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老北京的二月民俗 |
作者:李永俊 文章来源:文摘报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12/3/9 14:29:20 文章录入:能力学 |
|
旧时的老北京,在农历二月有两个民间节日颇受人们重视。一个是二月初一的中合节,一个是二月二龙头节。 二月二龙头节的历史更为悠久,俗称春龙节,其源于古代伏羲时代。据传伏羲十分重农桑务耕田,每年的二月初二都要御驾亲耕,后来的尧舜禹也相沿效仿。直至明清时期,各代皇帝此日皆要到先农坛举行春耕仪式。民间也以各种形式欢度这个传统节日,并称其为龙抬头的日子。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已是惊蛰与春分之时,其阳气上升万物复苏,还需要雨露来滋润。从前,人们俗有龙要出蛰可降雨的传说。因此,民间百姓对龙寄托着一种美好的期望,并流传有:“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天不降雨”的说法。 老北京的二月二多姿多彩,含意尤深,中心内容皆围绕着一个“龙”字。此日,京城百姓清晨纷纷把水缸挑满,意为挑进财气。有些妇女还用红纸剪成鸡猫等图案贴在墙上,以此做为镇物。庄户人家还有以石灰粉画仓子的习俗,其有丰衣足食、粮食满仓之意。旧时曾有谚语道:“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另外,这一天人们要早起,以免让龙压住身子。女人不能动针线,免得刺伤了龙的眼睛。男人及小孩纷纷去理发,叫“剃龙头”。
老北京人过二月二,在吃食上也有不少讲究。视吃薄饼卷豆芽菜或酱肘肉,盒子菜为迎春,吃饺子为吃龙耳,吃面条为吃龙须,吃米饭为吃龙子,其都有吉利和咬春之意。这一天,出了嫁的闺女有回娘家看望父母的习俗。早年,民间曾有“二月二接宝贝,宝贝不来掉眼泪儿;姥姥家唱大戏,小外孙子也想去”的童谣流传很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