几天只能塞浅
水,以促进秧苗转青分岔。水塞深了会浸烂秧苗胎叶,叫做成了“伤
水禾”,严重的还得补栽(天水田不能放水必栽长秧)。不过浅水又
给杂草生长提供了条件,所以随着秧苗逐步长高又逐步加高水口。从
前还不懂得使用除草剂,秧苗栽下二十天后,必须进行第一次中耕除
草——“薅头到田”。如果因事耽误,那就“过薅”了,被杂草抢去
了大量肥分,杂草疯长又影响了通风,遮挡了阳光。薅田的工具叫耙
头,一个比巴掌大一点的木块上钉上一排(四个)向后弯的铁齿,中
央钻一圆孔,吊上一根七八尺长的木柄或竹柄,就可以拿到禾苗行间
一推一拉,挖松泥土,挖脱杂草。水源便利的要放水薅田,使挖松的
泥浆包盖杂草,晒一天后再收水养田。水源不便利的就酿水薅田,挖
脱的杂草浮在水面有的会死掉,复活力强的则将其踩入深泥中,或捡
拾起来放在干处晒死。会同民间有句歇后语形容做事不彻底,叫做“
酿水薅田枉搪过”。
再过二十天还要“薅复到田”。农民说,薅的次数多,来日的谷
粒才壮实。传说薅过七次结出的谷子做酒,可以筛尖杯。
有个故事说,老子催儿子去薅田。躲懒的儿子到田边望了一眼,
扛起耙头回来说:“禾弄里两根草,莫要薅。”结果他家里杂草丛生
,盖过了禾苗。秋天,家家户户开镰收割了,老子也催儿子去打谷子
。儿子到田边望了望,拿着镰刀回来说:“草弄里两根禾,莫要了。
”还说:“种一升,得一捧,菩萨保佑冇断种。”他家连种子也没收
回来。这故事说明,会同民间古来就崇尚吃苦耐劳,讲究精耕细作,
善待阳春,鄙薄懒惰。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其实对于种水稻来说,水就是更重要了
。在会同山区,一些高坡天水田是靠雨水灌溉的,农人在高山上修成
“界水圳”,把雨水拦截引进天水田里。有的还在田内边挖掘“牛塘
”(因可让水牛进去打滚,使泥浆堵塞孔隙不致渗漏而得名)积存雨
水,天旱时放出润田。仅在今炮团侗族苗族乡中心场村就有多处这样
的旱田,如“天上田”“高牛塘”“牛塘寨”“苦犁坪”等(现在退
耕还林)。山冲里的田叫“冲壕田”,全靠山泉水灌溉。而山泉水温
度低,不能直接引入稻田,而要绕田边“冷水圳”流过经升温后从田
外边进入(田外边较当阳)。这种田在进入伏天时必须放水晒田,直
晒到泥土开坼才收水,以让田泥升温,禾苗才能拔节孕穗,也使在收
割时田泥不“漏脚”。山溪边的田叫“塅上田”,靠在溪中塞坝把溪
水拦入田中灌溉。便利处一座坝可灌溉几十亩。因溪中污泥浊水时时
流进稻田,溪水比山泉水温度高,所以“进坝田”比较肥沃。俗话说
“过水田不瘦”。河边的田面积较大,离山泉很远,又高出河面,农
户就砍来山中毛竹扎成筒车提河水灌田。今广坪镇苏溪口村有个自然
村叫“高车头”,就因过去在河边扎有几座高高的筒车而得名(土地
国有后,山冲内修了水库,天大旱时用抽水机,今筒车不存,而地名
如故)。
在会同农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在共用一处水源时“看水看三家
”。就是说供水不足时首先满足前头的,再依次满足后面的。如果前
头的田还没有干,后面的田还有大家匀着用的希望;前头的田干了,
后头的必然彻底干了。天大旱时,为争水保苗而吵嘴、打架的纠纷时
有发生。有个故事说,天旱时一户农家用黄土在溪中筑了一座坝灌田
,使下游无水可引。有田处于下游的农户就把筑坝的农户向官府告一
状,讼词是:“黄土塞坝,滴水不流。”而筑坝的农户上公堂应诉,
辩词是:“黄土塞坝,水满自流。”结果原告败诉。
农历六月初六是尝新节,农户除了祭奠天地祖宗用三牲酒醴外,
还特意从田中掐来三个禾苞供在神龛上,表示先让祖宗尝新。同时把
祭家谱族谱也定在这一天。在会同民间,尝新是一个较广泛的概念,
不只是在六月六三个禾苞所能代表的。不管是什么时候,凡属一年中
头一次得到的瓜果蔬菜,都要先给家族中的老人尝新,新米饭第一口
要让老人先吃。清末民初在官舟寨的吴李花、唐分桃两位老奶奶,每
年新打出茶油时,都要提着油罐挨家挨户给寨中一家一杯地送去,让
大家尝新。吴李花老人家门前有一口鱼塘。每年七月半捉鱼时,只要
到那里看热闹的孩子,她都给你串上一条鱼带回家去。其余的像房前
屋后的李、梨、枇杷、柿子、葡萄、板粟等果木树可以分得出是谁家
的,而结出的果实就不分张三李四了。大家都说“越吃越发”。如果
人小气,树也就会小气,来年不结果了。小孩子都会唱一种童谣:“
大家吃,大家香。个人吃,烂肝肠。”甚至于在山中打猎也是“大山
野物,见人一份”,不管是打到野猪野羊,只要你当时在场,无论大
人小孩都能分得一份。如果你在快要过年的时候走进或路过一家人家
,这家人正在打糍粑。主人一定要你吃糯米饭、吃糍粑,吃多吃少随
你所需。条件好的还拿出蜂蜜、砂糖、芝麻粉让你蘸着吃。你讲客气
不吃,硬要送你一个糍粑带走。农家杀过年猪时也把邻居请来吃“煲
汤”。这种淳朴的民风应该源自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在原始社会,人
们只有依靠群体才能生存,离开群体就无法活下去。在群体中老人和
小孩必要照顾,人类才得以发展。
你看那稻米,每一粒都有个缺口。传说古时候的七姊妹,在非常
饥饿的时候得到唯一的一粒米。姐妹们决定共同分享。几个做姐姐的
都想多留一点让妹妹吃,只用舌头舔了一舔。只有最小的七妹不懂事
,才用牙齿磕去一小块。从此,米粒才有了这个缺口。所以,会同民
间俗话说:“哪怕一颗米也要分七姊妹。”人们常用这句话来劝勉个
别小气的人。
由于旧社会生产力低下,更因一些山区山多田少,田土又被少数
人占有,所以大多数穷人口粮短缺,常常只能喝稀饭。炮团(今炮团
侗族苗族乡)人吃稀饭在会同是出了名的,所谓“早晨吃喝喝,中午
吹牛角(咬蒸熟的红薯),晚上还是现堂火”。而炮团人把稀饭叫做
“祖宗饭”,不以吃稀饭为羞。可见稀饭的历史由来己久。炮团人还
说“吃稀饭也得投师”,意思是说吃稀饭时要用筷子先把碗里周边的
饭扒入口中才不烫口(碗周边散热快),猛喝一口,口舌是受不了的
。最后要夹一把蔬菜把粘在碗上的饭“打扫”干净。如果有谁欲言又
止,炮团人会告诉他(她)“要吃稀饭就不怕口响”,还是以吐为快
。这话比“有话就讲,有屁就放”文雅得多。
为了解除饥饿,过去的会同人又只得沿用上古之人刨根采果的方
法,从土里和树上觅食充饥。例如,在春天挖野薯回来,搓洗掉泥土
、根须煮了吃;在秋天捡栗木树、青冈树、椆木树、珠棯树的种子,
经磨碎、过滤去渣、沉淀、换水浸去苦味后煎或煮,聊以为饭;在冬
天到山坡上深挖黄土,掘取葛棒、蕨根,经洗净泥沙、打烂冲水过滤
、沉淀、熬熟为团后可以切片煎炒,切块煮汤。现在因大面积推广杂
交水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有温饱己基本解决,吃腻了鱼肉
,反而把栗木粑、葛粑、蕨粑之类视为席上珍馐佳肴。可是这类可食
之物因纯是淀粉,其余有益成分已在加工过程中被破坏、流失了。所
以长期单纯食用,因营养单调,人会上“土瘾”(皮肤黄黑粗糙多斑
)而死。所以“千吃万吃,莫过白米”。在做糍粑、荞粑时为增加成
品量,参入一种经加工的叫“白头蒲”的草叶。
会同山歌唱道:“山歌好唱口难开,铃钉(山楂、山栆)好吃树
难栽。白饭好吃田难仰,细鱼好吃网难开”。唱出了种田的艰辛。“
十八满姑想嫁郎,嫁郎就嫁种田郎。只有种田吃白米,哪有读书吃文
章。”唱出了对耕田种稻的执着。
能力学网 WWW.AB88.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