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国际学术会议:人傻钱多速来 |
|
国际学术会议:人傻钱多速来 来自中国科协及全国学会每年组织的学术交流会议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组 织的学术交流会议(包括国内会议和国际会议)逐年递增,由2004年的2962次, 2005年的3193次增加到2006年的3427次。参加会议人次也逐年攀升,2006年达 53.9万人次。学术会议何以越来越火?记者调查发现,发论文、拉关系、赚会费
,部分国际会议的背后,隐藏着丰厚的利益链条。(《中国青年报》5月10日) 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这无非要表明做学问 得耐得住寂寞,坐得起冷板凳。从学术和谋生的关系看,传统观念甚至认为,做 学问不足以谋生。陈寅恪先生有言:“我侪虽事学问,而决不可倚学问以谋生,道
德尤济饥寒。要当于学问道德之外,另谋求生之地,经商最妙。” 项目化、教授商人化甚至使一些学术圈中人,早已因学术经济而有变身学术老板
之势了。这算是一种潮流,也算是社会进步带给学术圈的报偿。 ,相应的以捞钱为目的的会议公司应运而生,而一些真假莫辨的“洋专家”更是孜孜 不倦于“不在中国开会,就在到中国开会的路上”——免费坐头等舱,住星级宾馆, 吃中国美食,顺便游山玩水。如此国际学术会议不仅大大地变味了,而且有关方 面显然在大施学术吸金之法,学术项目经手人套国家的钱,会议组织方套学人的
钱,“洋专家”尽情挥洒中国的钱,也玩得太邪门了。 成了人傻钱多,让人大玩吸金大法的名利场呢?我看恐怕还是要厘清几个老问题
。 言或高校相关的学术论坛中,关于一项学术会议是否被EI、SCI(科学引文索引) 等收录成为最热门的问题之一,而多如牛毛的会议,大多在其首页的显著位置上 打着能被EI、SCI一类检索的头衔招徕与会者,就连一些在校研究生都以“跑会”为
跻身EI、SCI之捷径。难道EI、SCI之类真的就是学术研究唯一的价值体现吗? 有时简直就是项目经手人太有钱的缘故。比如众多课题或项目经费中,就有专门
对于举办学术会议的列支,圈中人一语道破天机:“这也是一笔不能不花的钱。” 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学术会议,都要有公开透明的评价体系,以便让人分清
良莠,尤其可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 的学术圈中剪除枝蔓,才有可能改变学术会议变成学术吸金大法的怪现状。(严 辉文) |
|
分享到 | |
![]() ![]() ![]() ![]() |
<<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