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太平洋底的明争暗斗
作者:www.ab88.org  文章来源:能力科学网站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11/4/13 19:11:54  文章录入:能力学

                                      太平洋底的明争暗斗
   
                          

                                              文/李济  罗山爱

 

    

                       日本“村雨”级驱逐
 

 英法核潜艇在大西洋相撞的新闻,让人们第一次了解到大西洋底下竟是如此“暗流涌动”。其实,不仅在大西洋水下,世界范围内的潜艇活动在21世纪变得越发频繁。

 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基廷透露,全世界任何时候都有至少250艘潜艇在活动,而太平洋又是潜艇“最拥挤”的海域。

 

美国潜艇比谁都忙

   

 据英国《简氏战舰年鉴》的不完全统计,全球现有军用潜艇多达400余艘,超过一半分布在亚太地区的16个国家和地区。美军太平洋司令部称,考虑到各国和地区海军的战斗值班制度,实际上每天在太平洋水域活动的潜艇数量应不下40艘。

 就执行的任务而言,亚太海军的潜艇活动大致可分为战略核打击值班、远航训练、伴随护航、海底窃听等。自从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后,美国海军的战略导弹核潜艇以及巡航导弹核潜艇相继从东海岸转移到西海岸的圣迭戈基地,并轮流到西太平洋上的关岛执勤6个月。每当美国航母编队出航时,必有1~2艘核潜艇伴随护航,它们往往不浮出水面。

 

 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格局

   

 目前,亚太水下部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格局。美国、中国、日本和韩国潜艇质量较佳,再加上四国水面舰队任务配系近乎完美,因此战斗力能够充分发挥,属于亚太地区的“第一集团”。与上述四国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由于经济衰退、地理隔绝等原因,俄罗斯、朝鲜和印度尼西亚三国潜艇却几乎在海上消失了。

 据俄罗斯《生意人报》报道,由于“布拉瓦”导弹试验不顺利,俄海军为太平洋舰队准备的2艘“北风之神”级核潜艇不可能在2010年年底之前交付,而柴电动力潜艇的生产又因企业设备改造而停顿,因此俄海军太平洋方向的水下力量将在相当长时间里处于萎缩状态。

 另据德国《海军技术》杂志披露,由于原材料短缺和经济危机。位于马养岛的朝鲜潜艇生产厂近年来处于瘫痪状态,朝鲜海军除少量“山高”级潜艇偶尔出航外,大部分变成“港口浮标”,失去机动能力。

 一些经济未受太大冲击的亚洲小国也纷纷采购潜艇。马来西亚已从法国购买了2艘“蝎子”级潜艇,而越南海军曾从朝鲜买到2艘“山高”级潜艇,目前俄国营武器出口公司正积极向越南推销新一代“阿穆尔”1650型潜艇,支持越南海军加强在南沙方向的控制力。

 

太平洋底“暗算不断”

  

 尽管亚太地区的潜艇数量不断增加,但各国潜艇发生碰撞的情况却很少发生,最重大的潜艇事故也只是在2005年1月8日,美国“洛杉矶”级核潜艇“旧金山”号在位于关岛以南约560公里处,撞上了一座海图上并没有标明的水下山体,造成一名水兵死亡,60多人受伤。

 据美国Ⅸ环球战略网》披露,潜艇碰撞的“黄金时代”是冷战期间,上世纪60年代,苏联开始大批建造核潜艇,并将它们大量投放到海洋上,结果它们与北约核潜艇的巡逻区域重叠,大约每两年就发生一起碰撞事故。这些碰撞的肇事者多数是苏联核潜艇,问题出在它们的声呐系统很糟糕。

 不过,太平洋水下并非真的“太平无事”。据Ⅸ今日美国报》披露,近年来,美国海军与国家安全局打着所谓“海洋特种战和战术侦察之需要”的旗号,一直利用“海狼”级核潜艇充当水下“超级间谍”,对太平洋水下通信光缆进行窃听。

 另据澳大利亚《起床号》报道,1992年,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的“奥塔玛”号潜艇秘密潜入中国南海,刺探中国海军演习情报,并企图用声呐捕捉中国军舰的声音特征,不料被中国渔民的渔网缠住无法脱身。为求自救,“奥塔玛”号被迫浮出水面,在中国军民监视之下仓皇逃离。

 

 

 

             韩国“张保皋”级潜艇

 

  据美国海事分析与咨询公司(AMI)预测,在未来10年里,亚太国家和地区在海事防卫方面的采购金额估计达1080亿美元。考虑到美国海军在航母及“宙斯盾”战舰方面的绝对优势,亚太国家更偏爱适合浅海区作战的高性能潜艇,以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反制”。而亚洲国家和地区扩增潜艇,显示出海底战争已不是传统强国的优势。

 

 (能力科学网站  www.ab88.org    编辑:可歌  资料来源:《国防时报》)