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职业这张脸
作者:老村  文章来源:网络媒体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12/3/16 16:29:21  文章录入:能力学

一个人,不是登了报纸上了电视,就荣耀了,有面子了。无论干什么职业,做好做精,持之以恒,就会找到生活的意义

 

白石老人在晚年的自传里回忆,早年他做木匠徒弟的时候,一开始,感觉很好,因为木匠这种职业,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在乡村里,也算是能人才能干的职业,所以很是荣耀了一阵子。   

 

一天,师傅带着他背着木匠家什走道儿,迎面碰到一路人,同样背着木匠家什,师傅立刻躲到路边,恭恭敬敬地看着人家过去。这件事让他感觉很没面子。师傅告诉他,人家是细作木匠,是雕花的那一路儿。农村里嫁娶,给姑娘打嫁妆的活儿,得请他们来。特别是给那种有钱的大户人家,一干数月甚至是一年,雕刻出整套的家伙什来。齐白石知晓之后,于是偷着做起了雕刻。他画过《芥子园画谱》,一上手就显现出异常的才能来。一时间年纪轻轻的便在当地名声大噪,人皆称他齐木匠。   

 

家父在陕西渭北家乡那一片小地方,也算是有名的木匠了。记得他给我讲起过,早年他当学徒时,徒弟学满三年之后,要出师的日子,师傅会请当地绅士和能人来,看着徒弟将独自做成的一只太师椅,从一丈多高的窑背上扔下来。如果太师椅完整无损,说明做徒弟的手艺过关了,出了师门不会给自己丢脸了。家父自己是否就遇到过这样的场景,我没问过他,只知他一辈子都很在意做活的质量,从不在一隼一铆上偷工省力。他年轻时打的那些家具,过了半大个世纪,仍旧被家乡几辈子人使唤。   

 

后来的木匠,渐渐就不讲这些了。如今大都是沙发之类的家什儿,又是木器厂生产,三年五年就得更换了。大概这也与现代消费型社会有关,家具不经常更换着点儿,消费就不那么快速了。至于说木匠这份职业荣耀,职业的脸面,在木匠徒弟那里就不必提及了。   

 
  许多年前,我跟随京城的朋友、钢琴家梁和平,去了蒋宅口一家偏僻的川味小饭馆里用餐。老板是个重庆人,做着很地道的川味菜肴。与其他小店不同的是,他所用的几样调料,几乎都是从四川老家运过来的,而且每天也就做那么几桌。客人想在他那里用餐,得提前预约。那时候,人们的品牌意识还不像现在这样,所以他那巴掌大的小店,一时间就显得特别的另类。   

 

京城里一些特别讲究美食美味的老文化人老艺术家,老去他那里。老板从不招呼客人,自始至终几乎是头也不抬地看一份《重庆日报》。到客人酒足饭饱,结账出门的时候方才抬起头,面无表情地与客人结账,完了,又去看他的报纸。   

 

演艺圈的许多名人,在他眼里,就像没看见一样。他一如既往,天天如此,低头看他的报纸,做他的生意。据说曾有人建议他扩大店面,或搞个连锁什么的,都被一概拒绝。从那貌似冷漠的脸面背后,似乎能感到他内心的那份得意,那份职业的尊严。   

 

无独有偶。去年和几个朋友去贵州旅游,在一个小镇里,竟也遇上同样有趣的一家小店。店里夫妻二人,做馄饨买卖。每天一大早,一袋面做完卖光,立即关张。带我们去的,是当地的镇委书记,也是我们昔日的朋友。但是你会发现,即便是书记镇长,照样得和众人一起排队,和普通食客一样等座位。一口大锅前,男人包女人煮,从容自若,一碗碗的做,卖完了关门了事,夫妻俩接着又去精心准备第二日的食料。   

 
  书记朋友给我们介绍这家门面时,满脸都是得意的表情,并没有那种被人忽视的感觉。周边酒店多的是,大小早吃点满街都是,但唯这一家做得最火。一顿看似简单的早点,却让人吃得满心喜欢。   

 
  我想,这就是职业的尊严。一份很不起眼的职业,竟被他们——这些兢兢业业的普通人,做得有声有色。所以说一个人,不是登了报纸上了电视,就荣耀了,有面子了。一个人无论干什么职业,做好做精,持之以恒,就会找到生活的意义。人得给自己有明确的定位,欲望不能过高。
     作者:老村 为作家、画人,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