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古代的意见箱 |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11/4/5 12:05:43 文章录入:能力学 |
|
中国古代的“意见箱”
见于史载的我国第一个使 用“意见箱”的人,是汉武帝时 代的河内太守王温舒。此人在 司马迁笔下名声不太好,用刑 严酷。但他却是一位治盗的好 手。在他任广平都尉时,“广平 号为道不拾遗”。王温舒治“盗 贼恶少年”的办法之一,便是“投 垢,购告言奸”。“垢”,《史记》 “索隐”解:“受投书之器,入而 不可出。”正如我们今天上锁后 的“意见箱”,不过那不是木制
的,而是用陶泥烧成。到了南北 朝时代,梁武帝萧衍继“谤木”、 “肺石”遗风,在公车府前置“谤 木函”和“肺石函”各一,规定 “欲有横议(意见)投谤木函”, “欲自申并(求迭)可投肺石函”。 “函”既可“投”,自然非“箱”必 “柜”。值得一提的是:梁武帝 对“意见箱”的职能进行了第一 次分工。“垢”、“函”发展到武 则天时代,分工更细,且名称又 变了:“武后垂拱二年,有鱼保 宗者上书,请置匦,以授四方之 书。乃铸铜匦四,涂以方色,列 于朝堂。”(《新唐书》)四“匦” 分别接受怀才求迭、谏议时政、 伸冤陈屈、献赋作颂四类投书。 这显然过于繁琐,因此,不久便 改一匦四门。“匦”,在秦汉以前 是一种礼器,如“箱”或“匣”, 这时成了唐代“意见箱”的代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